清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毛奇齡,風致散灑之疏宕 韻余筆外之超逸

2019-12-21     書畫素材

毛奇齡(1623—1716)清初經學家、文學家,與兄毛萬齡並稱為「江東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復出。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餘卷

生平簡述


毛奇齡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揚鄉里,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被視為「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眾人皆驚。明亡,哭於學宮三日。後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後,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後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卷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曾結識湯斌,與閻若璩等多有辨難。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志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干後浦灘。



書法藝術


毛奇齡的書法處處都能使人體味到一種純情,一種超逸的格調,通篇洋溢著詩的純情,純得醇厚高古,出塵超邁,具有飽學之士的風雅。純中孕有無限的意趣與生機,雅拙中藏有萬般輕靈,純而不弱,其行筆結體有魏碑的支撐,有錚錚鐵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齡以行書筆意入魏楷,任筆結體,絲毫沒有夾生感、造作感、侷促感,也著實難能可貴。其楷中的行意,點畫瀟洒,自然而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流暢有序,沒有無病呻吟的媚態,沒有故作多情。在用筆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厲,舒展自如,一筆一畫急緩徐馳,節奏鏗鏘,依法而又不為法度所拘束。全幅格局疏朗宕潤,氣度軒昂,情調統一而和諧,意態緊密相聯,沒有經營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詩的純情,學富五車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猶如古詩歌中的那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空靈淡遠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謂入神入理。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似漫不經意,但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實為千耕萬耘,千錘萬煉後成果而決非一朝一夕之事。

綾本,縱161厘米,橫45.8厘米,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釋文:銜命東觀海嶠雄 風流裴楷著清通 持衡自昔推司列 敏識於今著考功 萬選錢留浯海碧 三條燭展洞蕉紅 閩王宮畔長春酒 時有天風下至公 贈劉考功主文八閩之作 西河毛奇齡

紙本,縱115厘米,橫40厘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釋文:曾共登樓眺碧空 平泉清興有誰同 可堪閣下千株杏 留得溪南一樹紅 即事 書為與平年世翁 西河奇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8NiJG8BMH2_cNUgs7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