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一個承載太多負能量的標籤

2019-12-18     2046書海

時下,「中國式」似乎成了指責或調侃不文明行為的特定符號,充斥在網絡空間裡,迷漫在街頭巷議中。可以肯定,在網絡時代的另類表達方式中,這種詼諧的揭露和批判,既是指責也是救贖式的督導,既是調侃也是訴求式的期盼。


然而,當「中國式」承載著太多的負能量,像街頭小廣告一樣泛濫成災,甚至總是無休止地被「批量生產」,然後又不分時間、地點、場合,被隨意「張貼」在各種社會現象之上,甚至有的還要上升到對一個民族素質、文化、道德、形象的品評論足、指手畫腳……,讓人們在想像的空間裡,產生種種反感和不適。


的確,發展的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聲音,對各種問題進行自我監督,但不能來者不拒,對什麼都要冠以「中國式」。這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有百害而無一益。


不能動輒就冠以「中國式」,並不是要掩蓋缺點,更不是怕指出不足,而是不能以「盲人摸象」的偏見,「聽風就是雨」的衝動,把一些不文明行為國家化、民族化。


比如,當看到中國遊客在飛機上為一個座位大打出手時,就說是「中國式旅遊」;當看到個別人排隊加塞時,就說是「中國式加塞」;當看到個別行業潛規則大行其道時,就說是「中國式潛規則」;看到城管與攤販發生衝突時,就說是「中國式執法」;看到老虎、蒼蠅被打掉時,就說是「中國式腐敗」……這顯然是一種刻意拔高和不負責任地炒作。



其實「中國式」應該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體現在中國速度、中國模式、中國創新、中國奇蹟、中國故事等的生動實踐中,體現在「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醫生」等的發現弘揚中。


毋庸置疑,個體文明社會才能文明。因此,要防止和克服動輒就冠以「中國式」,就不能當只管吹哨的裁判員,也不能當只會品頭論足的評論員,而是要身臨其境地當好運動員。


特別是置身於一些社會現象當中,既要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規範好自己的崗位職責,又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不當意見領袖發一些不負責任的議論,更要不斷增強法治意識、國家意識。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以點帶面、以偏概全、上綱上線的評判誤區,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式」正名,凝聚助力國家發展的正能量。


不能動輒就冠以「中國式」,也不是疏於對一些不文明行為的冷眼旁觀、不聞不問,而是要適應高流通、快節奏的現代方式,研究制定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辦法。


要針對法規滯後、文明先行的特點規律,研究新情況,探索新規律,以前瞻性的思維做好一些法規制度的先期論證,確保有備無患。對一些久治不愈的陋習,在堅持以人為本前提下,要像現在抓酒駕一樣狠抓管理。與此同時,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的作用,像中央電視台眼下集中曝光的交通違法一樣,用情和理喚醒人們的良知,最大限度地凝聚起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不斷改變社會生態,提升幸福指數,讓「中國夢」的夢想照亮每個人的心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LbWHG8BMH2_cNUgs4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