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男籃世界盃正式落下帷幕,16天,92場比賽,留下很多難忘回憶,這篇文章來總結一下我對於這屆世界盃的看法。
西班牙時隔13年再奪世界盃冠軍,2006年至今,西班牙拿到兩次世界盃冠軍、兩次奧運會亞軍和一次奧運會季軍,放眼全世界,他們依舊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籃球強國。
然而更令人欽佩的是,進入決賽的兩支球隊,阿根廷除了斯科拉在CBA打球,其餘人都在西班牙聯賽,兩隊24人有16人在西甲聯賽——這是屬於西班牙籃球的全面勝利,作為世界第二大職業聯賽,西班牙聯賽與NBA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甚至有趕超的趨勢。
本屆世界盃16強中有15支球隊來自歐美,歐洲10支,美洲5支。唯一不來自歐美的是將歐美風格融會貫通的澳大利亞,雖屬亞太地區,但風格相差甚遠。
2014世界盃16強有塞內加爾,2010世錦賽16強有中國和安哥拉。2019世界盃,亞洲和非洲球隊全軍覆沒。
是巧合嗎?大概不是,近年來歐美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大量人才被輸送到更優渥的土壤,上文提到了阿根廷,本國聯賽水平一般,人才就到了西班牙,到了大賽再回國效力。NBA的國際球員人數更多了,戲份也更重了。像歐冠這樣的聯賽,又能促進多國之間強隊的交流,更有利於促進整體實力的提升。
非洲的問題是本土聯賽水平過低,只能向外輸送個別人才,很多球星不願回到國家隊效力,就算回歸也很難形成完備的整體,打球過於依賴身體天賦,缺乏穩定性。
亞洲各國幾乎都有自己的聯賽,但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即使俱樂部之間進行比賽,也多是友誼賽或商業性質的比賽,沒有鍛鍊價值。
16進8改為小組賽形式後,看似競爭壓力減小,實際每場都至關重要,因為算小分要綜合此前所有比賽,希臘隊最後一戰要贏捷克12分才能晉級,結果只贏了7分,遺憾出局。小組賽的後兩個對手是不確定的,準備時間比以前更少,壓力更大。
最新規則中,世界盃的成績將直接影響奧運會名額,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委內瑞拉和伊朗提前鎖定門票,中國意外出局只能寄希望於落選賽,強如塞爾維亞也要參加落選賽。
世預賽改為在聯賽期間分多輪進行也是有利有弊,波蘭時隔52年重返世界盃,斯洛維尼亞拿到2017年歐錦賽冠軍,卻無緣世界盃,因為聯賽期間NBA不允許球員參加國家隊賽事,導致東契奇等主力球員缺席。
必須要單把罰球列出來,它決定了多支球隊的命運。
土耳其四罰不中惜敗於美國,最後居然小組沒能出線;沃克打法國最後造到三次罰球,只進了一個;中國和波蘭最後時刻的罰球糾纏,不用多說;希臘的斯洛卡斯最後一罰被巴西的卡波洛克撥走,直接輸掉比賽;瓦蘭的罰球被戈貝爾掛筐干擾,明顯違例卻沒吹,直接被淘汰。小加索爾半決賽關鍵時刻4次罰球全中,拖進第二個加時,米爾斯4罰3中,如果那一球沒罰丟,就不會有加時了。
義大利神射手貝里內利在對塞爾維亞的比賽中,三分球5中3,罰球卻只有6中2。印象中很少丟罰球的投手們莫名其妙地投丟了罰球,還都是在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
我想了一下,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是對場地不熟悉,來到陌生的城市和球館,到了關鍵時刻心情很難像往日一樣平靜。
第二是體能,FIBA比賽雖然只有40分鐘,但節奏更緊湊,NBA有電視暫停,FIBA經常打完一節都沒有一次暫停。暫停次數少,時間也更短,強度非常大。對抗等級也絲毫不落下風,沒有防守三秒使禁區內的肉搏更為頻繁。
常看NBA的球迷肯定會對FIBA裁判的吹罰感到不適,就干擾球這一項就讓美國人吃了不少虧,他們知道FIBA可以在籃筐以上觸球,但經常反應不過來,歐洲球員則是憑藉本能去拼搶,美國人即使再能跳也經常搶不到。
對於違體犯規的吹罰也讓球迷大開眼界,只要不是沖球去的犯規都可能被吹違體,至於如何界定,都是裁判說了算。NBA裁判很少吹違體,FIBA裁判從不吝惜哨聲,甚至最後時刻的犯規戰術也一視同仁,就算你是為了停表奔著犯規而去,只要判定你不是沖球去,就會被吹違體犯規。
中國隊也因為裁判尺度吃了一些虧,我們聯賽的吹罰習慣和國際賽場相比有不小區別,與其抱怨裁判,不如主動適應,畢竟整個世界盃看下來,受吹罰影響的球隊比比皆是,但最終贏下來的一定是對規則更理解,更適應FIBA尺度的。
美國男籃收穫歷史最差戰績,現在一說到原因就是大牌都沒來,波波維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直接原因當然如此,但也沒那麼簡單。這支美國隊的實力沒有大家想像中那樣不堪,大牌雲集的夢之隊也早就失去了絕對統治力。
2016年奧運會的陣容夠豪華吧,至少和今年相比絕對符合「多幾個大牌」的設定,但奪冠歷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小組賽對塞爾維亞和法國時都只贏了3分,半決賽對西班牙只贏了6分。
這次輸給法國其實也只是關鍵時刻沒把握住,戈貝爾在FIBA規則下過於變態,而且那一場沃克幾乎全場處在夢遊狀態,他可是這支美國的頭號球星,此前的隊內得分王,據說是因為生病受了影響,總之如果美國處在正常狀態,還是贏面更大的。還有一點,小組賽損失塔圖姆的影響事後看來更為嚴重,如果對法國有塔圖姆持球轟炸禁區,戈貝爾會不會更難受一些?
我說這些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美國早就不是場均贏40分,吸引對手拍照要簽名的夢之隊了,世界籃球和美國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從克朗吉洛老爺子的憤怒就能看出,以後的美國隊別再想著派一幫年輕人也能奪冠了,今年就是前車之鑑,想贏就讓大牌來,否則就讓出世界第一的地位。
借著美國隊的話題,談一談NBA和FIBA在使用內線球員方面的區別。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小球時代,傳統中鋒逐漸沒落,這支美國隊只帶了三個純內線,剩下的都是客串,實際比賽中只有特納一人靠譜,大洛佩斯和普拉姆利幾乎沒派上用場,波波經常拿下中鋒擺五小,事實證明在國際比賽中五小的效果遠不如NBA。沒有防守三秒、空間更小等原因使傳統內線依舊不可或缺。
塞爾維亞帶了四個210cm以上的大中鋒,法國的戈貝爾制裁了美國的禁區,小加索爾在半決賽和決賽都有出色的發揮,澳大利亞的兩個中鋒在國家隊明顯比在NBA更受重用。
所以,美國要想統治世界籃壇,內線上也要大做文章,但不得不說美國本土的優秀內線已經少之又少,上賽季最佳陣容一二三陣的中鋒分別是約基奇、恩比德和戈貝爾,都不是美國人,最佳防守陣容的兩個中鋒也是戈貝爾和恩比德。
2016奧運會美國的內線是考辛斯和小喬丹,現在都不靠譜,環顧四周好像也就濃眉和莊神還能勝任,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內線儲備已經遠遠不如國際縱隊。
最後聊聊中國隊,這兩天坎帕佐在國內吸粉無數,很多人說他的身高在國內都進不了專業隊,我們的球員應該多向人家學學。我倒是覺得坎帕佐的頭腦和球技可不是一兩天能學會,我們該學的應該是西班牙。
CBA聯賽曾被ESPN評為亞洲第一聯賽,西班牙聯賽是NBA之外最好的聯賽,他們的成功已經被世人認可,我們在經濟實力和決心上都有資本學習人家的理念和成功模式。眼下最該考慮的或許就是加強聯賽建設,先讓離國家隊最近的運動員們提升實力。至於青訓和校園培養等問題還需要時間去慢慢栽培,聯賽實力的提升將直接影響國家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