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的「超級五小」有前途嗎?優缺點是什麼?巴克利的話很有道理

2020-02-09   木南侃球

火箭送走卡佩拉後,用史無前例的超級五小打了兩場,比賽結果就像這筆交易一樣捉摸不透,首秀在斯台普斯戰勝強大的湖人,次戰輸給西部倒數第四的太陽,而且狂輸36分,單場91分賽季最低。

拋開體能因素和韋少的缺席,可以說,超級五小的確有用武之地,但也會掉鏈子,效果究竟如何,還需繼續觀察。

首戰對湖人,由於考文頓剛剛入隊就投入比賽,沒有直接讓他先發,火箭的首發陣容是哈登+韋少+戈登+豪斯+塔克,五人均不超過6尺6寸,是NBA歷史上最矮的首發陣容。

次戰考文頓首發,他的報名身高是6尺7寸,205cm左右,實際也就是側翼小前鋒的身材,在這要打大前鋒,中鋒是198cm的塔克。

讓我有些意外的是,對湖人這場,隊內僅有的兩個內線哈滕和錢德勒,居然一分鐘都沒打。湖人有三個七尺內線,打組織的詹姆斯比火箭任意一名場上球員都高,既然身高被完爆,乾脆一條路走到底,徹底放棄內線,既體現了改革的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湖人:以為你意思意思就得了,玩真的啊?沒見過這場面啊。

從我們認識籃球這項運動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個看身高的項目,很多個子矮小的孩子,家裡人可能都說過,你這個子,踢足球可以,打籃球太矮。連我奶奶都知道,一定算是個常識了。

誰說籃球一定是高個子的運動?

從我們開始看NBA,就聽過得內線者得天下,離籃筐越近越容易得分這樣的金句,包括《灌籃高手》里,赤木剛憲教給櫻木花道的,控制籃板就能控制比賽。赤木是標準大中鋒,櫻木雖然身高不算頂級,但能跳能拼,位置分配上也是內線。

但這些只能算共識,並非鐵律,比如籃球是用手打的,用腳踢一定不行,這是鐵律。一支球隊一定需要大個子,一定要控制籃下嗎?恐怕不一定,至少火箭就在走一條巔峰傳統的路。

話說火箭一向不走尋常路,一向敢於創新,足夠大膽,是歷史上第一支三分比例超過兩分的球隊,要知道,在1979-1980賽季,也就是NBA推出三分線的元年,聯盟所有球隊平均每場出手90.6次投籃,其中只有2.8次是三分。

哈登和麥基爭球。。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三分球是不靠譜的,只有迫不得已才會嘗試,極少數人願意把它當做常規武器,即使它比兩分多一分,也需要漫長的時間去被接受。再看看今天對三分球的待遇,這就是觀念的顛覆,當時的人們是不可能相信的。

德安東尼本身就是一個超前的思想家,在十五年前,那個內線稱霸、慢節奏肉搏戰的時代,就敢挑戰權威,掀起快打旋風,重攻輕守,逆流而上,其難度和勇氣不亞於今日。

毫無疑問,超級五小屬於極端打法,有利有弊,風險與機遇並存,來捋清一下邏輯。

沒有內線,擔心的是什麼?

防守,防不了對方內線,禁區可能被打爆,籃板沒保障,可能出現犯規危機,對士氣損傷極大。

進攻,徹底放棄內線,全部由外線發起,失去了內外之間的聯繫,套路過於單一,容易被識破,有條件的隊伍,可以肆無忌憚地針對你。

反過來,優點是什麼?

進攻,五個人都有拉開空間的能力,都站在三分線外,對面的內線移動速度慢,很容易得到空位三分機會;提速打反擊,靈活度高,控球點多,出手選擇多。

防守,無限換防,輪轉速度快,雖然直接對話防不住大個子,但可以通過繞前,夾擊,掏球等手段騷擾,小個子手腳快,容易造成大個子失誤。

具體看一下這兩場比賽

對湖人,三分球42中19,命中率高達45%,賽季場均34.8%,可以說是超水平發揮,但考慮到空間資源的質變,命中率提升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看過比賽就知道,當五個人都站在三分線外,任何協防都要嚴加小心,因為空間拉開太大,協防後再想迅速歸位幾乎不可能,一不留神就出空位,這和裡面站一個卡佩拉拖住空間完全不同。

至於護框,湖人本場在內線得到62分,火箭40分,但命中率只有58%,湖人賽季平均籃下命中率68%,聯盟第一。說明這一場湖人在內線雖然打出了優勢,但效率並不高。

戈登面對濃眉,差兩頭

籃下三個人都不是濃眉的對手

即使沒有角度,高度優勢就夠了

具體看比賽才能發現,湖人開場後獲得了多次內線輕鬆出手的機會,身高占盡優勢,但莫名其妙投丟了,看上去就像是沒人防反而不適應,火箭的防守人在濃眉、麥基,包括詹姆斯面前形同虛設,只要接到球就是空位,詹姆斯一次籃下空藍也沒上進,還先假動作虛晃了一下,發現根本沒人防,反而大意了。

湖人找到感覺後,籃下得分易如反掌,不能只看數據,一次輕鬆的籃下得分和拼盡全力廝殺後的上籃,對自己和對手造成的影響都不同,累積放大到整場比賽,影響會更大。

好消息是,火箭最終籃板只輸了一個,比較意外,只要籃板不輸,身高缺陷就可以用三分球和速度彌補。雖然防不住內線,但造失誤效果不錯,詹姆斯和隆多加起來10次失誤,大部分是給低位吊球時直接被斷——防不住,可以不讓你接球

詹姆斯給霍華德傳吊球,考文頓直接搶斷

本場的MVP是韋少,他得到41分,28中17中,只有一個是三分球。實際上,火箭一共在內線得到40分,24分來自韋少。

現在火箭在籃下得分的方式,理論上只剩下持球突破一條路了,空切本來就很少用,二次進攻只能靠運氣。

而說到突破強殺,韋少自然是當仁不讓,以前在雷霆空間不好,來到火箭,空間好了不少,現在送走卡佩拉,更是不敢奢望地完美空間,韋少可以放開手腳大踏步地往裡殺,湖人的大個子的確不敢輕易收縮,外面四個小個,都能投能突,放誰都不合適。

湖人的防守策略是儘可能夾擊哈登,上一場兩隊對決也是韋少大殺四方,但不足以取勝,本場則多了一份壓制力,像一把利劍直插胸膛,勢如破竹,根本擋不住。

湖人想的是內線把你打爆,回來限制哈登,讓韋少得點分也無傷大雅。沒想到,韋少突起來停不住,外線射手輪番轟炸也擋不住,自己內線的優勢又沒完全發揮出來,就算髮揮出來,也不一定頂得住。

第二場對太陽,韋少缺席的影響比想像中更大,這也是這支新火箭的第一個隱患,打法愈發極端,就會更加依賴個人,缺一個人可能就完全不同。因為這種打法更像是拼刺刀,放棄防守硬拼進攻,防不住沒關係,得比你更多的分數就好。

這場打太陽,籃板29-51,徹底被爆,看這一項數據就知道不可能取勝。三分48中11,22%的命中率,比上一場多投6次少進8球,三分崩了,打頭陣的韋少又不在,哈登又被限制,進攻直接癱瘓。

再看護框,太陽內線得分50-36,命中率高達64%,放在別的隊算完敗,放在如今的火箭身上,都不能算懸殊,畢竟以後會長期面臨這種局面,但考慮到本場籃板上的巨大劣勢,內線確實被完爆了。

關鍵在於,三分也輸了,讓太陽投出31中15的恐怖命中率,按說五個小個防外線應該是強點,怎麼三分還被爆了?

這是火箭的另一個隱患,內線防不住是常態,三分線外能否控制,變得更為重要。如果內外交迫,又被牽制導致惡性循環,就徹底失守了。

如此看來,這場慘敗也是情理之中,本賽季至今一共三場得分不過百,這場91分是最低分。

後面的具體成果,還要慢慢觀察,現在只能算是推斷。

總結:巴克利的話很有道理

對湖人那一場,美國TNT電視台演播室內,巴克利的一番話很有道理,當時是在中場休息階段,上半場兩隊打成63平。主持人問他如何看待火箭的超級五小,巴克利說:「肯尼(前火箭後衛,現場另一位嘉賓)無法防守奧尼爾(也是嘉賓),我可以防。就算讓小個去防大個,臨時安排可以接受,如果每個晚上都這麼做,對體能是很大考驗,容易受傷,重點是球員的意志力是否夠強大?」(大致意思如此)

打過球的都知道,球員在場上的意志力,直接影響發揮,一場比賽的某一階段,換成特殊對位是可以接受的,比如當年火箭打小牛的季後賽,麥迪去防諾維斯基,比如2011年西決,每到最關鍵的時刻,老基德都會換防到青澀的杜蘭特,防的阿杜球不敢放球。但只限於特定時段,如果成為常態,會不會讓球員逐漸失去鬥志?或帶來傷病風險?漫長殘酷的賽程,球員能否挺住?都是將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還不清楚,畢竟沒人走過這條路,希望火箭能把它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