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2歲腸癌患者的悔悟: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成癌的!

2020-08-04   健康時報

原標題:一位32歲腸癌患者的悔悟: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作」成癌的!

今年32歲高先生,是一個公司白領,有著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退休,妻子賢惠美麗,可愛的女兒剛剛4歲,伶俐可愛。

然而在不久前的6月7日,高先生被確診:結腸中分化粘液腺癌、腹膜轉移。

所以,非常有必要寫出來,這對很多害怕做結腸鏡的人來說,很有警示意義。

詳細查了病歷資料,也參考了高先生自己的反思日記,把他的經歷寫出來,看他是如何耽誤病情的。

圖自:健康中國攝影大賽 廖敏 攝

明明有家族史,

卻沒有引起重視!

幾乎所有的腫瘤都存在家族聚集性,什麼是家族聚集性呢?就是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家族中,直系親屬患有某種腫瘤,那麼其他成員患這種病的幾率就大幅度上升,這大致因為兩個因素:一是遺傳和基因,二是相似的生活習慣和環境。

因此,只要血親中有人診斷為消化道腫瘤,那麼其他成員就是高危人群。需要比常人早一點做相關檢查,比如消化科腫瘤,就要提前做胃腸鏡等檢查。

高先生的父親,2014年偶然發現腸道息肉(性質不詳),並當即予以切除,此後一直沒有複查;

時隔6年後的2020年6月10日,高先生的父親,因為兒子查出腸癌,也做了腸鏡,也發現早期腸癌,目前已經在腸鏡下順利切除,出院了。

其惟一的姑姑在45歲時候確診直腸癌,並在確診後一年去世。

所以,家族性原因,一定要重視!

忽視了早期症狀,更沒關注身體變化!

一般來說,消化道腫瘤並沒有症狀,或者說症狀不典型,不光是患者本人,就連醫生也往往不會在意。

高先生從三年前(29歲)就大便次數多,一般都是第一次成形,後面幾次不成形。

他一直以為是消化能力的問題,他父親也是這樣,因此一直不在意。

從那時開始,大便次數有增加,從一天兩三次會增加一兩次,而且會裡急後重,就是想拉,但是只能拉出一點,或者乾脆啥也沒有。

到去年11月份,開始出現間斷性便血,以為是痔瘡,吃點藥,果然此後沒有血了。

今年5月份又出現了,還有肚子痛,也不是很痛,隱隱作痛,喝點熱水也能緩解;

還有,因為他長期坐寫字間,吃公司盒飯或者外賣,幾乎沒有什麼鍛鍊,體型比較虛胖,肚子也挺大,就開始健身鍛鍊和節食,從疫情結束的4月底到5月底,體重下降了20多斤;

並沒有在意,以為是減肥鍛鍊的成果。

直到六月份出現持續腹痛、無力、膿血便,不得已再來醫院。

實際上高先生的一些列小毛病到大毛病,正是腸癌逐漸發展的表現:

前期息肉及其癌前階段,癌早期階段,基本沒有症狀;

逐漸加重後,才會出現里急後重、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等;

出現間斷性便血,說明瘤體已經比較大了;

體重減輕、無力,是因為腫瘤消耗了很多營養,此時往往都不再是早期。

曾3次拒絕腸鏡檢查,盲目相信體檢結果!

第一次,2018年11月,出現了下墜感、解不出大便,醫生建議做腸鏡,因為怕疼,拒絕了;

第二次,2019年12月,大便出血,仍然拒絕;

第三次,2020年4月就診,因為疫情問題,檢查腸鏡未果。

在出現便血之後,他剛剛接受了公司安排的年度體檢,其中有一項叫做「癌篩五項」,就是腫瘤標誌物檢查,所有指標都正常。

這也就堅定了他不會得癌的信念。所以,一直不在意,甚至出現體重減輕,暴瘦,也不想做檢查。

最後,對於腸癌的高危人群來說,按照2020年最新指南,以下人群只要符合一條,就是高危人群,抓緊去做個腸鏡:

早期腸癌幾乎可100%治癒,不要等到有症狀才去檢查;防患於未然,才是不受罪、少花錢、還長壽的唯一手段。

本文首發於老杜說健康(wcb000999),部分內容有刪減,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