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傑出教師名單公布!今天 請為他們點贊

2019-09-10   中國藍新聞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9月10日訊(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新藍網記者傅佳敏)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為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激勵廣大教師獻身教育事業,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姚玉峰等15人「浙江省傑出教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待遇。

「浙江省傑出教師」榮譽的背後,是他們為教育事業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付出。今天起,教育之江推出系列專題,首先一起走近浙江大學教授姚玉峰、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程惠芳和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姜培坤,讀讀他們的動人故事。

做醫學教育的「擺渡人」

浙江大學教授 姚玉峰

姚玉峰,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學者、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中心主任,浙江省重點創新學科帶頭人,浙江省角膜病診治技術指導中心主任委員,兼任浙江省醫學會眼科學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理事、白求恩研究會分級診療委員會常務副主委等。儘管有這麼多頭銜,姚玉峰說自己最喜歡的稱呼,還是「姚老師」。這位姚老師的學生,有來自浙江大學校園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也有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規培生、進修生,甚至還有三甲醫院的眼科主任。

姚玉峰常說,最願做「擺渡人」,因為在自己的成長路上,受到許多可敬的「擺渡人」的指點。如今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成為對他人有幫助的「擺渡人」。

傳授知識的擺渡人

「一年前眼科見習,我大四。在邵逸夫醫院的眼科手術室,旁觀了姚老師的一台角膜移植術。」浙大醫學院直博生吳奕征至今記得那天的場景,「精湛的技術、精細的操作讓我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敬仰與嚮往。」

吳奕征口中的這位姚老師,就是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20多年來「深掘一口井」,致力於眼科角膜移植的創新性研究。這位眼科手術大拿,把知識傳播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即使工作繁重也堅持每年面向浙江大學醫學院的本科生開設理論課程。他的教學理念是讓傳播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學生需要思考的是問題的提出而不是簡單的答案呈現。

姚玉峰說,本科生的教學,不能從書本到書本,而是要將他們拉入具體場景中,藉助更多實例視頻演示讓他們能有更客觀的認識。大量實驗和臨床病例都被搬到PPT上,圖文並茂的授課模式讓醫學課堂毫不枯燥。在眼科臨床、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他為浙江大學培養了一屆又一屆本科生,他所帶教的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碩士研究生,現已成為各醫院的骨幹力量。

醫學技術的擺渡人

在姚玉峰的學生、邵逸夫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葉聖的眼中,姚玉峰是榜樣,也是他前進的方向。「姚老師就像我從醫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走出醫生這一職業的困境與迷茫,讓我明確個人的目標與價值並為之不斷努力。」

2017年8月17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衛生計生系統表彰大會上,姚玉峰榮獲全國衛生行業最高榮譽獎——「白求恩獎章」。一領完獎,姚玉峰便馬不停蹄地趕回杭州,因為第二天還有11台手術等著他。「即便公務再忙,姚老師都要求我們以病人為先,而他自己則是以最高標準以身作則。」許葉聖說。

在校園課堂外,姚玉峰還有另外一群學生。從2009年起,他便開始舉辦義務培訓班,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獨創的「姚氏角膜移植術」傳授給同行,還無償獻出專利。他最欣慰和驕傲的事,莫過於看到他培養的學生用「姚氏法」治療患者,及時給患者送去光明。他常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有十個、一百個、一千個姚玉峰,就可以讓更多人減輕痛苦、重見光明。正因為這種純粹的想法,11年的踐行,已經有近7000人在他的課堂中受益。

當被問及是否後悔讓出這麼大利益的時候,姚玉峰笑笑說,育人的目的是救人,廣泛傳播知識和技術才能澤惠更多患者,不違他學醫的初心,無愧導師的厚愛,不負國家的期望。「姚老師身上總是有我們汲取不完的精神力量。」 他的學生王冰鴻感嘆。

「非仁愛不可托,非聰明達理不可任,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不矜名,不計利,姚玉峰為我國建立了一個現代學科,培養出一批職業道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學專業人才。

人生價值的擺渡人

在美國讀博士的謝加文,上大學時就仰慕姚玉峰。回國後在姚玉峰門下做博士後。「除了專業知識技術,我們從老師身上還學到很多很多——重道義、勇擔當,擁有濃厚的家國情懷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將自己一身所學傳授給更多的學生,用畢生心血踐行醫者與教師的神聖職責。姚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學成報國的榜樣。」 謝加文由衷欽佩地說。

醫者仁心,不僅僅是看病救人。吳奕征始終記得發生在他見習時的一幕。那一天,正值下班,姚玉峰脫下白大褂走出診室,正好碰到一位老奶奶來看病,當發現她後,姚玉峰立馬扶她坐下,重新穿上白大褂,並囑咐門口的護士幫助挂號。得知老奶奶忘了帶錢,姚玉峰二話不說,從自己皮夾里掏出了錢,為她買藥。「作為一個眼科界泰斗,科室主任,能夠如此處處為患者著想,實乃大師風範,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吳奕征說。

還有一件事讓實習生們深受震撼。一次,姚玉峰走進手術室,從一位眼角膜捐獻者遺體上取下了角膜。隨後,他小心翼翼地為捐獻者裝上義眼,修整儀容,做完這一切後,姚玉峰對著捐獻者的遺體深深地鞠躬,說道「謝謝你和你的親人願向世間傳遞光明和善良。」這一幕讓在場的醫生們既感動又敬佩。

光明故事的擺渡人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一位93歲的老人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讓座,被傳為時代佳話,他就是擁有「核潛艇之父」美譽的黃旭華院士。當時姚玉峰與黃旭華院士同期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在獲知黃旭老院士患有最重度的白內障,曾多處求醫無果後,姚玉峰主動承擔起了極具挑戰的黃院士的眼科手術。手術後黃院士完全復明。手術1年以後,黃院士通過他的秘書告訴姚玉峰,這一年裡,他一直不停地看各種材料,手稿、筆記、文件、報紙,電視新聞,什麼都想看,感覺眼睛夠用了,時間不夠用了。黃院士讚嘆,姚主任無愧於「神醫妙手」的讚譽!

2018年4月,中共萍鄉市委給浙江省委宣傳部文明辦發了一份特殊的公函,希望姚玉峰給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被習近平總書記尊稱為老阿姨,96歲高齡的龔全珍老人做最嚴重的白內障手術。姚玉峰經過認真思考、嚴密籌劃之後,親赴萍鄉為龔全珍老人實施手術,最終這場眼科手術獲得了成功。

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為師者,他堅持言傳身教;為醫者,他把病人裝在心裡。知命之年,姚玉峰卻甘願做一個堅毅、本分、無私的 「擺渡人」,把學識授給學生,把精彩留給青年,把光明帶給病人。

40年如一日紮根教學一線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 程惠芳

程惠芳,女,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10月至今,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理想信念堅定,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應用經濟學理論功底深厚,科研教學成果豐碩,社會服務和決策諮詢成效顯著。關愛學生,堅持厚德育人,教學科研工作中提出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引導學生為我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並貢獻聰明才智,教書育人成效突出。

199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評浙江省十大傑出女性,2007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009年成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08-2012年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13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2015年獲聘浙江省特級專家,當選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

程惠芳教授把《浙江企業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案例》送給習近平總書記

程惠芳197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堅定,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和創新精神。40年如一日,長期在教學第一線承擔本科、碩士、博士的教學任務。主講本科生《國際貿易原理》等課程,主講博士、碩士研究生《高級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等課程。她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提出了「開放辦學、厚德育人、復合成才」的教學理念,指導學生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各類課外科技競賽中獲獎。

努力探索教育創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1988年,探索和創建工業外貿(3+2)復合辦學模式,在全校選拔工科三年級優秀學生,開展為期兩年的復合外貿人才培養。近年來,積極服務數字經濟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深化「國際貿易+工科知識+跨境電商+創新實踐」的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特色,科學設置和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改革創新,實現學院和研究院的突破發展。在1993-2009年擔任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的院長助理、常務副院長和院長期間,學院從只有4個本科專業發展到擁有9個本科專業,10多個碩士點,2個博士點,3個浙江省級重點學科、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形成了博士、碩士、MBA、工程碩士、國際合作辦學等較為完整的專業和學科體系和具有特色的新型開放辦學模式,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12年至今擔任全球浙商發展研究院院長,在企業轉型升級、產業集群創新、企業國際化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成果。

程惠芳教授課間休息與學生討論交流

求真務實,學術研究成果斐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面提高開放經濟水平研究》(2013-2018),正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時期中國產業與貿易政策協同發展機制和實施路徑研究》(2019-2023),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20餘項,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撰寫專著18部,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浙江省級科研成果獎12項、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堅持不懈攀登科學高峰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 姜培坤

姜培坤,男,1963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森林土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土壤肥料學會副理事長。2003年被確定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進個人, 2004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006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2009年被評為浙江省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姜培坤從教三十四年,無私奉獻,辛勤耕耘,用三十四年的青春和熱情,演繹了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完美地詮釋了「教師」 這個光榮而又神聖的職業。

嘔心瀝血 建設一流課程

1985年,姜培坤從當時的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化分析專業畢業,進入浙江林學院任教,風雨兼程三十四載,始終堅守著三尺講台。他講授的是土壤學,一門被稱作「土到家」的課程,卻憑著他的一股韌性,硬是在一個「土」字上做出了大文章。

土壤學,是一門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課程,既要求學生掌握紮實的理論知識,又要讓學生在實踐生產中得心應手。剛參加工作的姜培坤花了三年時間,認真學習前輩們的經驗,對土壤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針對現有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課堂討論、課程小論文等課程創新改革的設想,得到了前輩們的肯定。他還提出了綜合性實驗和實驗、實習相結合的改革設想,讓同學們在野外實踐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進實驗室,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姜培坤深知,人才競爭是最後的競爭,他大力引進人才,充實課程隊伍,鼓勵老師們互幫互學,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各種辦法傳授教學經驗,努力提升課程內涵和質量。2009年,土壤學課程組的教學成果「高等林業院校《土壤學》課程的改革與實踐」獲得浙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3年土壤學課程成為國家資源共享課。目前該課程已作為浙江省在線開放課程進行進一步的建設。

誨人不倦,精心培育人才

從教三十四年,姜培坤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老師」這個神聖名字。初到浙江林學院時,任務繁重,他總是要花半天時間準備一個實驗的材料、儀器設備,並對每個實驗進行預備試做,確保實驗過程的順利。每逢實驗周,從周一至周六幾乎都泡在實驗室里,認真充分的準備換來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為了使實驗規範化、系統化和綜合化,姜培坤主持對實驗指導用書、實驗作業等進行重新編寫,強化了土壤學課題的實驗教學。

堅持不懈 攀登科學高峰

姜培坤主要從事林地土壤質量演變研究,重點聚焦土壤人為利用過程中有機碳含量、類組、穩定性變化規律及調控機制。早在九十年代末,他就已經認識到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性,瞄準「土壤碳過程及其調控機制」這個科學問題,開始了長達近二十年的土壤碳研究。他1999年就申請到浙江省科技廳項目,開始研究不同森林類型碳庫容量及平衡調控技術,成為浙江省最早研究森碳庫的學者之一。隨後的歲月里,他又連續申請到兩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一項科技廳的重大專項,研究土地經過不同利用後,土壤有機碳類組變化及其過程機理,開創了我國林地土壤有機碳研究的先河。

二十一世紀初,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森林碳匯研究成果日益湧現。姜培坤主動對接國內外相關科學家,科學研究從土壤「碳過程」逐漸轉到「碳穩定性」。通過文獻閱讀和與國外科學家的交流,姜培坤發現了一種叫「植矽體碳」的穩定性碳,可以在土壤中穩定上萬年。經過2年的努力,團隊總結出了從植物、土壤中提取植矽體的理想方法,並發明了植矽體碳含量測定的新方法。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姜培坤一連申請到植矽體方面兩項國家基金和兩項省基金,研究中國全部重要竹類植物系統植矽體碳的分布與穩定性,研究團隊在國內外發表了三十餘篇有關植矽體研究的高水平論文,得到了廣大學者的熱烈關注和一致好評。

科學研究二十餘載,辛勤付出,也收穫豐碩成果,姜培坤至今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SCI收錄近58篇,出版著作6部,研究成果「竹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與增匯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竹林生態系統碳過程、碳監測與增匯技術研究」和「浙江省森林生態系統碳格局、碳循環及管理技術」兩項科研成果均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