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蔬菜基地2倍工資找不到收菜工!這幾天天天都是趕來「添亂」的人

2020-02-02   中國藍新聞


視頻加載中...


前幾天,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的何林海忙得焦頭爛額,杭城大型超市果蔬被搶購一空,而自己這個杭城「菜籃子」里滿滿一大棚一大棚的蔬菜卻來不及供。因為疫情,即便雙倍工資,放假回去的工人們也叫不回來幾個,大家都不敢出來。

蔬菜基地一度緊缺割菜工

雙倍工資,放假的工人叫不回

「都不敢出門呀」

年初四,何林海所在的「餘杭蔬菜群」里突然有人發問:「目前蔬菜保供基地用工有困難嗎?」「明天就過去添亂。」說話的有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的,也有涉農企業業主,看到這幾句他心裡瞬間踏實了。何林海的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位於距城區30多公里外的餘杭良渚。合作社承包了3200畝地,其中1500畝種植了青菜、毛毛菜、菠菜和萵苣等品種,以綠葉蔬菜為主,主要供應杭州的世紀聯華超市和華潤萬家超市。

昨天下午,他正忙著協調工人一車車往大棚里搬運菜筐。「從大年初一開始,蔬菜的需求量每天都在上漲。青菜、毛毛菜的日供應量從年初一的15噸上漲到年初四的30噸。去年是暖冬,蔬菜豐收。雖然市場需求量比往年多了不少,但我們這裡不缺菜,缺的是收菜的工人。」

按照往年春節慣例,何林海可以在老家江西陪父母多待幾天。今年春節,他一直留在自己的合作社,和工人們在棚子裡割菜,然後分揀、包裝、裝運,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多。「年前,工人老早放假回去了。即便雙倍工資也叫不回來,為什麼?今年太特殊了,人不敢出門。所以天天焦頭爛額,我們這幾個人快要吃不消了。」何林海指指隔壁大棚里一批穿馬甲的志願者,「我們也多虧了這些阿哥阿姐來幫忙。」

  大家覺得到不了一線去抗病毒,到農村大後方,為蔬菜保障出份力也好的。

農業局副局長:黨員幹部,都去義務勞工

割菜!

大棚里四名穿藍馬甲的大叔大姐正俯身割著香菜,一把一把往筐子裡裝。一問,是餘杭區勞模志願者隊的,有高級農藝師,農業企業的老闆,還有公務員。60多歲的沈桂法是年紀最長的老大哥。家裡子女說,「老爸,這種體力活你不要去了,再說這兩天出去也有風險。」他不聽,一句話打發過去了,「菜長時間放著一直不割麼,還要爛在地里。城裡人麼擔心買不到吃不上,哪曉得這裡割都來不及割!」

隔壁棚子裡看起來更加火熱。十幾名志願者隻身穿棉襯衫、毛衣,外面套件紅馬甲,蹲著割青菜,割好的一筐筐拿到棚外一輛農用三輪車斗上。

天氣有點冷,大家身上卻都熱乎著。他們來自餘杭區農業農村局,同在一個微信群里,平時給合作社做些業務、技術上的指導、建議,也都是何林海的老熟人。何林海指給我看帶隊的副局長章雪梅,套著袖套拿著小鐮刀,遠遠蹲在菜地里。「前天開始,他們局裡發動了80多名黨員和工作人員,分5個組到五大種植業生產基地搶收蔬菜。局領導說,黨員幹部都去義務勞動割菜。我這裡才是其中一部分。」何林海說,昨天一天,13個志願者一天收了200多筐青菜,3500多斤。「老先生,感覺怎麼樣啊?」說話間,何林海對著一名50多歲的臨退休老大哥問。「本來是來疏通疏通筋骨。老了,腰都直不起來了。」

十幾米外另一塊地,14歲的小姑娘金天蹲在媽媽身後,接過割好的菜裝筐,運動鞋鞋面上沾滿泥巴。小金是陪媽媽陸霞一起過來的,「平時沒機會幹農活,今天也要讓她看看試試。」陸霞說。何林海跟我講,大家都是農業出身,干一行愛一行,尤其今年疫情嚴重,他們看到農場裡有難處,也還是喜歡回到這裡來。

蔬菜需求高峰已經過去

菜價不變,青菜批發價還是2-2.5元/斤

何林海再清楚不過,每年的正月,其實都是蔬菜供應淡季,「消費高峰都在年廿久、三十,大家該囤的都已經囤了,後面都到餐館消費了,或者外出旅遊了,家裡剩下的菜都很多。」往年正月初一,鱗海合作社的蔬菜供量基本在5000斤左右,慢慢增長,到初四達到1.5萬斤,直到初七上班,達到3萬斤,是遠低於每年日平均上市量的。今年因為疫情,不少大型超市出現過短暫的搶貨,也體現了老百姓短暫的恐慌性消費心理。

「特別是正月初四那天,市場需求很旺,我們蔬菜供應量達到歷史高峰,6萬6千斤。」不過,這之後,供應量已經出現了逐步下降「前天是5.9萬斤,昨天5.2萬斤,今天估計會在4.4萬左右。這也意味著老百姓的購買衝動心理下降了,市場趨於穩定,我能買到新鮮的,何必再去囤菜?」何林海說。何林海說,當季大家可以選擇的蔬菜種類也很多,「這個時候蘇州青(青菜)就特別好吃,還有毛毛菜,糯糯甜甜的,再有菠菜、芹菜、萵苣筍,還有蘿蔔,冬吃蘿蔔夏吃薑嘛!」目前,市場上蔬菜價格幾乎沒有出現變動,「像青菜、蘿蔔、毛毛菜之類的批發價就是2—2.5塊一斤。」這些天,何林海也很想感謝這些困難中顯真情的志願者朋友和本地來幫著收菜的村民,「大家的努力讓本地『菜籃子』基地在疫情中真正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杭州搶菜的少了

大家安心

有菜!!

記者 鍾瑋 鄭麗娜 視頻 司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