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件大事 2022成都科技創新這樣干

2022-03-18     成都科技

原標題:10件大事 2022成都科技創新這樣干

3月17日,成都市科技局

召開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會議

今年,成都將從

建設戰略科技力量支撐產業建圈強鏈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抓實黨建工作

6個方面重點抓好10件大事

具體有哪些?

一起來看!

高標準建設

西部(成都)科學城

推動72個創新平台項目落地

人勤春來早,開局要爭先。陽春三月,在位於成都科學城鹿溪智谷,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的工地上,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研究中心將於2022年建設完工並正式入駐。

自2019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四川天府新區設立研究中心以來,研究中心一直充分依託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的實驗數據,吸引國際、國內專家深入開展宇宙線物理相關研究,掌握、開發先進的探測和快電子學技術,建成探測器設計和關鍵器件研發基地。在2021年,LHAASO項目取得了多項成果,也拉開了探索超高能伽馬天文學的帷幕。

這是西部(成都)科學城「拔節生長」的一個縮影。當下,成都全面推進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建設,加快建設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已成為成都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支撐。

邁步新征程,今年,成都將繼續高標準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

強化西部(成都)科學城頂層設計。配合科技部制定國家層面的《西部科學城建設方案》,編制出台西部(成都)科學城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專項支持政策等文件。

依託成都科學城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啟動建設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

探索建立創新轉化協同機制。探索構建跨區域的稅收分成、指標考核等機制,推動建立「創新策源+成果轉化」的「1到N」創新轉化協同模式。

全面運行天府實驗室

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

年內掛牌

三岔湖畔,未來醫學城看起來像一處公園與建築無界相融的「會客廳」。「春節過後,『會客廳』幾乎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撥客人。」成都未來醫學城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吸引他們的,除了美好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更在於「硬核」的資源。

據未來醫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10月,天府錦城實驗室1期的承載地未來醫學城科創空間將封頂。

自2021年天府實驗室正式揭牌以來,已從「零的突破」變為「組團出道」,各項工作正穩步推進——天府興隆湖實驗室一期工程南地塊載體項目已竣工、北地塊載體項目開工建設,已對外開展57個崗位招聘工作;天府永興實驗室已組建首批科研團隊;天府絳溪實驗室組建方案通過專家諮詢論證,首批10萬平方米物理載體開工建設;天府錦城實驗室未來醫學城部分載體項目已開工建設,並於今年2月啟動第一批人才招聘……

聚集全球創新資源,天府實驗室建設如何再上「新台階」?今年,成都將全面運行天府實驗室——

全面運行天府實驗室。年內掛牌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加快建設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

制定出台天府實驗室專項支持政策。圍繞財政、土地、稅收、人才、金融等方面,制定出台天府實驗室專項支持政策,建立省市區共同投入和穩定支持機制。

試行天府實驗室新機制。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探索實施科研人員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崗位工資制和科研容錯免責機制,深化科研經費使用「包干+負面清單」制度。

推動在蓉國家重點實驗室

納入國家重組試點

在優勢領域爭取布局建設

全國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分。就在2021年,科技部發文批准在川建設2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家分別為依託四川農業大學建設的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成都中醫藥大學建設的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意味著,成都實現13年來國家重點實驗室「零增長」突破!目前,成都共有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格局下,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如何更好地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今年,成都將推動在蓉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入重組試點。按照「四個面向」要求,在優勢領域爭取布局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

爭取「國字號」平檯布局

催生更多原始創新、尖端科研成果

加快破解醫用同位素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就在3月7日,成都新添一所「國字號」研究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行。

根據協議,該項目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牽頭,聯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組建「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的科研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平台,建立國際領先的同位素及藥物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產業孵化基地,將打造我國「同位素及藥物」新的國家名片。據了解,這也是國家發改委批覆的國內唯一的同位素及藥物領域工程研究中心。

一直以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搖籃」。今年,成都將進一步加快爭取「國字號」平檯布局——

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

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研究編制《成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規劃》。

實施

「科技賦能大運行動」

為成都大運會提供

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50萬米的高空中,以衛星視角觀賞成都大運會,有怎樣的炫酷體驗?2月27日,大運號(星時代-17)衛星搭載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於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大運號(星時代-17)是由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蓉漂計劃·頂尖創新創業團隊」為主研發的新一代AI遙感衛星。瞄準「科技大運」,大運號衛星將以「航天+大運」助力體育創新資源配置,推動科技創新與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為一場精彩的大運會提供航天科技支撐。這是全球首個以賽事命名的衛星,也是大運會歷史上首次與航天技術類企業攜手深度合作。

3個多月後,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在成都舉辦。這不僅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了難得的應用場景,也為成都科技企業走向更廣闊舞台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這將是展示成都科技力量的一次盛會。

如何更好地實現科技賦能大運?今年,成都將聚焦大運賽事需求,著力植入一批新技術、應用一批新產品、推廣一批新成果,按照標準配置項目和重點推進項目組織實施,為成都大運會辦賽、參賽、觀賽提供科技支撐,體現城市治理水平,展現成都賽事名城風采。

支撐重點產業建圈強鏈

讓更多創新主體加速湧現

企業是經濟體系的細胞、市場運行的主體,也是經濟發展前沿的主角。3月15日,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A股主板上市。這是成都年內第3家A股上市公司。至此A股「成都軍團」總數達到103家!

成立於2003年的立航科技,是一家以飛機地面保障設備、航空器試驗和檢測設備、飛機工藝裝備、飛機零件加工和飛機部件裝配等專業研發、設計、製造、銷售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

當前,成都正在大力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進一步增強產業生態集聚力、產業鏈構建力、高端要素運籌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為城市整體發展提供持續動能。成都,正呼喚越來越多的「硬核」科技企業加速「湧現」!

今年,成都將進一步支撐重點產業建圈強鏈——

進一步加強企業主體培育。

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集成電路、高端軟體、創新藥、工業無人機等重點產業和太赫茲通信、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圍繞補鏈強鏈引聚創新資源,編制發布國家級創新平台資源、產業鏈創新資源要素、頂尖科技創新團隊「三張清單」,製作全市「科創資源地圖」,並聯合區(市)縣開展精準招才、靶向引智。

深化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將出台 「揭榜挂帥」

科技項目管理辦法

在民航二所一樓大廳,「科技賦能 智慧民航」八個大字十分醒目。在辦公樓14樓和15樓,以民航二所科研中心為主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天府國際機場場面智能感知及決策系統研製及應用項目關鍵技術攻關。

就在去年,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第二研究所成功揭榜2021年成都市「揭榜挂帥」科技項目首批4個項目之一——「天府國際機場場面智能感知及決策系統研製及應用」。「我們已制定好『路線圖』,將從項目研發和應用落地兩個方面齊頭並進。『揭榜挂帥』對於科技企業來說,不僅能夠調動一線科研人員積極性,也能夠讓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對於項目進展,民航二所相關負責人充滿信心。

「揭榜挂帥」一子,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這是成都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組鏡頭定格。今年,成都將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對照《攻堅方案》6個方面21條重點攻堅舉措,逐條梳理分解,形成任務清單,項目化、清單化推進落實——

深化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專業機構,設置技術轉移專職崗位;建立健全區域技術交易信息發布機制、科技成果信息匯交機制;修訂技術經紀人評價標準,開展技術經紀人(經理人)高級職稱評定。

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深化國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建立市場導向的第三方評價制度。

創新重大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出台「揭榜挂帥」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建立「里程碑式」考核制度,實施關鍵節點約定的任務目標考核;推行重大研發任務「賽馬」「定向委託」制度。

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進一步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

拓展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今年1月12日,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台在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標誌著西南交大現有中試研發平台將面向全省高校院所與重點企業開展中試研發。

建立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台被譽為繼「先確權、後轉化」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改後,科技界「小崗村」試驗的2.0版本,是解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的重要舉措。

事實上,成都歷來重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敢為人先,敢於突破,探索出一條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道路。今年,成都將持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台。提質升級「科創通」等創新資源共享平台;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打造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台、行業類中試研發平台;深化建設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

深化校院地戰略合作。推動與中科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化與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新建新型研發機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開展「校企雙進」等成果對接活動。

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深化推廣「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 等科技金融新產品。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推動成渝科技創新合作

再上「新台階」

唱好「雙城記」,成渝科技創新協同合作不斷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就在2月8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印發《關於做好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重大項目實施有關工作的通知》。

這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川渝兩省市共建項目發布最早的一次,也是總投資金額最大的一年。其中,共建科技創新中心是重點任務之一,30個項目計劃投資約750億元,透露出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協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今年,成都將進一步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強化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落實成渝共建科技創新中心合作協議,協同共建西部科學城;啟動成渝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計劃。

打造成德眉資創新聯合體。出台成都都市圈科創平台共享實施辦法,推動科研儀器設備、檢驗檢測平台等在成都都市圈共建共享;修訂《成都市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辦法》,推動「科技創新券」在成都都市圈互認互通;持續舉辦創新資源市(州)行系列活動。

擴大國際科技合作。配合科技部制定出台「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方案,與重慶共同辦好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

抓實抓好黨建工作

以奮鬥姿態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當下,成都正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關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奮鬥姿態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將繼續抓實抓好黨建工作,加強政治機關建設、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加強黨風廉潔建設。

部分圖據: 成都日報「錦觀」、國星宇航、紅星新聞 、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網站、航拍四川等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體中心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9621648d0b4ebdc0b00146600d6bc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