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包麗案的宣判,撕開了中國家庭最隱秘的真相!
北大包麗案,一審判了。
牟林翰被以虐待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二個月,以及賠償包麗母親73萬餘元。
「我這麼做是因為愛」
2018年8月,包麗跟牟林翰確立了戀愛關係;
2019年1月起,牟林翰以包麗不是處女為由,對她進行持續性地貶低、辱罵,並要求她用極端方式證明對他的愛和忠誠;
6月13日,包麗在與牟林翰爭吵後割腕自殘;
8月30日,兩人爭吵後包麗吞藥自殺,被送往醫院救治,院方下發了病危通知書;
10月9日,兩人再次發生爭吵,包麗吞下大量安眠藥,送到醫院後,被醫生診斷為「腦死亡」;
2020年4月11日,包麗被宣布醫學去世;
6月9日,牟林翰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2023年6月15日,一審宣判。
2018年8月,包麗跟牟林翰確立了戀愛關係;
2019年1月起,牟林翰以包麗不是處女為由,對她進行持續性地貶低、辱罵,並要求她用極端方式證明對他的愛和忠誠;
6月13日,包麗在與牟林翰爭吵後割腕自殘;
8月30日,兩人爭吵後包麗吞藥自殺,被送往醫院救治,院方下發了病危通知書;
10月9日,兩人再次發生爭吵,包麗吞下大量安眠藥,送到醫院後,被醫生診斷為「腦死亡」;
2020年4月11日,包麗被宣布醫學去世;
6月9日,牟林翰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2023年6月15日,一審宣判。
從二人交往到一審宣判,將近5年的時間。
即便法院已審理查明真相,但牟林翰始終不認為自己有錯。
去年開庭時,包麗母親見到了牟林翰:「他沒有任何歉意和愧疚,很理直氣壯,他說自己對包麗的種種行為是出於愛。」
演「苦情戲」,灌輸對方「你有罪、你不配」的觀點,是出於愛?
讓對方叫自己「主人」,自己叫對方「狗狗」,是出於愛?
指令對方用恥辱紋身,是出於愛?
命令對方先懷孕再打胎,是出於愛?
改口讓對方做不能復通的永久絕育手術,還想保留「戰利品」,是出於愛?
隨便找個理由,要求對方拍裸照給自己,是出於愛?
剝奪對方的自由意志,是出於愛?
這哪裡是愛啊!
分明是披著愛的外衣的控制和占有!
是牟林翰精神打壓包麗,剝奪她的自尊自信,讓其陷入自我懷疑、否定、厭棄的託詞;
是牟林翰為了維持自身優越感、價值感,遮掩其冷血殘忍的手段。
包麗母親的陳述
牟林翰的所作所為就是傷害,就是虐待,就是踐踏他人的生命。無論他如何美化自己的行為,都不能改變其惡意的本質。
用尹建莉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比不過他愛『自己的想法』。」
「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女孩」
包麗給牟林翰發的最後一條微信是:
「遇到熠熠生輝的你,我卻是垃圾,我想讓你遠離我這種垃圾,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女孩。」
在許多人眼裡,明明她才是那個熠熠生輝、擁有美好一切的人,為什麼要跟這樣的人糾纏,甚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牟林翰用在包麗身上的手段,並不罕見。
楊櫧策對余秀華施暴鬧的全網皆知後,先弱化自己的傷害行為「我打她的時候不是沒有分寸,如果失控,她就發不了微博」。
接著給自己的暴行找藉口,「她罵了我家所有人」「她用極其粗俗的語言侮辱我人格」。
一轉身寫了三頁錯字連篇的道歉信,教育余秀華應該如何讀書、如何做人。
過了幾天,又在直播里打著「反對網絡暴力、反對家庭暴力」的名義,狂扇100多個耳光求大家原諒。
再一轉身,大罵余秀華「德不配位」,拿殘疾戳人心窩。
美其名曰:帶著一種批評的愛在對她。
一個男生,高考考了475分,得知女朋友考了640分,打算申請廈門大學時,到各大微信群「求助」:如何讓女朋友放棄廈大,跟自己讀二本。
他的手段簡單粗暴——
你喜歡我,就要聽我的。
你聽我的,我以後跟你結婚。
他還恬不知恥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打算:「上策就是和我一起去讀二本,中策就是第一次給我然後分手,下策就是陪我復讀一年。」
絲毫不覺得自己在摧毀他人的人生。
這些手段粗暴拙劣,但卻出奇地有效。
在交往期間,余秀華曾一度忍耐楊櫧策各種打壓手段,認為對方還是愛自己的。
高考640分的姑娘,為了不跟男朋友分手,表示願意陪男朋友復讀一年。
她們不知道對方的行為很惡劣嗎?
大機率是知道的。
那為什麼一開始不馬上離開,還跟對方糾纏?
因為,很多女性是被這樣教育長大的:
你是女孩,要乖巧、聽話,不給別人添麻煩;
你是女孩,要謙讓、溫柔才有人喜歡你;
你是女孩,工作干那麼好有什麼用?丈夫和孩子最重要;
你是女孩,受點委屈怎麼了?多反思反思自己。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女性想要克服「過度反思」「委屈自己」「過於在乎別人」的心理障礙,像男性那樣毫無負擔地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並不容易。
能從其中掙脫出來,已是萬幸。
「童年得到真愛的人,命運握在自己手中」
當然,文化氛圍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更重要的的因素,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無條件的愛和認可」。
從根本上來說,容易被精神操控的人,從小情感上比較匱乏,在關係中更多扮演討好者的角色。
據包麗母親說,包麗屬於奉獻型人格,總是為別人著想,從小就很聽話。
甚至有時會問母親:「媽媽你希望我在哪方面要怎麼樣做,你只管說出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獲得在意之人的愛和認可,她可以無限讓渡自己的權利。
有個網名叫「悠兒」的姑娘,也曾遭遇男朋友的精神操控。
明明美麗大方,卻被嘲諷「你是我所有女朋友里最丑的一個」,反覆貶低「品味不好」;
明明開朗活潑,卻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因為「與男生來往我吃醋,與女生旅遊冷落了我」;
明明從小到大是閃閃發光的存在,卻被洗腦「除了我以外,你再也不會遇到更好的人了,要拚命珍惜」;
明明是正常的兩性交往,卻被要求用「紋身」和「流產」證明永遠不會離開他;
明明是他出軌,卻被暗示「你不夠好,我才出軌,是你的錯」。
悠兒跟朋友的聊天記錄
不幸中的萬幸,最後悠兒醒悟過來,從這段窒息畸形的關係中逃離了出來。
事後,她反思說:
「我的原生家庭不太完美,渴望父愛,包容理解心很強。後來才知道叫『吸渣體質』,換句話說『PUA的優質狩獵目標』。」
一個孩子,童年沒得到過無條件的愛和認可,長大後便無法區分什麼是愛,什麼是傷害。
哪怕遍體鱗傷,也要待在糟糕的關係里,證明自己被愛著。
心理學者李雪老師一針見血:「每個被渣男PUA的女人,都不是第一次被PUA,原生家庭已經訓練好了。」
這並不是說,父母是刻意為之。
但在孩子小時候,若沒有父母做自己的情緒「容器」,或是早早做了父母的情緒「容器」,不知不覺之間,孩子就會給自己套上「我要做得更好,才配得到愛;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好的關係」的枷鎖。
我很贊同尹建莉老師說的:
「童年時得到真愛的人,命運握在自己手中,哪怕有很多坎坷,也不會活得窩囊。哪怕不小心踏入一段不良關係,也會很快警醒,有力量從關係中走出來。」
因為,被無條件的愛和認可滋養長大的孩子,才會建立起高水平的自尊和自信,天然免疫人渣。
最後,希望——
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的孩子,有能力和底氣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