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都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繁榮景象的背後,也曾出現過多位大貪官的身影。不僅如此,皇帝好大喜功、揮霍無度也是常事,這便促使一些朝代出現表面繁榮,而國庫空虛的假象。
說起康乾盛世,很多人都會想起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據了解,在康熙死後,他的國庫只剩下2716萬兩,而雍正則剩下3453萬兩。那麼不禁讓人好奇一個問題,「敗家」的乾隆究竟能剩下多少呢?
在康熙8歲登基那一年,他還是個未經世事的孩童,意識不到改革的重要性。而在他在位61年之後,他勵精圖治的成果終於可以造福百姓,並為後人所稱頌。在他去世之後,皇四子順利繼位,年號雍正。
雍正同樣是一位喜歡改革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便非常痛恨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眼見著國庫日漸空虛,他開始在治貪治腐方面大作文章,即便是皇親國戚,一旦查出貪污行徑,他也嚴懲不貸。如若這些人不能及時補上虧空,雍正還會帶著他們去街頭變賣自己的家產。此手段之高明,讓人直呼「妙」!
若情節嚴重,雍正便會以抄家之罪來懲治他們,如若這些人不能彌補貪污的部分,直接累及三代、禍及親戚,只有他們的親戚把剩餘部分補齊才會作罷。這種嚴打嚴查作風蔓延三年之後,大批官員紛紛落馬,百姓得以有喘息的機會,這也基本解決了國庫空虛的問題。
當然,考慮到很多官員貪污的原因是「工資」太低,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雍正下令推行耗羨歸公的政策。通俗來說,就是將稅收合法化,這樣既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也可以將稅收的一部分作為官員的俸祿發放,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多餘的部分則可以沖入國庫,彌補國庫的空虛。
在雍正去世的時候,大清的國庫還剩下3453萬兩白銀,與康熙去世前清朝國庫剩下的2716萬兩白銀相比,這筆數字足以見得雍正作為帝王是合格的,他對清朝貢獻也是無法抹滅的。
值得一提的是,繼任初期,乾隆在前人的基礎上同樣採取了勵精圖治的方式,並大刀闊斧地進行各種改革。比如,他曾多舉措減輕了農民的賦稅,還斥巨資興建大量水利設施。最為重要的是,乾隆創立了「金瓶掣籤」的制度,此舉平定了西藏地區的叛亂,完善了朝廷對西藏的統治。
歷經清朝三代帝王的統治,中國基本完成了大統一。在乾隆時期,中國的領土達到了1453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也達到了歷史最多。基於此,
後世人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統治的高峰期合稱為「康乾盛世」。
殊不知,這代表著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
然而,在乾隆後期,他卻並沒有繼續維持這樣的盛世局面。為了限制人們的思想,乾隆不惜大興「文字獄」,弄得人心惶惶,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不僅如此,晚年的他開始貪圖享樂,甚至一反常態地重用貪官。
正所謂登高必跌,晚年的乾隆卻也不走父輩們的路,日漸驕傲的他變得揮霍無度。在他出遊江南的時候,動輒上千人跟隨,所到之處不僅要人人奉承,還要準備華麗的行宮供其居住遊玩,白花花的銀子像流水一樣被消耗。這也促使地方官員花樣百出,不惜以壓榨百姓獲得錢財哄乾隆一樂。在這種情況之下,大貪官和珅悄然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這個肚子裡沒有墨水的年輕人靠著自己的伶牙俐齒,成功待在了乾隆的身邊,還得到了乾隆的庇護,經過乾隆的不斷提拔,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毫不誇張地說,朝堂中幾乎沒有人可以跟他分庭抗禮。在和坤一家獨大以後,他也變得越發得肆無忌憚,不僅借著乾隆的名義行欺上瞞下之事,還大肆地揮霍國庫,種種行為讓他成為了「清朝的第一大貪官」。
沒多久,康熙和雍正打下的百年基業就被乾隆與和坤毀壞大半,這也給清朝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甚至嚴重影響了後續的統治及發展,間接導致「閉關鎖國」的出現,錯過了接軌西方工業革命的重要機會。
等乾隆退位做了太上皇,嘉慶繼位也並沒有迅速扭轉局勢,因為和珅的實力早已盤根錯節多年。無奈之下,嘉慶只能坐在皇位上,眼睜睜地看著和坤繼續擾亂朝政。因為沒有實權,他只能以不變應萬變。
等到乾隆去世,失去「大樹」的和坤慘然倒台。拿到了實權的嘉慶帝先是將和坤的職位革除,又找到了和坤之前犯下的罪責,最後聯合其他的大臣一起對和坤進行處置,對他抄了家,起到了「殺雞儆猴」,讓朝中諸臣頗為忌憚。自此之後,這個清朝第一大貪官終於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
而這時,大清的國庫經過和珅這一貪官的補充,達到了空前的飽和,甚至一度高達7000萬兩白銀。但即使有了這麼巨大的一筆錢,清朝的財政狀況也並沒有什麼好轉。因為從當時的社會購買力來看,拋除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的因素,這筆錢甚至還不如康熙時期的多。
此外,嘉慶雖然除掉了和坤,但是在這之前的時間裡,朝堂的貪污腐敗之風盛行已久,這已經讓清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迎來「日薄西山」的命運。此時,過去的盛世景象早已經消失不見。即便經過嘉慶二十年的後續治理,情況也只有一點點的好轉。尷尬的是,這些轉變對於清朝來說無疑是不值一提。眼見著祖先的基業流逝,睿智的嘉慶也只能在遺憾之中去世。
結語:
由此可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可以傳遞出一種明朗的人生態度,那便是無論身居何位,大家都應該明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