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補血」近萬億 二級資本債發行量「井噴」

2023-12-09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銀行「補血」近萬億 二級資本債發行量「井噴」

本報記者 慈玉鵬 北京報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Wind數據顯示,銀行二級資本債四季度發行量較大。截至12月7日,已發行3537.9億元,遠高於前三季度相關數據。另外,今年前11個月,銀行二級資本債共有15隻未贖回,相對2022年同期數量減少。

業內人士分析,若銀行不行使二級資本債贖回選擇權,其背後的影響因素主要有銀行自身的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率情況、貸款關注率情況等。銀行不贖回二級資本債或對二級資本債市場產生一定擾動,但由於數量占比較低,故而影響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本辦法》)將在2024年1月1日執行,新版《資本辦法》擴大了二級資本的範圍,將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所提升。但是,根據《資本辦法》,商業銀行對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權的信用風險權重將從原來的100%提升為150%,預計或對商業銀行投資二級資本債產生一定影響。

不贖回減少

2023年11月1日至11月29日,中國債券信息網共公示4隻二級資本債券不行使贖回選擇權的公告,共涉及4家銀行,發行金額共27億元。

據記者統計,今年前11個月,共有15隻銀行二級資本債券未被贖回。另據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統計,2022年1月1日至11月29日,共有19隻銀行二級資本債券發行人未行使贖回權,涉及發行人16個。整體來看,今年同期不贖回二級資本債情況有所減少。

「二級資本債一方面可以補充資本,提升損失吸收能力,另一方面,還可拉長銀行負債久期,緩解期限錯配。」一位金融業相關人士表示,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量保持高位,永續債在融資成本方面的表現優於優先股,但弱於二級資本債。所以,二級資本債在資本補充方面的作用弱於永續債。但商業銀行在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充足時,一般多採用成本更低、發行更容易的二級資本債。

上述人士表示,總體上看,二級資本債以「5+5」年期為主,5年後根據贖回條款,滿足條件時可贖回;在首個5年到期後,若債券發行人不贖回二級資本債,則需按條款對基準利率進行調整,更接近當時環境下的利率水平。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趙廷辰告訴記者,商業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的目的是補充二級資本,滿足監管對於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剛性要求。目前二級資本債期限多為「5+5」,在第5年年末有贖回權,一般來說銀行均會在第5年年末贖回二級資本債後再新發行二級資本債。原因在於根據監管相關規定,二級資本債在距到期日前最後5年,可計入二級資本的金額按每年20%的比例逐年減計。換言之,若銀行不行權贖回,則5年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的效果將逐年削弱。

趙廷辰表示,2017年前未出現過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情況,但從2018年起該現象逐年增多,且主要發生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地區經營業績相對較弱的農商行、城商行。趙廷辰分析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銀行贖回後將出現資本缺口,或即使尚未出現缺口,該行資本充足率指標也已迫近監管底線。二是銀行本身盈利能力較差,無法提供有效的內源性資本補充,同時股東支持較弱或未上市不能增發股票,難以補充外源性資本,導致再融資能力較弱。過去市場經驗顯示,二級資本債未贖回,不但將因資本減計削弱未來補充效果,而且銀行再發行二級資本債的成本也將顯著升高。即便面對這些不利因素,部分銀行依然選擇不贖回二級資本債,顯示其自身資本狀況和再融資能力或存在一定困難。

那麼,不提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銀行有哪些共性?在東方證券銀行業研究員屈俊看來,有四大共性。一是(銀行)盈利水平較差。理論贖回日(即正常提前贖回的日期)前三年中有兩年營收、歸母凈利潤負增長的占據半壁江山,這影響銀行長期內源資本補充能力以及二級資本償債能力;二是貸款關注率較高,同時匹配著較低的撥備覆蓋率;三是行使贖回權後資本充足率不滿足監管要求;四是銀行再融資成本較高。

另一位金融業相關人士表示,選擇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銀行,大多資本充足率不足、主體評級較差、資產質量承壓。銀行不贖回或對二級資本債市場產生一定擾動,但由於不贖回二級資本債的數量占比較低,所以影響相對有限。

發行量升高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銀行共發行二級資本債9022.9億元,發行數量84隻,贖回共計60隻。其中,一季度發行1691億元,二季度發行1647億元,三季度發行2147億元。相對來說,四季度發行量最大,截至12月7日,已發行3537.9億元。

從整體情況看,國信證券研報顯示,我國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基本概況為:2013 年至2023 年10 月,我國共發行5.16 萬億元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期限方面,我國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絕大部分集中在10 年(即「5+5」,在第5年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評級方面,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外部評級級別非常高。成交活躍度方面,近些年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流動性不斷提高。2022 年,二級資本債全年成交金額6.74萬億元,換手率高達211%;2023 年前10個月,二級資本債成交金額5.66萬億元,換手率高達163%。

近期,部分規定調整或對二級資本債市場產生影響。1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制定的《資本辦法》,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資本監管規則,推動銀行強化風險管理水平,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資本辦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二級資本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根據《資本辦法》,商業銀行發行的二級資本工具在距到期日前最後5年,可計入二級資本的金額,應按100%、80%、60%、40%、20%的比例逐年減計。

趙廷辰告訴記者,新版《資本辦法》規定除了現行的超額貸款損失準備可計入二級資本,還規定非信貸資產超額損失準備亦可計入二級資本。這一新規擴大了二級資本的範圍,將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所提升。超額損失準備是指商業銀行實際計提的損失準備超過最低要求的部分。計提超額撥備可以補充二級資本,但需要以犧牲利潤為代價。此外,商業銀行還可通過股東增資、利潤轉增、發行股票、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方式提升資本充足率。

一位華中地區監管人士認為,資本新規跟進《巴塞爾協議Ⅲ》要求提高了次級債風險權重,銀行自營出於對資金成本的考慮,可能調降次級債持倉。由於較高的風險權重,銀行自營投資永續債規模本身較小,因此銀行投資永續債規模受到新規變化的影響或較小。商業銀行是二級資本債的重要投資者之一,風險權重的調整可能會給二級資本債市場帶來一定的拋售壓力。

國信證券研報顯示,資本新規對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需求影響偏負面:根據《資本辦法》,商業銀行對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權的信用風險權重將從原來的100%提升為150%,考慮到商業銀行對二級資本債投資占比三成,預計資本新規對商業銀行投資二級資本債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時期內製約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的需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1月27日,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公布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我國工商銀行(601398.SH)、建設銀行(601939.SH)、農業銀行(601288.SH)、中國銀行(601988.SH)、交通銀行(601328.SH)五家國有大行入選G-SIBs。其中,交通銀行首次入選。按照《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要求,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風險加權比率應於2025年初達到16%,2028年年初達到18%。有業內人士預計,大行資本補充需求提升,或會推動對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資本工具的發行。但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工具若快速推出,或能夠替代部分二級資本債的發行需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765557d1279b79b4d8310f1270d92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