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僅有的兩位太皇太后,為何水火不容?為何一個暴貴,一個暴死

2023-05-07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朝僅有的兩位太皇太后,為何水火不容?為何一個暴貴,一個暴死

自古皇帝短壽,母親送走兒子,甚至奶奶送走孫子的人倫悲劇不斷上演,因此「皇太后」的稱號不夠用了,又誕生了「太皇太后」、「曾太皇太后」的稱呼。

不過唐朝例外,289年的歷史居然只有兩位太皇太后,這兩位太皇太后還生活在同一個時期,而且有一個共同的丈夫。

這兩位太皇太后身世都比較傳奇,一位是名門之後,卻被逼得要跳樓自殺,死因至今成謎。另一位出身低賤,卻複製了當年漢高祖薄姬的奇蹟,成功上位為國母。

遺憾的是,兩位曾經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太后卻水火不容,上演了一出唐宮悲劇。

她們就是唐憲宗的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鄭氏。

八朝五尊的郭太后

郭太后身世顯赫,乃大唐名將郭子儀的孫女,她的父母就是民間故事《打金枝》的主角郭曖和昇平公主。

郭子儀再造大唐的功勳,讓郭氏家族與李唐皇室深深綁定,除了郭曖與昇平公主,至少還有四樁「李郭聯姻」,其中就包括郭氏嫁給表侄子唐憲宗李純。

郭氏歷經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先後受封皇太后、太皇太后,被後人稱為「八朝五尊」。

郭氏給唐憲宗生了二子一女,其中皇三子李恆就是後來的唐穆宗,敬、文、武三宗都她的的親孫子。

您可能奇怪,郭氏的封號中怎麼少了「皇后」呢?答案很簡單,唐憲宗就沒立過皇后。

當初大臣們曾經連續上奏章,請求立郭氏為皇后,唐憲宗則以「子午之忌」為由拒絕了。

所謂「子午之忌」,大意是指逢子、午的年份不宜嫁娶。這個藉口其實有點荒唐,子午年份不行,其它年份總可以吧?因此人們一針見血地指出,唐憲宗無非是方便自己「彩旗飄飄」,不願意有個醋罈子管束自己。

不過,這個理由似乎也很牽強,皇帝挂彩旗是法律賦予的特權,哪個皇后敢管?不怕被廢了?事實上,唐憲宗還真不是一個好色的皇帝。

真實的原因是立皇后的隱患太多,一是後族勢力容易干政,尤其是郭家這樣的豪族;二是不利於後期調整,萬一嫡子不成器,卻因為法統限制不能廢,那豈不是自縛手足?

按照唐肅宗以來的規矩,唐憲宗所立的第一個太子是庶長子李寧。遺憾的是,李寧僅僅當了三年儲君就英年早逝了。

李寧死後,皇次子李惲在競爭中敗給了弟弟李恆。後人解釋說,這是因為李惲的母親身份低賤。

這個理由很扯淡,李寧的母親出身也很低賤,怎麼不影響李寧當太子?說白了,誰當太子都是背後勢力的角逐,是唐憲宗選擇了郭氏家族,而拋棄了李惲的背後的宦官勢力。

隨著唐穆宗的即位,郭氏榮升太后之尊。不過這份所謂的榮和尊,背後其實都是心酸,因為從這一刻開始,大唐的皇帝已經是高危職業了。

唐穆宗得了兩種病,一是酒色過度,得了中風,跟他爺爺唐順宗一樣;二是迷戀丹藥,大把大把往嘴裡填毒藥,跟他爹唐憲宗一樣,結果29歲就報銷了。

唐敬宗是個玩心重的少年太子,很有明武宗的「風範」,除了玩樂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結果被太監們殺害了,年僅18歲。

唐文宗倒是個好皇帝,很想有所作為,卻在「甘露之變」中成了宦官們的囚徒,最後竟然鬱鬱而終,享年31歲。

唐武宗有點像楚莊王,即位之初一副浪蕩公子哥的樣子。某一天他去拜見郭太后,問道:「奶奶啊,您老指教孫兒,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盛德天子呢?」

郭太后一聽,喲呵,還有藥可救:「用心讀大臣的諫章,可行的就用,覺得不妥的就請教宰相。不要拒絕直言,不要聽信讒言,以忠良之士為心腹。」

唐武宗若有所思,給奶奶磕頭拜謝,回到宮中立刻審閱奏章,從此換了一個人。

唐武宗確實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遺憾的是,他步爺爺唐憲宗、父親唐敬宗的後塵,也迷上了丹藥,年僅32歲就病逝了。

一子四孫,全都英年早逝。除此而外,郭太后的另一個兒子李悟,不到30歲就被宦官害死了。這樣的尊貴,不知道郭太后是該笑呢,還是該哭呢?

複製薄姬的鄭太后

從前有個相面大師對一名女子說:您是貴相,將來生的兒子要當天子。這話傳到某個軍閥的耳中:「要是娶了那女子,我豈不就是天子的爹?」

於是軍閥便將女子收納,同時迫不及待地舉起反旗,為兒子賺皇位。豈料卻失敗了,軍閥人頭落地。

那女子呢,被勝利者笑納,並生了一個兒子。後來那孩子真的當了皇帝,只是他的爹不是軍閥。

這個故事情節您一定很熟悉,軍閥是魏王魏豹,勝利者是劉邦,孩子是漢文帝劉啟,那女子叫薄姬。

唐朝也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故事,軍閥叫李錡,勝利者叫李純(唐憲宗),孩子叫李忱,那女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鄭氏。

作為罪犯家屬,鄭氏被分配給郭氏當宮女。唐憲宗經常光顧郭氏的宮中,也不知哪天心血來潮,順便也將鄭氏寵愛了一次。鄭氏則掐住命運的咽喉,生下了皇十三子李忱。

李忱從小與眾不同,不過這詞是貶義,他體弱多病,很「呆蔫」,笨嘴笨舌的,極少說話,讀書也不行,被人認為是「笨小孩」,尤其被侄子唐武宗看不起。

就是這個沒人願意多看一眼的皇叔,竟然被太監們相中,接替了唐武宗的皇位。鄭氏也跟這兒子水漲船高,完成了從宮女到大唐皇太后的華麗兌變。

唐宣宗駕崩後,其子唐懿宗即位,冊封鄭氏為太皇太后。

由此神奇的一幕誕生了,大唐289年歷史,僅有的兩位太皇太后竟然生活在同一時期,而且曾經是主僕關係。

兩宮恩怨留下一樁命案

鄭氏的出身不詳,但她能嫁給李錡,說明出身不會太低賤,因此當了宮女後的她,恐怕也不大會伺候主子。

所以,早年郭太后對鄭宮女也不大瞧得上,畢竟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奴才,她也沒必要在一個宮女身上費思量,因此二人留下了「曩怨」。

誰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唐宣宗的上位,輪到鄭太后威風了。此時郭太后雖然貴為嫡母,但畢竟不是皇帝的生母,哪裡是鄭太后的對手。

唐宣宗做得也不漂亮,出於替生母出頭的狹隘心理,他對郭太后「奉養禮稍薄」

我個人覺得史書很可能替這位「賢君」打馬虎眼了,因為接下來的一幕讓人無法相信「稍薄」的說辭。

大中二年的一天,郭太后登上勤政樓,突然間做出了一個駭人動作——跳樓自殺。

這一年郭太后已經69歲了,估計動作也不太利索了。身邊的侍從很可能早就發現不大對勁,一直高度警惕,因此一把拉住了她。

勤政樓是唐玄宗在位時修建,與「花萼樓」互為一體。當年唐玄宗修建此樓是為了向天下表明「兄弟一體」,象徵著皇家骨肉相連。

郭太后選擇勤政樓作為自殺場所,顯然就是想用最極端的方式抽唐宣宗的臉。可以想像,郭太后一定是遭受了極大的屈辱,才會選擇用如此不體面的方式結束生命。

我們雖然無法判斷兩宮太后誰是誰非,但唐宣宗在這件事上顯然負有很大的責任,甚至可以說,他犯罪了!

因為就在鬧自殺的當天晚上,郭太后離奇地死了。

這件事在史書上僅留下一句「帝聞不喜,是夕後暴崩」,讓人不禁浮想聯翩。

《宣宗實錄》給這事打了一個完美的補丁,它記載說,前一天郭太后就病了,唐宣宗為此率領百官前來探視。第二天,太后留下遺言就病逝了。

可問題是,病得這麼重的老太太,是如何爬上勤政樓的呢?假如沒病,她又為何「暴崩」了呢?讀者腦補去吧。

附廟之爭映射皇家冷酷

郭太后死後發生的一幕,更加暴露了唐宣宗的冷酷與自私。

太常官員王暤奏請將郭太后與唐憲宗合葬於景陵,同時神位附憲宗廟。這事本來合理合法,即便鄭氏後來也被冊封為皇太后了,但她畢竟在郭太后之後。從法理上講,如果只能有一人陪葬附廟,此人只能是郭太后。

但唐宣宗很生氣,令宰相白敏中找王暤談話。王暤不為所動:「憲宗為太子時,郭太后就是他的元妃,也曾經以此身份伺候公公,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呢?」

白敏中直撓頭,犟種,道理就你懂?皇帝的意圖還不清晰嗎?他這是想將憲宗正牌皇后的位置留給自己的親媽。

白敏中無法說服,就又換了個宰相前來勸說,王暤始終梗著脖子不低頭。唐宣宗怒了,一道聖旨將王暤貶為句容縣令,同時將郭太后葬於景陵外園,不附廟。

唐宣宗一時得逞了,但僅僅是「一時得逞」,因為鄭太后還在世,總不能給老媽提前挖坑,提前做牌位吧?

唐懿宗即位後,王暤再次入朝,這頭「倔驢子」又舊事重提。唐懿宗屈服了,終於同意將郭太后的神位附廟。

咸通六年,鄭太后去世了,很遺憾,「憲宗皇后」的正牌位置被郭太后占了,於是她只能葬於景陵旁園。

人算終究不如天算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fb63412e9ada16c0cecc9032cb37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