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丁啉並非胃病「萬能藥」
生活中,很多人只要出現胃腸不適,不問青紅皂白就用嗎丁啉。有時效果挺好,很快消除了不適症狀;有時反而會加重病情。然而,嗎丁啉並非胃病的「萬能藥」。
圖片來源:攝圖網
嗎丁啉的功效
多潘力酮(嗎丁啉)直接作用於胃腸壁,是一種新型促胃動力藥和高效止吐藥,能促進胃蠕動,縮短餐後胃排空時間,並可使胃幽門口直徑增大、舒張期延長,便於食物進入腸道,提高賁門括約肌的緊張度,防止食管反流,能強效止吐而不影響胃的分泌功能。
嗎丁啉的適用症狀
嗎丁啉適用於由胃排空延緩、胃食道反流、食道炎引起的消化不良,表現為上腹部脹感和疼痛、噯氣、噁心、嘔吐以及胃燒灼感,還可治療放療、化療等引起的噁心、嘔吐。但如果患者伴有上吐下瀉和腹痛症狀,服用嗎丁啉會加速腸道的蠕動,使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加重,是典型的「火上澆油」。由此可見,並不是任何胃腸道不適都可以用嗎丁啉的。
診斷明確再用藥
就比如說腹脹,有生理性的,如進食過多或飲食習慣不良吸入大量空氣,引起腸脹氣而致腹脹;更多見的是病理性原因,如慢性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黏膜脫垂、幽門梗阻、腸梗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膽囊炎、急性腹膜炎、低鉀血症、心力衰竭、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腫瘤等。
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腹脹,有的可以通過增強胃腸推進性蠕動,也就是服用促動力藥緩解;但有的疾病引起的腹脹就不能用這類藥,比如胃黏膜脫垂。因此,出現腹脹症狀時,患者不要隨意服用促動力藥如嗎丁啉等,應到醫院明確診斷,由醫生根據病情針對性用藥。
嗎丁啉並非助消化藥
助消化藥中含有多種消化酶的成分,是通過化學作用來促進消化的,主要適用於消化液分泌不足,例如消化功能低下的兒童和老人。而嗎丁啉屬於促胃腸動力藥,是通過促進胃腸道蠕動來幫助消化的,這是一種物理作用,適用於胃腸道本身動力不足的病人。
聯合用藥要謹慎
在使用嗎丁啉時,必須避免和以下藥物配伍使用,否則會影響這些藥物的療效。
助消化藥
如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等。這類助消化的藥物在酸性條件下作用最強,如與嗎丁啉合用,由於嗎丁啉加速胃排空,使助消化藥迅速通過胃部到達腸腔,失去了胃酸環境,使藥效降低。
抗膽鹼藥
如阿托品、溴丙胺太林、顛茄片等。這類抗膽鹼藥物會抑制胃腸蠕動,延遲胃排空時間,與嗎丁啉藥理作用正好相反,二者合用會抵消藥效。
抗酸劑
如蓋胃平、碳酸氫鈉片、氫氧化鋁等。這類抗酸藥物能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修復潰瘍面,要求在胃中停留時間要長。其在胃內停留時間越長,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就越充分。如果與嗎丁啉合用,由於嗎丁啉增加胃腸蠕動,將縮短抗酸劑在胃內的停留時間,使其療效降低。
胃黏膜保護劑
如膠體鉍、硫糖鋁等。這類藥物能在胃內形成保護膜,保護胃壁。如與嗎丁啉合用,由於嗎丁啉加速胃排空,使其在胃內形成保護膜的時間縮短,降低療效。
H2受體阻滯劑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這類藥物能夠抑制胃酸分泌,在胃內滯留時間越長療效越高。如與嗎丁啉合用,使其在胃內滯留時間縮短,會使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下降。
甲氧氯普胺
由於和嗎丁啉同屬止吐藥,均能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的排空,只是作用機制不同。若二者合用,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副作用要警惕
嗎丁啉的副作用較為少見,但有些患者在長期服用嗎丁啉後,可出現女性泌乳、男性乳房發育、女子月經不調、哮喘發作、錐體外系反應,以及便血、大便失禁等副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催乳素的釋放、腦垂體漏斗部多巴胺抑制有關。藥理研究發現,嗎丁啉有拮抗多巴胺的作用,使PRL分泌增加,從而引起泌乳;可以影響卵巢激素的分泌,導致月經周期異常;有阻滯腦內多巴胺的功能,使乙醯膽鹼系統處於亢進狀態,從而出現錐體外系反應。
嗎丁啉引起的上述不良反應,常隨停止服用嗎丁啉或使用拮抗藥物而消失。因此,在臨床應用嗎丁啉藥物時,如發現異常現象要及時報告醫生,或立即停止使用,或調整用藥方案。決不要只注意到嗎丁啉的較好療效,而卻忽略了它的副作用。
飯前半小時服用
醫生建議嗎丁啉在飯前30分鐘服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飯前胃空,嗎丁啉容易被吸收,能很快在幽門處擴大幽門,舒張其直徑,使胃竇涌動,幫助消化排空。
其次,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表明,嗎丁啉血藥高峰濃度是在服藥後20~30分鐘,如果在餐前30分鐘左右服藥,進餐時正值血藥濃度達到高峰時,也正是藥效發揮最強的時候,這對於增加食道下部括約肌張力、增強胃蠕動、促進胃排空、協調胃與十二指腸運動都有很好的效果,腹脹等消化系統症狀因而會明顯減輕。
另外還要堅持服藥。因為嗎丁啉在體內代謝很快,半衰期約為7~8小時,如果減少服藥次數或服藥不規律,不能維持其血藥濃度,就很難充分發揮其正常療效。
孕婦兒童不宜服用
一般來說,胃動力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比較少,適用範圍較為廣泛。但也並非人人都適用這類藥物。首先,孕婦與1歲以下的孩子不宜用嗎丁啉。另外,曾有報告指出,西沙比利可能會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嚴重心臟病患者慎用。
文/祝建材 副教授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