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二戰結束後,以美國、蘇聯為首,兩個陣營之間開展了一場耗時長、規模大的軍備競賽。競賽中,不少國家都製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武器,藍孔雀地雷就是其中之一。不過有一點不一樣的是,藍孔雀地雷的製造者不是美國,而是與美國同一陣營的英國。
1954年,英國科學家改裝了之前皇家空軍使用的名為藍色多瑙河的核航空炸彈,並給了它一個新名字:藍孔雀。藍孔雀炸彈的底部直徑大約有1.8米,重量約為7.2噸,總體要大於一般的炸彈,威力也要強於一般的炸彈。在改造藍孔雀炸彈之初,英國方面就計劃改造完成後將其投放到萊茵河或者埋到西德地下。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一旦發生戰爭,兩地都是蘇軍的必經之路。被埋放、投擲後的地雷,被英國軍隊寄予厚望。但是事實卻沒有英軍想像的那麼簡單,在西德埋放地雷出現了問題。由於氣候問題,西德的冬天格外寒冷,埋在地下的地雷由於溫度過低,內部一些電子元件無法正常工作。這一問題,可能為難了英國好久。
後來,一位英國的科學家突出假設:在地雷內部放入一隻雞和可供雞食用的食物,讓雞身體的溫度保持地雷內部元件不過冷,從而令其正常工作。設想一出,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嘲笑。首先,雞有叫聲,倘若蘇軍的真的攻入西德,進軍途中聽到地底下有雞叫聲,必然會仔細排查。第二點,雞是否能在地雷內部存活是一個尚未可知的事情。還有就是,蘇軍是否會進攻西德是一個不確定問題,為了一件沒發生的事情去養那麼多的雞,著實有些貽笑大方。
後來,英國方面經過反覆試驗仔細斟酌,選擇將玻璃纖維套在地雷外面保持溫度。雖說問題解決了,但是藍孔雀也沒能到達西德,原因很簡單,西德並不是英國的領土,英國在西德埋雷的設想沒有得到德軍政府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5fd945c0a514edb4c4d1b0980e5e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