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耕耘四十餘載,曹妃甸再放繁花
——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小學部校長杜軍專訪
杜校長是如何帶領景山曹妃甸分校小學部的老師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呢?
說起景山曹妃甸分校小學部的變化,我想用「大」來形容。2016年4月,范祿燕校長帶我們第一次走進這座校園。但是,與其說走進「校園」,還不如說走進「工地」。當時的校園還在緊張的建設中,到處都是工人,到處都是建築工具。校園被蘆葦、野草包圍,更沒有現在的高樓、居民區。那年9月,學校順利開學,小學生不足70人。我們小學部的老師有我,還有景山本部派來的教師孫睿澤,加上當地新招聘的老師,總共11人。一年級新生家長會上,范校長向全體家長彙報了學校概況,我介紹了小學開展的各項課程,本部教師也參與了入學教育工作。當時,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都咬牙堅持、一一克服了。七年來,學校體量的增大是最顯著的。現在小學部的學生已經有2200多名,老師110多人。而且原來的校區已經不能滿足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國際部三個學部,2021年9月,小學部整體搬遷到了現在的二期校園。目前二期校園的教室也十分緊張。
可以說,從現在的情形來看,景山來到曹妃甸辦學是成功的。景山來到曹妃甸也是響應國家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的號召,真正的為人民辦教育。小學部的教育教學嚴格參照北京本部。首先,我們在教材上與北京本部保持一致。一開始,語文、數學都使用景山自編教材,現在語文統一使用全國部編本教材,這套教材是景山六十多年實踐編寫的教材,而且經過了教育部的審定。教材很有特色,而且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素養。即使來曹妃甸辦學,我們也將這套教材帶了過來。這是景山學校教育的靈魂,不能變。與教材相關的教學計劃、教學要求也是一致的。我還鼓勵老師們,和本部備課組建立經常性的聯繫。目前,隔周這些老師們都會在景山本部的帶領下開展備課、教研。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做的最多的就是聽課。這是景山的傳統。包括范校長來到曹妃甸,就一定到課堂上聽聽老師們的課。學校開行政會前後要聽課。老師做公開課領導必須參加。2016年剛建校的時候,小學部老師還不是很多。我每天都會搬著凳子去教室里聽課,下課馬上跟老師們評課。這對教師們的成長是很有利的。第一批老師我聽過的課最多,成長得也快,主要是能很好地將景山教學方法告訴他們。現在,這第一批老師都成為了校骨幹教師,有的已經成為了區骨幹教師、區學科帶頭人。隨著,教師人數越來越多,沒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將每個老師的課都聽過來了。就安排教研組、骨幹老師多聽年輕老師課。在這種環境的帶動下,老師們對上課很重視,還經常邀請我去聽課、評課。
我認為,景山在曹妃甸辦學這七年,除了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外,更重要地就是將教學傳統留在了這裡,將一支教師隊伍培養出來了。我也希望,以這種方式讓教育成果惠及更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