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蜘蛛宇宙,怎麼可以燃成這樣?

2023-06-11     阿正說動漫

原標題:索尼的蜘蛛宇宙,怎麼可以燃成這樣?

《蜘蛛俠:縱橫宇宙》殺瘋了。

截止至6月5日,僅上映四天的蜘蛛俠便斬獲了1.35億票房,輕輕鬆鬆晉升為單日票房冠軍,單日占比超過四成。

在超級英雄電影一路走低的2023年,《銀河護衛隊3》與《蜘蛛俠:縱橫宇宙》(下文簡稱「蜘蛛俠」)連續兩部口碑佳作,無疑使更多人的英雄夢,又重新燃起來了。

在豆瓣上,十幾萬人打出了8.8的高分,而且分值分布呈梯形,這是高口碑好片所特有的現象,說明裡面沒有大量摻水,也沒有太多爭議。

大家都在玩多元宇宙,憑什麼《蜘蛛俠》就能達到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

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蜘蛛俠:縱橫宇宙》

本片是索尼的「蜘蛛俠宇宙」的主打作品。理論上來講,蜘蛛俠是索尼「借給」漫威的,兩家對蜘蛛俠都有各自的盤算。因此你會發現,蜘蛛俠宇宙與漫威宇宙的聯繫非常微妙:

在漫威主導的《蜘蛛俠:英雄無歸》里,蜘蛛俠與漫威的奇異博士、鋼鐵俠以及滅霸大事件聯繫非常緊密,仿佛在大喊「沒錯,我就是漫威的人!」

而在索尼主導的超凡蜘蛛俠系列以及兩部動畫中,蜘蛛俠們千千萬,卻好像沒一個認識托尼·史塔克。

嘖,都是商業遊戲。

(漫威主導的電影《蜘蛛俠:英雄遠征》,想聯動的心情已經溢出來了)

所以,我們不妨放下鋼鐵俠和無限寶石的種種過往,直接從本片蜘蛛俠的起源故事談起:

一個喜歡塗鴉的黑人小男孩邁爾斯被變異蜘蛛咬了一口,然後成為超級英雄拯救了世界。

一下就講完了,很快啊。

但問題在於,主角邁爾斯所處的宇宙是終極宇宙(編號1610),咬他的那隻變異蜘蛛,卻是42號宇宙穿越來的!

於是多元宇宙的故事拉開了序幕,在第一部中,七個來自不同宇宙的蜘蛛俠,聯手解決了危機,並一一回到自己的世界。

而到了本片里,多元宇宙世界觀再次升級,出現了「蛛窩」奇觀。

(圖:真·捅了蛛窩)

由於第一部的事件,無數怪獸誤穿去其他宇宙四處禍禍,導致平行宇宙搖搖欲墜,為了維護平行宇宙,各宇宙的蜘蛛俠也集結在一起,當起了朝九晚五的打怪社畜。

而他們的老大,則是自稱「我和所有蜘蛛俠都不同」的吸血鬼蜘蛛俠,他陰沉果決,苦大仇深,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隔壁DC的蝙蝠俠愛上了紅藍裝。

(他確實與其他蜘蛛俠不同,因為只有他報笑)

按照吸血鬼蜘蛛俠的理論,維繫平行宇宙穩定的,是蜘蛛俠的命運節點。

在每個蜘蛛俠的人生中,一些大事必然會發生,比如本叔叔之死、警官之死等等,如果在某個宇宙里,沒有發生這些大事件,那麼這個宇宙就會崩塌。

說白了就是「該死的總會死,如果你救了他,就會失去整個世界。」

該死的宿命味兒來了!

而這些異次元穿越而來的怪獸會攪亂時間線,導致該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

主打的就是一個歸類遣返。

那麼問題來了:

主角邁爾斯是被42宇宙的蜘蛛咬的。他的蜘蛛俠基因屬於42號,可身體卻屬於1610。

宇宙有無限多,但邁爾斯卻永遠無法完全屬於某個宇宙,在任何地方,他都是一個「異次元蜘蛛俠」。

於是本片最核心的問題出現了——歸屬感。

兩部蜘蛛俠動畫之所以成功,除了個性鮮明的畫風,以及燃爆靈魂的節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部都緊扣著一個核心主題。

在第一部中,核心主題是「一切皆有可能」。邁爾斯突破了常理認知的「不可能」,像塗鴉一樣肆意揮灑——這是超級英雄的閃光點,解答的問題是「我為什麼是英雄」?

而本片則開始試圖探討更深層更本質的主題:我屬於哪裡?

這對應的,是超級英雄力量的來源。

我為了什麼而努力?我守護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當這個問題解決後,角色必定會迎來更深刻的成長。

如果帶著「歸屬感」三個字去看全片,你會發現本片在鋪墊、挖掘與闡釋核心方面,堪稱工整:

一開始,邁爾斯不敢與家人道出真實身份,寄希望於另一個蜘蛛俠——格溫的共情,「只有蜘蛛俠才能彼此理解」,他渴求的是一個接納他的地方。

而當進入本部後,邁爾斯的欣喜達到頂峰,他認定在遍地蜘蛛俠的地方,一定可以接納他。

這個夢在他得知真相時瞬間幻滅,可就在山窮水盡之時,他才發現了自己的歸屬感所在——

還是他那個略顯平凡的、雞飛狗跳的、禁閉無限期延長的家。

想獲得所謂的歸屬感,只需要簡單一步,那就是對深愛自己的人,道出實情。

可惜他卻無法及時回去。

於是前期充滿跳脫、艷麗的色彩變得極富壓迫感,對應的是角色走入了絕望的低谷。

光影、色彩、音樂、故事,一切都在將觀眾代入主角波動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你讓觀眾如何能不愛?

雖然很優秀,但如果從本片的情緒中抽離出來,僅僅梳理故事邏輯,你會發現本片存在著不少bug,這也是本片分數逐漸走低的原因:

比如,如此多的蜘蛛俠,每個都是高智商,他們為什麼絕大多數都臣服於宿命,甚至都認同「大家一起約好,不救自己的親人,以避免宇宙毀滅」這種極致理性的選擇?

再比如,修復宇宙是件極其細緻嚴謹的工作,一不小心(比如多救了一個不該救的人)就會造成大禍,那麼為什麼連朋克蜘蛛俠這種不聽指揮的,也被納入組織?就不怕他即興發揮嗎?

這些問題意味著,本片中大部分蜘蛛俠(雖然都是蜘蛛俠)都淪為了沒有靈魂的背景板,而且即使招納這麼多蜘蛛俠不合理,也依舊要招納,因為——

「眾蛛大本營」的名場面必須出現。

追求特定的名場面,往往會導致劇情上的不合理。

反觀《蜘蛛俠:平行宇宙》,雖然其中出現了7位蜘蛛俠,但每個蜘蛛俠都擁有鮮明的個性和合理的行事邏輯,故事從始至終都無比順滑,一通到底。

但這並不意味著主創「失去初心」或者「水平下降」,恰恰相反,他們為第二部付出的心血,一定比第一部要更多。

可惜流年暗中偷換,如今是2023年,不是2018年。

2018年是什麼時代?那是《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還沒上映的時代。

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漫威宇宙的認知,還處在「一人一部代表作,然後組團打壞蛋」的階段。多元宇宙故事雖然一直都有,但大多存在於國內相對小眾的美漫、超英動畫中。

正因如此,《蜘蛛俠:平行宇宙》憑藉著前衛的多元宇宙概念一炮打響,贏得了超過四億票房,這是目前第二部很有可能無法超越的成績。

然而時至今日,早已進入了「多元宇宙內卷」時代。

漫威內部,復聯、奇異博士都曾以此為噱頭,蜘蛛俠真人版甚至以「三蛛同框」挽救了影片口碑。

在漫威之外,《瞬息全宇宙》等大熱影片,更將元宇宙元素玩得差不多了。

想要在多元宇宙內卷中成功出位,《蜘蛛俠:縱橫宇宙》就需要且必須做出更卷的奇觀來——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犧牲部分邏輯與人設,也一定要讓無數蜘蛛俠,追著邁爾斯到處跑。

這樣才能更多,更奇,更抓馬。

(《蜘蛛俠:英雄無歸》里的三蛛同框)

本片出場的主要人物,雖然與前作相差無幾,但人物關係比前作複雜得多:追求歸屬感的邁爾斯,守護友情的格溫,維護秩序的吸血鬼蜘蛛俠,在衝突之中臨場倒戈的電子蜘蛛俠,以及勵志反派……

多種立場互相碰撞,世界觀的延展,大大拉長了故事線,但如果刪減時長,又很容易導致敘事上的全面崩盤。

所以分成上下集講述,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與X特遣隊等新興IP不同,老牌銀幕英雄面臨著同樣的困境:觀眾的審美疲勞,類似元素的競爭與內卷,海量設定與前情對故事的限制……

情懷可以令平平無奇的影片得到觀眾的買單,也可能令主創束手束腳、左右為難。

它仿佛一頂沉重的王冠,無數人被重量壓垮,而只有少部分IP作品,可以繼續昂起自己驕傲的頭顱。

《蜘蛛俠:縱橫宇宙》就算其中一個,而我真心希望,它能永遠保持高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441f8623b1e2bd649392c12df8a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