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畫電影,帶觀眾真正地走進了一個特殊群體的內心世界
提起2023年春節檔期電影,相信大多數讀者對其的印象,就是《流浪地球2》與其他「流量」大作的曠世票房對決。
而咱們今天要聊的這部動畫電影,正是在這麼個「死亡檔期」上映、與眾多身懷絕技的對手同台競技的動畫電影。
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並不算好——經兩次密鑰延期,也只是堪堪破9億元,沒能超過導演7年前創下的10億票房奇蹟。
實事求是地說,「將這部電影推薦給其他人」也不是個容易活。
這部電影的優點展現極其依賴觀眾觀影過程中的感性視聽體驗,而且,我也深知電影中的表達方式,並非適用於所有觀眾。
即便如此,今天我還是想向大家推薦這部如夢似幻的動畫電影——
《深海》
這部電影的導演,正是7年前《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
儘管《深海》沒能復刻《大聖歸來》的奇蹟,儘管我自己也是B站上了這部電影之後才後知後覺地去補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已經稱得上是真正的藝術了。
《深海》的故事,始於一家四口的一次出遊。
女主角參宿和她的爸爸、後媽還有同父異母的弟弟一起登上遊輪,跟團出去旅行。
其間,電影用各種扎心的小細節,暗示了參宿在這個重組家庭中的「家庭弟位」。
拍照的時候,另外三人都已經站得齊齊整整了,她的親爹才匆匆忙忙地把她叫過去,一起合影。
合影之後,就放她「出去隨便玩玩」,晚飯之前回來就行。
而在晚飯的餐桌上,他們慶祝的也是弟弟的幼兒園入園,而給參宿發來生日祝福的,只有聯通運營商。
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參宿自然會想念她的親媽,她一直想去「找媽媽」。
可是,從她和親生母親的微信聯繫來看,對她的親生母親來說,這個女兒似乎是她自己邁向新生活的累贅。
她每次想去見母親,都會被她以各種理由回絕。
她的生活已經如此命途多舛,在遊輪上亂逛的時候,看到本名叫《深海大飯店》的畫冊,想翻著看看還被扮成小丑的攤主懟了一句「不買就別亂翻」。
總之,參宿最開始給觀眾的印象,就是一個「慘」字。
爸爸不疼,媽媽不愛,站哪裡都顯得多餘。
當然,對於一個故事來說,主人公跌落谷底的時候,勢必就會遇到一抹稍有亮色的「奇幻色彩」。
參宿能看到「海精靈」,這是一種無定形的黑色生物。客觀地說,它的造型絕對算不上好看,我甚至能從中看出些克系的不可名狀來。
然而,這個「海精靈」卻會哼唱參宿的媽媽哼唱的搖籃曲。因此,她覺得這個黑乎乎的小傢伙能帶自己找到媽媽。
於是,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參宿跟著「海精靈」的腳步。走上了遊輪的甲板,躍入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
她跟著「海精靈」一起漂流到深海大飯店。這裡的客人全都是各種獲得人形的海生動物,大廚卻是個人類——南河。
這個浮誇的大廚總想整出些「創意菜品」,一鳴驚人,揚名立萬。
不過,這些只追求金玉其表、標新立異的「創意菜品」,自然無法博得食客們的好感。
直到他發現了流竄進深海大飯店的「海精靈」,拿它熬出來的疙瘩湯,食客們吃了紛紛叫好。
參宿與南河的故事,就圍繞著對「海精靈」的爭奪展開了。
聊《深海》的優點,咱們首先就得來聊聊這段如夢似幻的「參宿夢遊仙境」。
愛麗絲躍入了兔子洞,掉進了一個數學家筆下的奇幻王國。而參宿躍入了深海,漂到了一個讓人夢回《千與千尋》大浴場的深海大飯店。
而這一段最為出彩的,莫過於那極致華麗的視覺效果。
《深海》之所以時隔七年才和觀眾見面,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電影製作團隊對這種「粒子水墨」風格的打磨。
傳統的水墨風動畫,如上美經典的《小蝌蚪找媽媽》等,都是採用逐幀繪製的方式,讓2D的水墨畫動起來。
而《深海》要做的,用的是3D動畫製作中的粒子,以數量堆出水墨畫的飄逸感和與顆粒感。
一般的3D動畫往往給觀眾以輪廓分明的印象:每個物體都有個明確的輪廓,畢竟都有單獨的模型。
而《深海》中的那些夢幻奇觀,全都是用無數粒子渲染出來的。最終營造出一種「從任何角度看過去都像是水墨畫」的視覺效果。
再華麗的視覺效果,最終也得服務於故事,服務於導演的表達。
而這種極致夢幻的粒子水墨效果,就與最開始「被嫌棄的參宿的一生」的部分的寫實3D形成了鮮明對比。
即使不去細究一些劇情細節,觀眾也能很直觀地認識到,這是和她所處的狗屎現實完全不一樣的童話世界。
在這裡,參宿雖然也會被嫌棄——她會招來「喪氣鬼」,這種危險的生物會使深海大飯店裡的顧客和店員窒息。
因此,她才被他們稱為「晦氣」,南河使盡渾身解數就想把她趕走。
可是,在這裡有願意照顧她的前輩店員,還有那些傳菜小萌物海獺。
最重要的是,這裡有願意一直陪伴著她的南河——儘管兩人的邂逅算不上愉快,南河最終還是把她留在了自己的深海大飯店裡。
最開始也許是圖那個「海精靈」熬自家的招牌疙瘩湯,提升飯店的星級評價。
到後來,聯繫著他們的毫無疑問已經不是單純的利益關係,而是一種羈絆。
要不然,在參宿招來了足以毀滅海島的「喪氣鬼」時,南河也不會奮不顧身地回去救她了。
雖然,口嫌體正直的南河依然表示,救她回來,是要讓她這個能夠聽得「海精靈」歌聲的人帶他去尋找「海精靈」的棲息之地——深海之眼。
聊完了這場童話世界的冒險,接下來,我想我們已經到了揭露謎底的時刻。
在這場宛如黃粱一夢的冒險背後,究竟藏著一個怎樣的故事?
(核心劇透警告,請尚未看完《深海》的讀者注意迴避)
我想,不少觀眾應該從一開始就和我一樣有個明確的預期了——參宿剛開始根本就不是跟著「海精靈」跳進了兔子洞。
她一定是因為某種原因墜海了。或是因為自尋短見,或是因為風急浪高。
而這段奇幻冒險,只是她在求生掙扎邊緣看到的一瞬幻夢。
在看導演親自揭開謎底之前,我甚至有過更可怕的猜想。
因為那些魚人們的形象和船上的乘員有著微妙的相似感,我剛開始以為,一場海難讓全船的人幾乎全軍覆沒。
死者在深海大飯店裡以魚人的形象出現,而唯二的倖存者,就是尚有人形的參宿和南河。
田導似乎沒有我這麼鬼畜。這個夢幻背後的現實,不過是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小女孩輕生跳海、一個普通人勇敢地跳下去救她而已。
如果我能早點聽出來,南河的配音和參宿前面遇到的那個小丑是同一人,或許我能更快地參破這個謎底。
戳破了這一層窗戶紙之後,幻夢中南河「人設」的前後不一也就可以解釋了:前面的那個勢利眼,象徵著將沒錢買書的參宿趕走的小丑。
他從「喪氣鬼」那裡救下參宿,實際上是他見義勇為,跳海救人。
在那之後前往深海之眼的冒險,就是兩人在海上的掙扎求生。
儘管我有預期,夢醒後的慘痛,依然讓我感覺像是挨了一悶棍。
這不僅是因為南河以生命為代價拯救參宿的結局,更是因為,田導直到最後才圖窮匕見,展現了他的真實想法,給我狠狠地來了一下。
通過夢醒時分雜亂的記憶碎片,一個顯而易見但一直避而不談的事實才被擺到檯面上——參宿是個抑鬱症患者。
無意識裹緊紅衣服的行為,怯懦躲閃的眼神,強顏歡笑的舉杯……動畫已經給出了這麼多暗示。
即使在她的黃粱一夢中,抑鬱症也化為實體化的「喪氣鬼」,如影隨形地咬著她。
如今,「抑鬱症」正在逐漸被污名化。那些嚷嚷著「玉玉症」的人靠裝抑鬱博眼球、給自己疊甲套盾。
在他們消耗完了人們的同情和熱心後,留給真正的抑鬱症患者的,就只有不理解與冷眼相待。
《深海》帶觀眾走進的,正是抑鬱症患者的內心。
表面上,他們似乎只是因為一些偶發的不幸而心情不振。站在岸上的你我也許會覺得,只要過段時間,他們自然就能調整過來。
實際上,他們或許就像寫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一樣,時刻被內心世界的五彩繽紛和現實世界的灰暗無光的巨大反差折磨著。
我沉醉於《深海》通過粒子水墨營造的夢幻光影,也感受到了田導通過這些華麗的視覺效果想要傳達的想法。
我也認同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它已入圍第73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
不過,我也理解這部電影無法令所有人滿意的原因。
首先,《深海》上映的檔期是傳統的春節合家歡檔期。
其過於沉重的主題,讓它與這個檔期格格不入——《流浪地球2》在開虐前也先給觀眾演了一段大夥喜聞樂見的軌道電梯攻防戰。
第二,捅穿了黃粱一夢之後,《深海》的故事簡單到一句話就能概況完。
如果你和我一樣,一眼就被這個夢幻捕獲,沉醉其中,想必你就會和我一樣嘗試著將黃粱一夢中的美景與陰暗的現實一一對應起來。
然後被這種反差敲上一悶棍,進而理解田導試圖傳達的想法。
如果你恰巧不吃這一套,那《深海》的故事就像是「夢遁」一樣毫無說服力:一切都是主人公做的一場夢.jpg。
而且,《深海》的夢幻這一部分,並不像《千與千尋》中神隱後的劇情那麼自成一體。
如果不結合現實這一側的情況,我無論如何都無法解釋夢幻中的南河為什麼會突然下定決心去救參宿。
儘管尚有不足,儘管在商業上並沒有獲得成功,田導在訪談中甚至開玩笑「要打工還投資人的錢」。
《深海》已經讓我看到了,中國動畫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美學的可能性。
想當年,庵野秀明也是為了還冤大頭萬代的錢,建立了GAINAX。最終做出了足夠他吃一輩子老本的《EVA》。
當田導一面保持自己的追求,一面嘗試著迎合市場,他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作品呢?光是想想,就讓我期待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