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第十大將許光達,1908年11月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貧苦農家,為了補貼家用,他從小就被父母送入地主家裡養羊放牛,打長短工為生,所以在烈日炎炎下,經常可以看到一個身形單薄的小孩子揮舞牛鞭,在田間進行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讓人看了心裡發酸。
不過徐光達雖然人窮,但志向卻非常遠大,很喜歡讀書,一有時間就會跑到村裡的私塾偷聽講課。
許光達有一次正在偷師,卻因為中暑暈倒在地,等到醒來時,她已經躺在私塾老師鄒希魯的藤椅上。
鄒希魯身負舉人功名,家學淵源,是豪門子弟,但為人生性豁達,常年在外遊學,見慣了民生疾苦,所以看到許光達如此好學不禁心生憐惜,就免去了他的束脩之禮,免費上學。
1922年,湖南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災荒,又逢軍閥四起的亂世,鄒希魯擔憂女兒鄒靖華的未來處境,就聽從大哥的建議將她下嫁給了品學兼優,赤子誠心的許光達。
雖然14歲的許光達已經接觸到了先進思想,很反感父母和老師的包辦婚姻,但也知道抗議無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提出,等畢業長大成人再行完婚。
1928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的許光達,因參加我軍在廣州的起義失敗後與部隊失聯,被迫流亡到安徽皖系軍閥內部,從事秘密的兵運工作,不久後身份暴露,被迫輾轉各地避禍,於九月初秘密返回湖南長沙,正好許父就借著這個機會,讓剛滿20歲的兒子完婚,將鄒靖華娶過門。
但這時敵軍反動政府也收到了許光達潛逃回老家的消息,長沙警備隊奉司令長官何鍵的命令緝拿許光達,也直到這時,妻子鄒靖華才得知了丈夫的真實身份,了解敵軍動向後,許光達準備轉移,臨行前,他無比愧疚地向妻子道歉:「鄒靖華你要堅持住,我會回來,一定會回來找你!」
鄒靖華表示理解,心理並不在意,送丈夫離開後,就孤身一人返回娘家,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整整十年。
而許光達離開後,就馬上北上尋找組織,嘗試著用各種聯絡暗語進行聯繫,但得到的回覆不是外出未歸,就是杳無音訊,花錢如流水,帶的盤纏一天天變少,最後只能到工地上打工維持生計。
直到1929年5月,許光達流落到安徽蕪湖才終於聯繫上了大部隊,先後被派遣到上海軍事訓練班學習,以及到洪湖蘇區參加工作,短短一年時間內積累了大量群眾工作和軍事鬥爭經驗,被委任為紅二軍團的主戰師長,在南征戰鬥和馬良坪戰鬥中作戰表現突出。
但不幸的是,許光達在1932年率部攻打應城時身負重傷,被緊急送往蘇聯治療,並有幸進入蘇聯的列寧學院留學深造,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才在王稼祥同志的安排下順利回到延安。
當時考慮到許光達戰功赫赫,已經滿足部隊結婚的標準,所以很多上級領導和戰友就積極為他介紹對象,但卻均被許光達以「老家有妻子」一一拒絕,始終不為所動,堅守當初對妻子的承諾。
而鄒靖華回到娘家後,長時間收不到許光達的消息,家人都勸她改嫁,但她根本不聽,直到從報紙上看到許光達犧牲的消息,心裡無法承受,竟然一心求死,最後還是父親「謊稱」消息是假的,才打消了鄒靖華為夫殉葬的心思。
1938年,國共雙方展開二次深度合作,促成全民抗日的大好局面後,鄒靖華嚮往先進的革命思想,就被父親的好友推薦到延安抗大求學,正好趕上許光達從蘇聯回來,擔任教育長職務,才讓這段陰差陽錯分別了整整十年的夫妻破鏡重圓。
1950年,許光達奉命出任新中國首任裝甲兵團總司令職務,又在1955年被授予了開國大將軍銜,隨著身份地位的不斷變化,因為工作需要,鄒靖華作為將軍夫人,經常需要出席一些重要場合,但鄒靖華卻因為自己家道中落,出身貧寒,與其他將軍夫人差距太大,生怕給丈夫丟人,就藉口各種理由推辭。
許光達與妻子朝夕相處,深知她的想法,就忍不住開口勸解道:「你我是患難夫妻,都說糟糠之妻不下堂,我不是那種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所以我就算身居高位,也不會拋棄妻子,你永遠都是將軍夫人!」
聽了這話,鄒靖華才感動的放下心來,而他們倆風雨同舟幾十年,也成為了所有開國將帥中最令人艷羨的夫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