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正在集體關閉這條賽道

2023-04-09     投中網

原標題:FA正在集體關閉這條賽道

最近,我在採訪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多家機構的企服投資人直接跟我表態:「我們現在只投能上A股的項目。」

為什麼?還不是最近港股上市的企服企業鬧的。這事還要從三家企服公司去港股上市聊起。他們要麼是多次遞表失敗,要麼是從美股轉戰而來,總之都可以用坎坷來形容其上市之路。

更重要的是,如今上不去的港股是他們曾經所看不上的。

一位相當資深的企服賽道投資人就告訴我,「頭部的SaaS公司是不太願意去港股的,因為港股的估值溢價太低了,本質上還是流動性的問題。從我接觸的項目來看,企業只有在美股遇到問題或者不能滿足A股上市要求,才會選擇去港股。亦或者是背後的投資人急於退出,港股是被訴求擠壓出來的退出出口。」

FA從業者Iris(化名)也談到:「之前投企服的那些機構,現在壓力大的很,LP天天在追著要DPI。上港股也是個無奈之舉,畢竟港股的流動性和估值都擺在那裡,只能說現在來看,已經算是一個最優解了。」

據分析,當前想上市的頭部公司,一般其背後核心資方是美國的美元,受地緣政治的影響,他們想趕快從中國撤資,這樣的話,LP就會倒逼GP去退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發現,今年在企服行業出手的機構多為人民幣基金或者雙幣基金,反之,曾在中國企服市場掀起一陣陣資本熱潮的美元基金,已經開始缺席。

港股,備選變必選

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退出,尤其是早期明星項目的退出,成了當下的要緊事。

以最近赴港的SaaS企業中的三家為例,他們分別是兩家HR領域的廠商北森和CDP以及IT綜合解決方案廠商易點雲。

而這三家背後的投資人陣容可謂相當豪華。

首先,北森在IPO前完成多輪融資。招股書顯示,IPO前紅杉資本持股9.37%、元生資本持股8.27%、經緯創投持股8.18%、深創投持股7.99%、軟銀持股6.00%。此外,北森控股的投資方還包括中金公司、深創投、高盛、富達國際、春華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

同樣,CDP成立時間較久,自2004年至2019年間完成從A輪到E輪融資,其資方包括前程無憂、經緯中國、摩根私募基金、華禾投資、CBC等機構。而易點雲在IPO前共獲得了14.26億元融資,資方為多輪下注的洪泰基金和順為資本。

此外,在財務數據表現上,這三家也面臨著同一個行業難題——虧損。

招股書顯示,2020-2022財年,北森控股的凈虧損分別為12.67億元、9.40億元及19.09億元,僅三年半的時間內累計虧損超過40億元。無獨有偶,CDP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五個月,分別錄得收入8.18億元、10.18億元、13.05億元和4.48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4.15億元、2.55億元、4.33億元和1.43億元。

易點雲在2020年至2022年分別實現收入8.13億元、11.84億元、13.72億元。然而同期該公司分別凈虧損8844萬元、3.48億元、6.12億元。三年虧損金額達10多億。

在具體上市過程中,雖然第三次遞表的北森已經通過了聆訊,但其被業內稱為是「迷你版IPO」。在HR SaaS賽道,北森是個當之無愧的明星項目,然而其本次的發行量只有1%,也就是說市值200億,這次發行就只募資2.39億,且沒有基石投資人。

同樣,身處同一賽道的CDP上市也並不順利,其採用VIE架構,上市主體CDP控股(CDP Holdings)於2006年在蓋曼群島註冊成立,運營主體CDP集團於2004年在英屬處女群島註冊,總部在上海。資料顯示,CDP還在2019年、2021年兩次計劃赴美上市並遞交了文件,後評估認為當時的美國資本環境整體低迷不及預期,最終擱置。

相比來看,易點雲上市的困難還是在自身的業務模式和營收結構上,雖然也是第三次遞表港股,但除了虧損的通病外,易點雲的SaaS收入只占了總營收的1%,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依靠電腦維修工廠的再製造工廠,對電腦的故障檢測和維修,做標準化、流程化的處理。

此外,最新數據顯示其SaaS客戶還呈現出下滑的趨勢,同時受重資產模式的影響,其高負債也是業內詬病的點。

毫不誇張地講,如今企服行業頭部廠商上市,不管是難度還是數據上,多少有點在重演前兩年AI四小龍上市的故事——流血上市。

而上述三家企業也大致勾勒出了赴港上市中一部分SaaS企業的畫像,還有一種這些項目很一般,但也到了比較後期的階段,在一級市場賣老股沒人接,而港股上市門檻低,為了儘快完成上市任務,不在一級市場中內卷,他們也會選擇去港股IPO。

據悉,對於軟體類的企業,科創板之前也是持開放的態度,只不過這些企業虧損太嚴重了,導致後來市場上也不太好接了。

另據CVSouce顯示,2023年1月,有10家中國企業在香港IPO,均在主板上市,IPO數量同比上升1.5倍,環比下降41.18%;募資金額共計29億元,募資總額普遍較小,IPO規模同比下降38.30%,環比下降78.99%。當然,也有一個好消息,今年港股發行速度明顯加快。

融資或上市,不是今年的重點

「北森如果能夠在港股上市成功,對SaaS領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利好。」我們也關注到,與北森同期的一批企業也紛紛到了IPO階段,像是銷售易、七牛雲、紛享銷客、e簽寶等。

另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有數十家與北森類似的SaaS企業,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營收超過二三億元規模,都尚未盈利或者凈利潤較低;融資多輪,業務模式基本成型。未來,赴港上市或成為國內企服行業的新趨勢。

但也有投資人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在2022年之前,SaaS公司們已經融了非常多的錢,這些資金足夠支持他們花五六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對於這些公司來講,他們願意用時間換空間,而不是想追求短期利益,然後快速上市。

其次,從產業上來講,今年其實是對軟體企業利好的一年。宏觀層面,國家這兩年很大的主題都在講軟體,甚至納入了政府和相關人員的考核當中,從這個角度來講,國家和企業對軟體的採購力度會加大,市場需求也會有量的增長。所以今年是企業把業務量、營收跑得更健康的一個時機。

第三,不管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當前對軟體企業並不友好。

另有參與過上述相關項目路演的投資人王闌(化名)談到:「這個項目在路演時的估值並不理想,很多東西都有待驗證。所以一次上不去也正常。」然後,他話鋒一轉又笑稱:「據說這次重新遞表,不管是公司管理層還是投資人都下了很大決心,是一定要上的。」

也有軟體行業投資人告訴我:「一級市場對軟體企業已經不是那麼友好了,我現在接觸的很多FA都表示今年不怎麼會做軟體類的項目了。」

此外,去年,很多FA都新成立了專門部門來做企服軟體行業的併購,但對於企服企業的融資需求,FA基本都選擇了拒絕,畢竟從市場現狀來看,這個行業當前最高的PS只能給到5—8倍。如果上市後,PS不能到10—15倍的話,那麼這次上市基本上就是失敗的。

王闌稱:「我們今年都會讓被投們盤一下自己的burn rate,明確自己當前所處的一個狀態,然後讓他們儘早實現盈虧平衡,至少做到可以養活自己。」

這與一位SaaS創業者李冶(化名)的說法不謀而合:「我們今年的重點不是拉訂單,而是做高質量客戶,先保證自己活下來,現在投資人已經不願意再來燒錢拿市場了,疫情過去了,也是時候大浪淘金了。」

另一位投資人張可(化名)也指出:「我們雖然也著急退出,但是現在心態已經很peace了,當下給企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去做盈利,只有跑出盈利來,才能談未來。」

「我們現在只投能上A股的」

通過這一輪交流,我發現,中國企服市場正在呈現一個新的變化。

從企業側來講,頭部企業上市、觀望或沒落,腰部企業忙著併購或者被併購,而早期的小企業則撐起了整個投融資市場的活躍度。

通過翻看今年企服行業的投融資數據,我們發現國內除了底層的前沿技術、信息安全等少數賽道依舊可以保持比較高的活躍度外,其他細分領域的投融資數已經降到了屈指可數的地步。

另一方面,頭部企業的不同境地也折射出了當前行業的一個側面。比如曾被多家一線機構注資的餐飲SaaS企業嘩啦啦突然「暴雷」,同時,國內SaaS獨角獸們赴港之旅。

市場活躍度次再降低,明星企業流血上市或是暴雷,今年的軟體行業迎來了冰點的開年。這也明顯傳遞出一個信號:資本留給企服行業的耐心不多了。

這樣一來,企業和機構都做出了明顯的轉變,對於創業公司來講,他們開始放棄那些華而不實的訂單,降低融資期望,開始做盈利,做健康增長。

機構們則變得更加實際,在談到今年重點布局的項目中,我並沒有從投資人口中得到具體的賽道,而是收穫了一個新奇的回答:「重點投A股能上的。」

有投資人指出:「說出這樣的話,肯定是主要以人民幣基金為主了,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現在來看,A股的退出渠道是最通暢的,人民幣的退出機制相比美元更加完善。」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發現,今年在企服行業出手的機構多為人民幣基金或者雙幣基金,反之,曾在中國企服市場掀起一陣陣資本熱潮的美元基金,已經開始缺席。

他們雖然會繼續關注軟體行業,但是已經沒人去敢all in去搞了,不少明星機構甚至從去年開始就不再出手。

另外,FA們在今年很早就已經定調了,即今年大家對美元基金的整體信心並沒有提高。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美元就會完全的缺席,一些投資人對於歐洲、中東和東南亞的美元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

再回到「A股能上」的關鍵詞上,順著這條線,還主要集中在信創題材上,但信創賽道的公司現在都比較後期了,可以出手的機會並不多。我們看到去年大火的工業軟體、資料庫、安全今年依舊是被追捧的對象,只不過仍然停留在投早投小的階段。

張可進一步分析稱:「這些領域的早期項目也不存在估值虛高的情況,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合理且風險較低的。」

此外,她還認為:「能夠在A股上市的一些軟體項目有一個共同點是,核心客戶還是根植於國內的大客戶,一是這些大客今年預算起來了,二是滿足大客戶的項目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且能夠快速做到一定的盈利性。」(文/張雪,來源/投中網)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所出現名字均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fc178b4a22764f5822764c01e9da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