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里的男主角李必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其原型叫「李泌」,出身於趙郡李氏遼東房,是瓦崗寨首領李密的族曾孫。
李泌的一生非常傳奇,他六歲得到唐玄宗的召見。宰相張說以「方圓動靜」為題測試,李泌答以「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論棋道,被譽為「神童」。
小小孩童不喜歡「大灰狼與小白兔」,卻悟出了棋道,分明是天才的哲學家。
從小看八十,果然成年後的李泌迷上了《易經》,常年遊歷於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追求神仙不死之道。
29歲那年,李泌應召入朝,給唐玄宗講解《老子》,並以待詔翰林身份供奉於東宮,與太子李亨結下深厚友誼。
從這一刻開始,李泌拉開了與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皇帝交往的傳奇故事,他以「白衣山人」的身份干預朝政,又數次協調皇家父子矛盾,為大唐帝國平定叛亂,以及政權穩定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然而,李泌雖深得四代皇帝的信任,卻屢屢遭受奸臣的迫害,他兩次棄官隱居、兩次被貶出朝廷,直到去世前兩年才得以拜相。
後人對李泌的評價嚴重分歧,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古代最具傳奇色彩的忠義之士,是智慧的化身。
還有一部分人卻認為李泌是個狂妄浮薄、好說大話、裝神弄鬼的笑料,他以神仙鬼道邀寵,根本不配當宰相。
李泌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先從李泌的歷史貢獻談起。
扶危救難的大唐忠義之臣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讓人去尋找李泌的下落,而李泌卻心有靈犀似的突然出現在唐肅宗的面前。從此,李泌「俾掌樞務。至於四言文狀、將相遷除,皆參議,權逾宰相」,人稱「白衣宰相」。
獻策平亂
在平叛大策商議的過程中,李泌主張,利用叛軍戰線過長的弱點,在關東和河北騷擾疲敵,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斷掉叛軍大本營范陽(北京)。但唐肅宗迫於政治壓力,選擇了先收復兩京,再攻打河北,最後圍攻范陽的策略。
後世對李泌的「奇謀」推崇備至,都認為唐肅宗急功近利,治標不治本,如果採取李泌的策略,安史之亂很可能兩三年就平定了,根本就不會出現後來的藩鎮之亂。
除了「動嘴」,李泌還兩次「跑腿」,親自參與平定內亂。
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陝虢都是兵馬使達奚抱暉鴆殺節度使張勸,並與叛軍李懷光勾連,企圖謀反。
一旦兩股叛軍合流,河東、陝州都將淪陷,直接威脅到長安。李泌自請單騎入陝。
此舉風險極大,遭到了唐德宗的反對。李泌卻認為,率兵前往勢必發生戰爭,陝虢兵馬關心的是糧餉,達奚抱暉關心的是能否獲得朝廷的認可,抓住這兩個核心,自己就是安全的。
一切都如李泌所料,他放風說,只要達奚抱暉立功就可以接替張勸,自己前來是為了督運江淮糧餉到陝虢。
果然全軍上下都放下戒備,李泌順利接管了陝虢的軍政大權。面對失去權力的達奚抱暉,李泌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允許他帶著家屬流亡,又將為首的五位將領交由朝廷處理。
等李懷光的人趕來時,陝虢叛亂已經結束,一場大禍被李泌消弭於無形。
貞元三年,淮西兵馬使吳法超率領4000人馬,從鄜坊叛逃,李泌奉命前往攔截。
面對凶凶叛軍,李泌再次展現高人一等的智慧。他沒有選擇硬拼,而是一邊固守城池,一邊主動給叛軍提供糧草。
叛軍生存無憂,又擔心遭到圍攻,於是不敢攻城劫掠,而是選擇了默契的「無害通過」。卻不料,李泌早已伏兵於隘道,一舉殲滅了叛軍。
總之,李泌技能運籌帷幕,又能率軍出征,必要時當個孤膽英雄也不違和,簡直就是張良、韓信、酈食其的合體。
治國理政
作為皇帝的幕僚,李泌參與的政治活動很多,賦稅改革、漕運、人事、外交,幾乎無所不涉。
針對財政緊張的問題,他提出「裁官不裁吏」,大量裁減兼、試官員,在不減少「正員」的情況下,縮編三分之一。
同時他又根據官員的工作量大小,適當提高京官的薪俸,緩解了地方官報酬超過京官,所導致的「外重內輕」格局,深受時人好評。
他還舉薦了韓滉、王緯、元友直、竇參等一批人才,他們中很多人出任宰相或使相,成為德宗朝的中流砥柱。
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名將李晟、馬燧,曾經一度遭遇唐德宗的猜忌,李泌居中調和,為緩解君臣矛盾立下功勳。
李泌還力勸唐德宗摒棄前嫌,促成大唐與回紇的「貞元之盟」。這次結盟意義重大,吐蕃失去回紇的支持如同斷了臂膀,對大唐的威脅銳減。
在唐代宗時期,李泌還兩次出任地方官員,留下了非常好的政績和口碑。
兩救皇儲
唐朝皇帝接連出現骨肉相殘的事件,唐肅宗就曾經受李輔國、張皇后蠱惑,殺了建寧王李倓,並威脅到李豫的太子之位。
收復兩京後,李泌決定歸隱,在離開前,他對唐肅宗直言不諱:李倓是冤枉的,希望陛下不要重演當年武則天殺子的悲劇,並以《黃台瓜辭》說哭了唐肅宗。
李泌的話雖然沒有提到張皇后,但其實就是在提醒唐肅宗,要謹防有人陷害太子。
唐德宗因為郜國公主事件,產生了廢黜太子李誦的心思。李泌不顧唐德宗的威脅,連日奔走於皇家父子之間,終於打消了太子自殺的心思,又讓唐德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了一場人倫悲劇的發生。
此外,李泌還曾經協調過唐肅宗與唐玄宗,唐代宗與李倓之間的矛盾。
皇家矛盾充滿殺機,一般人都避之不及,李泌卻以身噬虎,若非赤誠之忠斷然不敢插手這種事。
李泌不光做了,而且每次結果都是皆大歡喜,難怪李唐四代皇帝都拿李泌當親人。這樣的李泌,放在歷史上獨一無二。
這麼說,李泌是完人了?當然不是,事實上李泌遭受的詬病也不少。
熱衷於神仙鬼道的浮薄之徒
《唐國史補》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天李泌的家裡來了一個客人,他對客人說:你來得巧,剛好麻姑送了我一壺美酒,一起品嘗。
麻姑是誰?那可是傳說中的「壽仙娘娘」,凡人哪裡有緣見到?客人被忽悠得暈暈乎乎,對李泌崇拜得五體投地。
正喝得開心時,門人進來說:「張侍郎派人來取回酒壺。」
客人愣了一下,一下子就明白了。而李泌卻臉不紅心不跳地將剩下的酒倒出來,將酒壺遞給門人。
人們對李泌裝神弄鬼早就習以為常了,他經常當著客人的面鼓吹:今兒夜裡洪崖先生(傳說是黃帝的樂師)來我這裡投宿……我跟赤松子、王喬、安期生、羨門是哥們……
類似的謊話說多了難免被戳穿,鬧了不少笑話,由此李泌遭到世人恥笑。
李泌雖然歷經四朝,其實只有在唐德宗時期才得以重用,原因就是唐德宗也是個迷信鬼神的皇帝,因此有人說,李泌的鬼神之道,其實是為了迎合皇帝。
馮夢龍評價李泌「好大言」,劉昫說李泌「狂風浮薄」,這些評價不是沒有道理,李泌身邊圍繞了一群不拘小節、戲謔嘲誚的輕薄狂徒。
比如顧況,此人善詩歌,得益於李泌的提攜,卻是個人人都討厭的傢伙。李泌死後,這夥計在葬禮上居然放肆調笑,被司憲彈劾貶黜。真不知道躺在那裡的李泌見到這種場景,該作何感想。
傳奇李泌的身後之爭
有人替李泌辯解說,這是他故意擺出來的姿態,因為李泌飽受奸臣迫害,他要用這種方式告訴那些人,他是化外之人,對功名不感興趣,是生存的智慧。
我覺得如此描紅大可不必,李泌確實對功名不是很在意,但也絕不是化外之人,也不需要以這種方式表白。
那麼,李泌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李泌對皇家,以及對大唐帝國的忠誠是值得肯定的。他歷經排擠打壓,但始終痴心不改,以高度的責任感儘自己的一份力,並且置生死於度外,確非常人所能做到。
其次,李泌是個極其聰明的人,智者。他懂進退,不貪圖名利,不結黨營私,身處朝廷卻時刻與名利保持距離,這種生存智慧不在張良之下。
其三,李泌給自己的定位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皇帝的朋友。李泌任職期間幾乎與朝臣們很少有交集,他只作為皇帝的影子存在。這在一個以利益為中心的朝堂上,顯得很特立獨行,也很危險。也正是這個定位,讓李泌與權臣不能兼容,因此被迫數次隱退。
其四,李泌雖然貢獻不小,但他的才能存在明顯的短板,算不上出色的政治家。
比如他曾經建議唐德宗恢復「府兵制」,以為此舉就能徹底根除藩鎮割據的頑疾。他根本沒看清一個事實,府兵制存在的基礎已經蕩然無存,照搬舊例只能弄出笑話。
再比如,備受後人推崇的平叛方略,我個人認為李泌的計劃其實是紙上談兵,根本不具備可行性。
李泌的格局其實不算高。虢州盧氏縣曾經發現綠寶石礦,李泌上書請求禁止百姓開採,將它歸於皇家占有。司馬光因此批評李泌:用鼓勵貪慾的方式滿足皇帝的私慾,這種輔佐方法不是正道。
其五,人們對李泌的評價明顯「低開高走」。
當世之人其實對李泌的批評多於褒揚,《舊唐書》直言李泌「非相材」,乾脆將他與王嶼、李國禎、顧況、關播、崔造合為一傳。那幾位在歷史上聲譽都不好,有點甚至聲名狼藉,可見當時的史家對李泌的態度有多麼不友好。
歐陽修、司馬光等人承認李泌的「大節」,但也質疑了他的一些貢獻,尤其對「好鬼神事」大加鞭撻。
可是到了兩宋之後,人們對李泌的評價越來越正面。明清之後,李泌的那些負面材料幾乎成了「生活的調劑」、趣聞軼事,沒人再抓住它不放。
南懷瑾先生的話很具代表性:「個人的好惡傾向,與經世學術,又有何妨?」
您認同先生的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