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企業為何難甩傳銷之根?

2019-08-05     中國社交電商網

從下屬銷售團隊中逐級分享提成,才是隱藏在達令家「開店賺錢」背後真正的盈利之道。

「剛開封的麵包上有一大塊霉斑,向「達令家」客服反應情況,四個工作日過去沒有任何回應」,有網友在投訴平台反應稱,之後「達令家」客服準備用20元代金券補償,顯然是無視食品安全法的做法。

近日,有關於社交電商平台「達令家」的醜聞不斷被曝光,商品質量、售後退還貨困難等問題層出不窮,而更讓外界質疑的是,「達令家」商業運作模式是否涉及傳銷?

「隱形」售貨渠道,圈層收割韭菜

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18Q1中國社交電商行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國內移動購物市場交易額達到5.7萬億元,移動電商用戶則將增長至5.12億人,在此背景下,社交電商行業將迎來市場大爆發的局面。隨著傳統電商獲客成本提高,以社交為核心的高頻、低成本模式的社交電商重獲市場關注。

據了解,「達令家」是一個新型社交電商平台,其主要客戶人群是大眾女性,打著自營模式,為用戶選擇國內外優質品牌商品的口號,為千萬女性提供高品質的購物體驗。

與拼多多等電商平台不一樣,達令家所謂的社交電商有與眾不同之處,不砍價、不拼購,所有交易都依靠一條「邀請碼」,普通顧客並不能直接在達令家上購物,而是必須先獲得邀請碼,註冊新會員,才能開始購物。

而邀請碼只能從已經成為達令家的老會員處獲得,進而帶動更多商戶以及消費者加入會員。

吸引消費者成為會員僅僅是擴列的第一步,發展會員成為帶貨商戶才是「達令家」進一步舉措。賦能小B端商戶一直是社交電商們吸引商戶入駐常用的手段,但在達令家App的官方頁面中,卻根本看不出店主們的存在,所有商品都看不出來源。

達令家App中看不到商家店鋪信息

這些不斷增加的新店主像一條條隱形的銷售「渠道」:店主通過分享二維碼,將客流導入達令家官方頁面,而他們本身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店鋪」。

分銷型社交電商是社交電商的一個細分領域,在社交的基礎上,以S2b2C模式運作,實現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其商業模式核心在於整合供應鏈,平台提供標準化中後台服務,並賦能給小b店主,店主負責前端引流和C端用戶維護,形成信任關係背書的社交銷售場景。

創造的價值是省略經銷商等中間環節,將供應商和消費者直接連接。分銷型社交電商興起的原因,社交去平台,重構傳統B端和C端的關係,使得成熟的微商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筆者認為,即便是省略經銷商等環節,依舊無法避開信息不透明化而誤導甚至欺騙「小B端」商戶以及消費者,圈層式社群運營只是利用消費者信息差。

一方面,即便成為會員後,商品價格依舊高於市麵價格,消費者始終處於信息被動獲取的一方;另一方面,圈層式經濟隱形化經營,避免外界過度曝光的同時,也方便平台價值的「灌輸」。

月入數萬「誘惑」,收益全靠「拉人頭」

在社交滲透消費者生活,成功刺激消費者潛在的購物需求的同時,行業通過社交潛能的釋放,使得電商行業經歷一場「去平台化」的革命。

一方面,分銷型社交電商上一階段的形態是微商模式,在微商經歷了大起大落後,大量微商從業人員湧入社交電商行業,成熟的微商體系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流量不足以構築商業模式的護城河,用戶運營和供應鏈成為行業賽跑的評判標準。

捆綁式消費的營銷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獲客成本接近為零,而獲得客源的同時,還能夠幫助平台進一步獲得盈利。在這場利益博弈棋局當中,「達令家」始終扮演著「永遠的贏家」角色。

每一位消費者、每一個商家都是其裂變過程的節點,每一次消費都不是商業的終點,而可能轉化為商業的延伸,傳統電商的商家-消費者溝通和信任瓶頸,在社交電商模式中變得極低。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社交網絡的流量紅利,幫助平台飛速擴張,一年收穫百萬用戶輕而易舉。

而「達令家」所謂的精選商品,大多數是平台自營商品,包括「小金鎖」系列護膚用品、品牌代工廠生產的毛毯、睡眠枕及不粘鍋等生活家居用品,這些商品的定價從399元到439元不等。

一名普通用戶不需要資質審核,也沒有繁瑣流程,只需支付399元購買指定商品,就能成為達令家平台上的一名店主。

「輕輕鬆鬆月入過萬」以及個例現身說法等營銷手段讓消費者產生「發財致富」幻覺,而真相往往深藏在一個個營銷手段背後,也正是這些「可望也可及」的把戲,常常讓用戶「自覺」淪為平台方的收割機。

「相較於開店賣商品,邀請朋友開店的收益要高得多」,一位達令家會員曾表示,介紹朋友成為店主,並組建層層分級的所謂「銷售團隊」,再從下屬銷售團隊中逐級分享提成,才是隱藏在「開店賺錢」背後真正的盈利之道。

通過人群邀請制,平台獲得入門「會員費」的同時,也獲得會員人群裂變效應,而這一系列自發裂變的動作背後,是一套完整「賺錢」激勵機制。

筆者認為,用戶數量裂變已成為社交電商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以至於各大平台不斷「優化」平台激勵機制,一方面,用戶流量易於流失,而搭載會員的體制實際捆綁了消費人群,使得脫離成本較高;另一方面,高收益「造福」神話契合用戶心理,自發推廣並「拉人頭」,獲得用戶數量裂變。

用戶投訴不斷,平台涉嫌「賣假貨」

趙女士於2018年8月17日在「達令家」搞活動時購買了一雙運動鞋,「穿了有20來天的樣子吧,鞋子左右就都折破了,和平台多次交涉,開始推託,最後給我的結果是因為過了七天的退貨期,只能賠20元的代金券,這個結果我不滿意」,趙女士表示。

像趙女士這樣的受害個體還有很多,據了解,在某投訴平台上,就有多位用戶爆出達令家存在商品質量問題、售後退換貨困難等問題,投訴者大多稱發現問題商品後與平台聯繫,卻被商家和平台推諉,往往半個月甚至幾個月無法得到有效回應,而且平台上甚至沒有換貨窗口。

另外,達令家對外宣稱,達令家的供應鏈主要來自兩方面,一部分是海外市場的品牌及一級供貨商,另一部分則是一般貿易,通過國內獨立分銷渠道進貨,並與海外的300多家品牌直接簽約。

在達令家的官網上,SKII、雅詩蘭黛、蘭蔻等一二線美妝護膚品牌均顯示是其合作夥伴,但從上述幾家品牌的官方渠道處核實後發現,達令家並不在他們合作的電商平台之列。

筆者認為,流量與信任是電商的基礎,社交電商的出現為高性價比流量的獲取提供了解決方案。但是只靠流量並不足以構築護城河,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仍是供應鏈和用戶需求的滿足。

在經過粗放式收割流量後,社交電商應開始關注供應鏈優化和用戶滿意度,企業管理走向精細化以促使消費者復購,加強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才是立足之本。

在社交平台傳統盈利模式逐漸收窄,內容變現能力走低的情況下,社交電商的發展邏輯有望得到施展,實現商業變現成為可能,然而在行業野蠻增長期,更需要平台方自我約束,良性發展,避免過度「透支」用戶信任。

文章來源:和訊名家,特此鳴謝!

轉載聲明:請遵守CC協議,轉載不註明來源上黑名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hDKYGwBUcHTFCnfcy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