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脾胃虛弱的最佳補品——米油

2019-10-28     胖爸爸小兒推拿

秋冬季節乾燥,近日給很多家長說寶寶調理完回家和米粥,尤其是上面的米油。很多家長不理解,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米油。

米油是什麼

米油俗稱「粥油」,是粥煮好了,表面浮著一層細膩、粘稠的液體。

在日常生活中,米油是很常見的,但是很多人都會不以為然,覺得是不利於健康的東西,把它倒掉。

殊不知,米油是米粥之精華。

米油普遍分為大米油、小米油、二米油(大米與小米混合)。中醫認為,大米、小米,味甘性平,用大米或者小米煮出來的米油都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絡

中醫中有很多記載,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於熟地。」

另有清代醫學家王孟英在他的《隨息居飲食譜》中寫道,「米油可代參飲」,因為它和人參一樣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

米油的主要價值

看似就是一層薄薄的液體,能帶來什麼樣的功效呢?

健脾胃

脾喜甜,大米的甜度對脾胃來說是剛剛好的。

《內經》云:谷氣通於脾。米油可以開胃氣,使腸胃通達,以此來調養孩子的後天之本——脾胃。

李時珍還特意將米油摘錄進《本草綱目》中說:「嬰孩初生七日,助穀神以導達腸胃,研栗米煮粥如怡,每日哺少許。」

意思是小孩子出生七天後,就可以把小米研成細粉,久煮,煮得像飴糖那樣細膩,給小孩喂一點,就是在「助穀神、導達腸胃」。

剛出生的嬰兒五臟六腑是多麼的嬌嫩,出生七天後就能吃米油,可見米油其健脾胃的功效。

生津液

津液不足有很多表現,小到頭髮乾枯、皮膚乾燥,大到便秘,容易生病等等。

津液的形成主要來自於食物和水,當食物和水進入人體,被人體吸收後,就可以轉化為津液。

簡單來說,津液就像是潤滑油,能夠幫助臟腑和氣血運動的。

津液不足多喝水不就好了?

當然不是,水性涼,直接喝水需要消耗陽氣,津液的形成同時也需要脾胃的運化。

而孩子脾常不足,喝太多的水反而會增加脾胃的負擔,還容易生濕。

而米油可以讓脾胃在最不費勁的情況下,完成津液的轉化。給孩子熬一些米油喝,是最好不過了。

富含碳水化合物

每100克硬米(大米)中,碳水化合物就含有77.4克。我們常常建議孩子在生病後吃七分飽,不要吃太飽,但是七分飽還是屬於有點餓著的狀態。

讓孩子吃七分飽,又要讓孩子營養跟得上,靠的就是碳水化合物,而米油中碳水化合物是很豐富的。

米油的作用遠不止這些,只把米油的幾個大作用拎出來講,落腳點主要還是在脾胃上。

我們提倡多喝米油是在於通脾氣,開胃氣,補腎陽,讓氣血生化之源的脾胃運轉起來。

「脾胃內傷,百病叢生」,把孩子脾胃養護好了,自然生病也少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h2BGW4BMH2_cNUgZF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