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名不副實的人物:狄仁傑從來不會斷案,石達開並非戰無不勝

2020-06-10     有歷史

原標題:歷史上名不副實的人物:狄仁傑從來不會斷案,石達開並非戰無不勝

歷史人物在正史記載和文藝作品演繹中,往往展現出不同的面孔。道貌岸然的人,或許是個腹黑大反派;聲名狼藉者,卻有可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所以千萬不要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定性某個歷史人物。

1.史上屠龍第一人宇文護?

宇文護(513-572)是北周大冢宰,相當於北周的宰相。坊間傳說他是史上屠龍第一人,因為他殺了西魏恭帝、北周孝閔帝、北周明帝三位皇帝,是史上殺皇帝最多的人。其實這完全是誤傳。

歷史上殺皇帝最多的,其實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

劉裕殺了東晉安帝和東晉恭帝,達成了篡晉建宋的偉業。同時,劉裕還北伐南燕和後秦,生擒敵國兩個皇帝,南燕末帝慕容超,後秦末帝姚泓,並將他們處斬於建康。

此外,劉裕在東晉時還出兵消滅了建立桓氏楚國的桓玄。

這麼算來,宋武帝劉裕所殺之皇帝共達五位。宇文護史上屠龍第一人的名號著實名不副實。

2.楊素是隋朝第一名臣?

楊素(544-606),在有關隋唐演義的一些古典小說中,楊素的分量很高。風塵三俠李靖、虯髯客、紅拂女等人都與楊素有關。

楊素本身能力也非常強。他參與了隋朝吞併陳朝的戰爭,總領上游水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陳人譽為「清河公真江神也」,清河公就是楊素的爵位。

楊素在對突厥的戰爭中也曾大放異彩,他有一套獨特的治軍方法,每戰先出一百多人進攻敵陣,如果戰敗逃回,就將所有敗兵都處死。

然後再派二百人沖敵陣,勝則罷,不勝照樣處死。如此一來,他部下的士兵都非常懼怕,只敢向前不敢後退。戰鬥力非常變態。打得突厥人望風而遁。楊素最具標誌性的戰術特點是用騎兵和突厥騎兵對攻,這一點尤其令人畏服。

但綜觀隋朝名臣大將,楊素只是在軍事領域稍微突出,論對隋朝的貢獻,他並不是頭一份。比他的強的尚有高熲、李德林,這兩人都是奇謀迭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政治家。

同時,高熲李德林在政治方面都有所建樹,高熲是隋朝五省六部的創始者,後來五省六部在唐朝改革精簡為三省六部。

楊素之所以名聲很大,蓋過了高熲,在於他參與了隋文帝廢立太子之議,將太子楊勇拉下了馬,扶立晉王楊廣上位。

3.狄仁傑是斷案高手?

狄仁傑是唐朝人物中誤會最大的一位。在荷蘭人高羅佩的小說《狄公案》中,狄仁傑被描寫成一個明察秋毫、神通陰陽的斷案高手,偵破無數疑難大案。而電視劇一再演繹的狄仁傑斷案,大都是從《狄公案》中獲取人物形象的靈感。

那麼真實的狄仁傑是這樣一個人嗎?顯然不是。

狄仁傑(630-700)是橫跨唐高宗、武則天、中宗三個時代的重臣,祖父、父親都是朝中大官,自己也考中了進士,是家世顯赫的高級官員,與斷案這種業務性的工作沒有什麼關係。

狄仁傑的人設一直是憂國憂民、端正嚴肅的老幹部形象,他極力反對朝廷窮兵黷武和曠費人力,經常端起架子給皇帝上政治教育課。

狄仁傑也絕非影視劇中人畜無害的老好人,論老謀深算、笑裡藏刀,還真沒幾個人玩得過他。他一邊極力奉承武則天,把女皇帝忽悠的團團轉,恨不得換貼拜盟把酒言歡。一邊又極力保住唐中宗,給李氏留下了復辟的種子。他還給武則天推薦了一位賢才張柬之,正是這位賢才,後來發動政變把武則天趕下了台。

至於什麼大理寺斷案,狄仁傑雖然當過一段時間大理寺卿,也審過案,但所謂的探案如神都是後世的《狄公案》瞎編出來的。狄仁傑之所以短時間內審決很多案子,不過是他辦事雷厲風行,把前任官員的欠帳給了結而已。

4.唐伯虎是風流名士?

明代文士唐伯虎的名氣很大,周星馳電影《 唐伯虎點秋香》塑造了一個家財萬貫、文武雙全、風流倜儻的唐伯虎。其實,真實的唐伯虎並非如此。

唐伯虎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是個小生意人,過的只是一般生活而已。他的人生經歷也是高開低走,年輕時鄉試高中解元,一度很是得意。後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時,同鄉好友徐經賄賂主考官程敏政,結果東窗事發,唐伯虎遭牽連獲罪下獄。

此事成了唐伯虎人生的轉折點,出獄後他家道中落,不得已四處遊歷。雖然創作了不少詩文,畫了大量傳世名畫,還頂著「吳中四大才子」的名頭,但並未因此而改變處境。54歲時,窮困潦倒的唐伯虎,在淒風冷雨中孤獨地去世。

有趣的是,在電影里,同為「四大才子」的祝枝山經常找唐伯虎打秋風,真實情形卻是反過來的。唐伯虎年輕時只愛喝酒行樂,祝枝山看不下去多次規勸,唐伯虎這才幡然悔悟,閉門讀書,一年都沒出門。

5.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戰無不勝?

石達開在太平天國早期確實是一位驍勇善戰、計謀過人的優秀統帥。在早期太平軍諸帥中,石達開幾乎可以和楊秀清平分秋色。他指揮大軍兩敗清軍,湖口之戰打得曾國藩要跳水自殺,指揮大軍西征,克復中游重鎮武漢。

湘軍將石達開譽為太平軍「最狡悍者」,可以說,石達開一度是曾國藩的天敵。

但1856年發生天京變亂後,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諸王生變,楊、韋、秦等被殺,石達開受到洪秀全的猜忌,負氣率大軍離開天京,先後轉戰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並回到廣西桂縣老家,在廣西大山中隱居起來。

石達開因為老兄弟們互生嫌猜而心灰意冷,名曰扶朝,其實是想自己開創一片基業,只是在名義上與天京的天王互相呼應。

石達開雖然帶走了太平天國曾經戰無不勝的精兵,但是他沿途轉戰,在戰略上犯了極大的錯誤,一沒有明確目的地,二沒有合理的戰略,沒有建立根據地。

所以曾國藩敏銳地發現,石達開手下十幾萬人,糧草、火藥、兵餉都沒有來源,都需要沿途邊打邊繳獲,這樣根本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曾國藩放言,石達開一走不足為患,天京從此空虛,一年內就可以攻克。

確如曾國藩所料,石達開果然陷入屢戰屢不勝的窘境。例如他以十幾萬人包圍湖南寶慶,竟然打不過湖南巡撫駱秉章,要知道,這位駱秉章並沒有什麼足夠的軍事經驗。石達開在寶慶受挫,從此士氣大沮,再也沒有打過什麼出色的勝仗。

後來石達開在廣西立足不穩,被迫轉戰進入四川,又碰上了駱秉章。大渡河一戰,石達開沒有料敵機先,在紫打地被清軍死死困住,可憐一代名將,竟然落了個兵敗投降、身遭凌遲的悲慘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s7p3IBnkjnB-0zkG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