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寫影評,毒藥君後台經常收到這樣的評論:
「你屁股坐歪了。」
「談電影就談電影,扯什麼政治?」
有時毒藥君也覺得委屈,但放眼當今中文網際網路,更無奈:
站隊,舉報,組織水軍,網暴......
最近豆瓣上,又發生一起。
一個學西班牙語的學生,因為質疑小說《休戰》的翻譯水平,結果反被網友一封舉報信,告到了學校。
對待異見,我們越來越不寬容。
但看完最近熱映的高分劇集《覺醒年代》,毒藥君驚覺:
100年前,我們不是這樣子的!
有人留洋,有人留辮
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胡適......
北大、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誌.....
《覺醒年代》截取了1915-1921年,中國歷史上那些最令人激動的人與事。
劇集一播出,豆瓣評分狂飆到9.2,甚至無數年輕人也追更起來。
主旋律劇集,拍的又是我們熟悉的中學歷史課本內容。
本以為《覺醒年代》會很無聊,但它偏偏完成了「破圈」奇蹟。
只因它拍出了家國情,拍出了先輩的風骨與胸襟。
100年前,家國動盪,時局黑暗。
劇中,毛潤之的高能出場片段是這樣的:
湖南長沙,大雨傾盆。
路邊的乞食者倒在地上。
軍閥騎馬揚鞭,飛馳而過,撞倒魚販。
雨中,潤之著一襲青衫,冒雨穿過街市。
他目之所及,有母親在雨中賣孩子、有老爺車裡的富家公子嚼著麵包;
正如草魚在地上掙扎、金魚在魚缸中悠然自得;
觸目驚心。
魯迅的出場是這樣的:
菜市口有人斬首,周圍是一大堆看客。
背景中還有魯迅小說里的經典意象: 「人血饅頭」。
在嘈雜的背景里,魯迅正躲在角落看報。
荷戟獨彷徨。
時亂世危,知識分子苦苦尋求救國救民之道。
不同的流派與思想交鋒,堪比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
在北大,既有辜鴻銘這樣的復古派,也有留洋歸來,思想西化的陳獨秀、胡適等人。
辜鴻銘學問沒話說,精通9種語言。
在胡適演講時,還用希臘語和英語教訓眼前的「黃毛小兒」。
胡適演講
作為守舊派的代表人物,辜鴻銘最著名的段子,莫過於茶壺茶杯論——
他贊同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夫多妻制,認為男女關係如同茶壺與茶杯。
一隻茶壺,可以配多個茶杯,如同一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
但反過來,就不行。
一看就沒經過今天女權鐵拳的洗禮。
劇集中,對辜鴻銘的還原,相當精髓。
馬褂穿起,鞭子留起,小腳的侍妾在一旁精心伺候起。
這位守舊派,不用說,和留洋歸來的陳獨秀、胡適等人一碰面,就是吵吵吵。
像極了今天立場不同,在網上罵罵咧咧的各路網友。
但是,有蔡元培坐鎮的北大,大家吵歸吵,整體上仍然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劇中有場戲特別有趣。
蔡元培走馬上任,大刀闊斧改革,要辭掉教學注水的外籍教授克德萊。
《覺醒年代》中的蔡元培
豈料克德萊告到外交部,工作問題上升到外交問題。
陳獨秀得知後,氣得要撕下外交部照會的範本。
面對英國方面的施壓,北大決定組成教授團同英國使館談判。
為了把英文極佳的辜鴻銘吸收進來,陳獨秀、胡適和李大釗,不惜跑到辜鴻銘那兒一陣「恭維」。
胡適甚至要「拜師」,辜鴻銘戲謔地說拜師要帶上拜師禮。
於是,幾人來到京城八大樓之一東興樓赴宴。
陳獨秀進門就行了清朝的禮。
胡適裝作對不上辜鴻銘對聯。
面子給足。
結果呢,辜鴻銘在與英國人的談判中大殺四方。
英國方面只能放棄追究。
你看,當時北大的這幫人,不管立場多麼不同,但是,從沒聽說誰舉報誰。
相反,在大是大非前,在關鍵時刻,大家還能冰釋前嫌。
正如同胡適先生有本書的書名——《容忍與自由》。
對異見者多一些容忍,我們收穫的是智識的打開,打開即自由。
95%的大眾,與5%的精英
作為精品歷史劇,《覺醒年代》還帶出了另一個與今天密切相關的話題。
那就是啟蒙者與被啟蒙者,精英與大眾的關係問題。
在《十三邀》中,馬東將人群區分為「5%精英」與「95%大眾」。
馬東覺得,不管哪個時代,精英總是少數的,95%的人就是普通大眾。
在《覺醒年代》表現的歷史時期,他們也許是麻木的看客。在今天,他們就是馬東眼中並不精緻,追求「娛樂至死」的觀眾。
很顯然,馬東認為精英不必啟蒙大眾,因為也許根本啟蒙不了。他反問主持人許知遠:「這麼多年過去了,民智開了嗎?」
作為精英的馬東,和《覺醒年代》里的那些精英知識分子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些人,歷絕望,轉向犬儒主義。而有些人,歷絕望,更加充滿希望。
《覺醒年代》里,陳獨秀從日本歸來。
在海外披頭散髮、韜光養晦的他,一回國,就開始操辦起《新青年》雜誌。
以雜誌為陣地,陳獨秀不僅自己勇敢發聲,還幫當時只是留學生的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
魯迅更是經過了「無話可說」到「以筆為刀」直面慘澹現實的過程。
劇中還原了魯迅寫作《狂人日記》的那一夜。
滿地紙張,一夜無眠。其中穿插的版畫特效,犀利的刀鋒感與黑白分明的輪廓感,完美體現了魯迅小說的藝術特點。
而《狂人日記》,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也發表在了陳獨秀的《新青年》雜誌上。
流星照夜,石破天驚。
學者許子東和畫家陳丹青曾在節目中探討,當時看《新青年》這類雜誌的讀者,人數也許不足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幾。
但,正是這麼一小撮人,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
也正如馬東所說:「1949年之前,中國人的識字率沒有超過百分之五......」
如今呢?百分之九十以上。
馬東看到的是識字率提升,民眾內心的低級趣味沒有變。
但毒藥君看到的是,識字率的提升,是當時白話文運動的闖將們,用一篇篇文章,一個個無眠的夜晚,幾乎以血和淚的代價,向歷史換來的。
這就是進步,這就是啟蒙的意義。
《覺醒年代》中的精英們,沒有隨波逐流,他們始終與大眾保持著良性的互動。
他們之中,有像李大釗這樣,用腳丈量土地,了解大眾真實生活的。
也有像陳獨秀這樣,在涮羊肉時,被貧苦大眾啟迪,開始用更簡單、粗暴的吃法,還推薦給周圍朋友。
甚至,陳獨秀的兒子,作為「文二代」,一出場便扛起大包,為貧苦大眾說話出力。
這其中當然有編劇的藝術創造,但這種創造貼合歷史人物內在的情懷。
啟蒙如一盞燈。
一燈能破千暗。
啟蒙也如一段路。
註定風雨兼程。
結語
也許,我們已經習慣眼前這個解構、娛樂化的「小時代」。
所以,《覺醒年代》這樣嚴肅、觸及宏大議題的歷史劇,更引毒藥君深思。
片中,陳獨秀送兒子出國留學的段落,直接看哭了毒藥君。
導演用「閃前」手法,創造性地將陳延年、陳喬年兩個年輕人歷經酷刑,英勇犧牲的畫面,穿插在了車站離別場景中。
喬年走過鮮花和血污混合的泥土,慷慨赴死。
蒙太奇鏡頭切到車站送別時,陳獨秀作為一個父親,流露出了複雜眼神;
兩個年輕人最後回望了一眼親人。
回頭那一笑,一瞥,與就義時的場景重疊。
同樣的驚心動魄,同樣的刻骨銘心。
這種將歷史真實與藝術創造結合的手法,在《覺醒年代》中特別常見。
毒藥君以為,這也是今人與前輩,當下與歷史進行的某種溝通吧。
今天,我們仍然面對《覺醒年代》中所提出的那些大問題。
但,我們是否一如前輩那樣,仍然充滿智慧與勇氣呢?
喜歡本文,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看推薦影片請添加此號,有最新電影、話劇、圖書,線下電影活動等多重福利相送!!!)
掃一掃,更多福利等你~
「毒藥」歡迎讀者來稿,主題方向包含綜述梳理、熱點評論、影評等,一經採用,稿酬優厚,另有電影票、精選好書等福利相送。稿件投遞郵箱:
商務聯繫微信:muzichichu
-THE END-
對談大咖
———
羅比特·麥基 | 李安 | 田壯壯 | 賈樟柯 | 寧浩
關錦鵬 | 刁亦男 | 饒曉志 | 董潤年 | 李霄峰
五百 | 張大磊 | 呂行 | 侯鴻亮 | 樊路遠 | 宋歌
陳祉希 | 許月珍 | 龔朝暉
深度解讀
———
金剛川 | 花木蘭 | 姜子牙 | 我和我的家鄉
奪冠 | 我們:《奪冠》幕後紀實 | 麥路人
異星災變 | 信條 | 菊次郎的夏天 | 一點就到家
五條人 | 掬水月在手
微信公眾號最近更改了推送機制
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
將[毒藥]設置星標
多點在看
這樣就能更及時地
接收收到我們的推送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baiHgB9wjdwRpvMc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