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養出5個名校博士,經驗就10句話

2022-01-15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窮爸爸養出5個名校博士,經驗就10句話

作者 | 徐典典

你能想像嗎?

一位家境普通,沒錢也沒什麼背景的爸爸,

竟然把6個孩子都培養成了優秀人才:

5個名校博士,1個名校碩士。

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領域,

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長子,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

次子,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學位;

三子,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

四子,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

五子,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在銀行機構擔任要職;

六女,18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8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導師。

這個爸爸名叫蔡笑晚,

是一名鄉村醫生,收入微薄,

一家8口擠在16平米的出租屋裡生活了很多年,

卻把孩子們培養得個個成才。

因此,他被譽為「博士之父」

媒體紛紛採訪他:「您的育兒秘訣是什麼?」

他說:「我把父親當成我的事業。」

他的教育經驗,被總結成了10句話。

這10句話非常簡單,每個人都能做到,

卻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除非對號入座,

否則,一律挑最前面的位置坐。

不要怕坐前面顯眼,

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想讓別人認可你的閃光點,

就得先讓別人看見你。

一個小男孩沒有被選上班長,有點沮喪,

回家後問媽媽:

「媽媽,為什麼同學們選班長不選我?」

媽媽反問他:「那你主動推薦自己了嗎?」

「沒有,我不好意思說。」

媽媽拿來一袋橙子,對他說:

「你挑一個最好看的橙子出來。」

「可是,這些橙子看上去都差不多啊……?」

「是啊,如果你想讓別人認可你,

首先你是不是得想辦法,

讓別看見你的優點呢?」

坐在前面,就是讓自己變得醒目的開始。

訓練孩子的走路姿勢,

昂首挺胸,兩眼看向遠方。

不要小看走路姿勢。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站如松,行如風」。

走路姿勢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情緒、體態和修養,

它是一個人的氣質體現。

訓練孩子昂首挺胸,兩眼看向遠方,

有意識地把走路速度加快,

會讓孩子氣場全開。

心理學家曾經對15000名志願者進行測試,

發現走路時總是昂首挺胸、目視前方的人,

往往心態更好,更有自信心,

幸福指數也更高。

而那些含胸駝背、左右搖擺的人,

則普遍更加自卑,

心理素質較差,也更加悲觀。

有趣的是,

當心理學家引導那些含胸駝背的人,

讓他們練習走路時抬頭挺胸,

過了一段時間,意外發現,

他們的思維也開始變得積極起來,

自信程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改變姿態與速度,可以改變心態。

練習正視別人,並且保持微笑。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真誠又堅定的眼神,代表著自信。

一旦我們敢於正視別人,目光堅定,

就等於是在告訴對方,

我是真誠坦蕩、可信賴的。

而眼神閃躲,或者頻繁眨眼,

不敢正視別人,

往往意味著膽怯、不自信。

有人統計,

1996年10月的一次總統辯論中,

候選人格爾演講的時候,

平均每分鐘眨眼103次,

而他的競爭對手比爾·柯林頓僅為48次。

相比之下,柯林頓顯得更加從容,

從而更容易贏得選民的信任。

所以,

練習正視別人,不僅是你自信的體現,

更是你個人魅力的展示。

從1歲半起,教孩子帶路。

不要一直做孩子的引路人。

每次出門,

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為爸爸媽媽帶路。

這是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開始。

適當放手,讓孩子成為主導者,

當他第一次取得小小的進步,

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表揚。

家長的肯定和鼓勵,

是培養孩子獨立和自信最好的「心理強化劑」。

從3歲起,讓孩子嘗試適當存錢。

存錢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知道這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

而且知道為危機做好準備。

存錢,實際上就是買下另外一種可能。

蔡笑晚給孩子們設計了很多小遊戲,

獲勝的孩子可以在「個人存摺」上存入一筆錢。

隨著存摺上的錢越來越多,

孩子們的成就感也越來越強。

正是小時候的理財遊戲,

啟發了二兒子的經濟思維。

他模仿父親,

給其他兄弟姐妹建立了自己的「銀行存摺」。

長大後,

他有了一套自己的經濟物理學理論和資金的運作方法,

還被美國金融公司高盛聘為副總裁。

從小教孩子理財,

就是教他獨立、思考和自律。

一個小小的舉動,

或許就會為孩子種下夢想的種子,

長大後,長成參天大樹。

3歲之後,教會孩子禮儀。

家裡來了客人,

蔡笑晚會請孩子們幫客人拿椅子,

請客人吃水果,給老人讓座。

懂禮儀的孩子不會學壞,

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顯示,

那些懂得禮節、禮貌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會關心他人,

更富同情心,朋友更多,

學習成績也更好。

禮儀,

既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也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途徑。

有意識地和孩子爭論,讓孩子贏。

不要總是讓孩子輸。

故意站在錯誤立場上,

讓孩子在爭論中取勝,並及時表揚。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

「我們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適當的示弱,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和膽量。

培養孩子當眾發言的能力。

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

但有口才往往都是人才。

能清楚地當眾表達觀點的人,

可以獲得更多機遇。

經常用暗示的方法,

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特殊人物,將來必定有出息。

在那個家家戶戶掛著時尚海報的年代,

蔡笑晚家裡掛的是什麼呢?

是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偉人的畫像,

他還向孩子們講授科學家們的故事。

女兒4歲時,

就立志長大後「要做中國的居里夫人」,

要去全世界最好的大學。

對女兒的雄心壯志,

蔡笑晚從來不會加以嘲笑,

而是認真給出建議。

後來,女兒果然一一做到了。

有時候,

不是因為做到了才相信,

而是因為相信才能做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

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進行了一項測驗,

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出了一批名字,

告訴校長和老師說:

「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8個月後,奇蹟發生了,

那批被選出的學生,

竟然真的成為了學校里的佼佼者。

事實上,羅森塔爾撒了一個謊。

他提交的那份名單,

孩子們並沒有所謂的天賦,

這些孩子只是隨機選出來的。

讓孩子相信自己會有出息,

他就會漸漸長成自己相信的樣子。

不要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意見

哪怕父母認為不正確,

也不要粗暴否定孩子的意見,

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出誠懇的建議。

有一段時間,

一向成績很好的四兒子不想學習了,

提出想去少林寺。

蔡笑晚沒有直接否定,

他向兒子確認是不是真的想去少林寺練武功,

提醒兒子:

「要學武就寫保證書,

保證今生學武,決不再讀書了,

而且一定要成為大師。」

得到保證之後,

他真的將兒子送到了少林寺。

剛開始,兒子在少林寺待得十分開心。

然而漸漸地,練武的痛苦就開始折磨他,

兩個月後,他向爸爸求救,想要回來讀書。

蔡笑晚拒絕了兒子的請求,他說: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是你想去就去,想回就回的,

堅持學完這個學期。」

一個學期結束以後,

兒子重返學校,一舉考上了重點大學。

家庭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孩子們的個性千差萬別,

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

但這十句話,

卻可以作為普適的道理教給孩子。

所有優秀的孩子背後,

一定都包含了家長的用心教育。

一點一滴,持之以恆,

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End ——

作者:徐典典,育兒專欄編輯,專注育兒和兒童心理學研究。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64faa61995a7a709b3c5d37980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