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零壹財經
近日,消費金融行業動態頻頻,前有消息稱《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將迎來第二次修訂,後有行業龍頭——螞蟻消費金融增資擴股正式獲批。
增資有助於提升放貸規模,進一步升級風險防範能力。在螞蟻消費金融全面合規的道路上,增資是重要一環。
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已有多家消金公司陸續披露了增資進度或意向。今年以來,增資「補血」潮繼續來襲。
01
螞蟻消金為何增資?
10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發布《關於同意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增加註冊資本及調整股權結構的批覆》,同意螞蟻消費金融將註冊資本由185億元增加至230億元。同時,螞蟻消費金融的股東數量由12家增加至13家。
螞蟻集團持股50%,仍是第一大股東。 新晉股東為重慶渝富華貿,出資金額為9.30億元,出資比例4.041%,為第七大股東。
企查查顯示,渝富華貿成立於1995年2月,註冊資本5億元, 實控人為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作為螞蟻集團數字金融業務的核心板塊,消費金融業務是螞蟻集團整改工作的一大焦點。
2021年6月,螞蟻消費金融成立,初始註冊資本為80億元,在當時是已開業消金公司中註冊資本最高的公司。
螞蟻消費金融的正式成立,是螞蟻集團金融業務持牌化,合規化的重要一步。正式開業之後,螞蟻消費金融成為螞蟻集團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經營主體,承接花唄、借唄業務。
按照2021年整改方案,螞蟻集團應在螞蟻消費金融公司開業6個月內完成「花唄」「借唄」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後,「花唄」「借唄」將成為螞蟻消費金融公司的專屬消費信貸產品,其他金融機構藉助螞蟻集團提供的數據信息所發放的消費信貸,不再標掛「花唄」「借唄」名稱。
同時,原銀保監會要求螞蟻集團採取有效方式,保證金融消費者在申請消費信貸服務時能夠充分了解信貸服務提供者的名稱,避免引起品牌混同。
由於螞蟻消費金融需要承接的用戶量級眾多,基於監管要求,為了有序平穩地推進整改,螞蟻集團確立了「兩不加,兩不降」原則,即「不增加消費者成本、不增加金融機構等合作夥伴成本,不降低消費者服務體驗、不降低風險防範標準和要求」。這意味著,螞蟻消費金融在承接原有業務的過程中,不能發生大規模的用戶抽貸,同時資本金、槓桿率也要符合監管規定。因此必須進行增資。
零壹智庫注意到,2022年12月,螞蟻消費金融曾公布一期增資方案,註冊資本由80億元增加至185億元。今年3月,螞蟻消費金融巨額增資終於落地。增資完成後,註冊資本達到185億元,相較於最初的220億元增資計劃,已經縮減不少。
今年9月,螞蟻集團、渝富華貿、杭州金投數字科技集團、浙江舜宇光學、傳化智聯、魚躍醫療、廣州博冠信息發布公告稱,擬以共計45億元認購螞蟻消費金融新增註冊資本45億元。
10月25日,螞蟻消費金融增資至230億元正式獲批。根據批覆公告,應在6個月內完成有關法定變更手續,否則批覆將失效。
據支付圈報道,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增資是整體增資方案中分步實施的第二期方案。
02
夯實資本實力:消金行業密集增資
歷經十三年,我國持牌消費金融的發展大致走過了4個時期:試點期、快速發展期、整頓期和規範發展期,這一發展歷程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爆發和整頓規範。
2020年以來,消費金融行業進入規範發展期。這一階段,消費金融行業監管政策密集出台,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疊加疫情反覆的背景下,政策以規範提質為主,消費金融公司牌照審批謹慎,遵循「成熟一家、獲批一家」的基本原則。
截至2023年10月,全國共有31家消費金融公司開業。2021年沒有消費金融公司獲批,2022年9月,建信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這也意味著牌照審批的重新開閘。
多年的發展之下,消費金融行業的分化較為明顯。在整改之後,強者恆強的競爭格局,對消費金融公司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以來,多家持牌消金機構再掀增資「補血」潮。增資不僅可以提升資本充足率以進一步做大規模,同時還可以提高消金機構對風險的應對能力。
截至10月25日,從註冊資本規模來看,行業前三甲仍是螞蟻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和建信消費金融,規模分別為230億元(還未落地)、100億元、72億元。
2023年消費金融行業第一家完成增資事宜的消金公司是尚誠消費金融,註冊資本於1月份由10億元變更為16.24億元,增資幅度達62.4%。這是尚誠消費金融自2017年成立以來的首次增資。
2月11日,寧波銀行通過相關議案,以貨幣方式向浙江寧銀消費金融增資金額由不超過15億元調整為不超過35億元。7月,寧銀消費金融註冊資本由9億元變更為29.11億元。
2月22日,錦程消費金融擬徵集3名投資方,新增註冊資本3.03億元。自開業以來,錦程消費金融的增資動作較緩慢,第一輪增資始於2017年。2022年12月29日,成都銀行發布公告顯示,錦程消費金融擬啟動第二輪增資擴股工作,通過資本公積轉增與現金增資的方式,新增註冊資本5.8億元。
9月,江蘇銀行公告稱,全票通過了該行對蘇銀凱基消費金融增資的議案。蘇銀凱基消金2017年4月發起成立,直到2021年3月2日才獲准開業,同年11月,蘇銀凱基消金註冊資本由6億元增至26億元。
事實上, 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已有多家消金公司陸續披露了增資進度或意向。比如,海爾消費金融2022年9月註冊資本增至15億元;此後興業消費金融註冊資本由19億元增加至為53.2億元;2022年12月,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增資至50億元;2022年12月30日,湖北消費金融註冊資本發生變更,由9.4億元增加至10.06億元,增資幅度為7%。
博通諮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認為,相比其他金融機構,目前消金機構的資本補充渠道仍比較單一,僅有股東存款、同業拆借、銀團貸款,以及發行金融債、ABS等方式,內源性利潤增長放緩的前提下,股東增資仍是補充一級資本最便捷的渠道。「提升資本充足率以進一步做大規模,同時提高對風險的應對能力」,成為了消金公司紛紛增資的重要原因。
03
監管層面:「消金試點辦法」迎來重要修訂
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與規範並重,常態化監管已成為主旋律。今年9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2023年規章立法工作計劃。其中, 在2013年進行過首次修訂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將迎來再次修訂。
北京商報報道稱,據業內多家消金公司確認, 《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已經發放至從業機構,相關公司正在推進中,但具體的意見徵集周期、調整細則等暫時無法對外披露。
《試點辦法》於2009年7月發布,2013年11月進行首次修訂,其中對出資人條件、業務範圍以及經營管理規則等方面進行了調整,並一直沿用至今。此次將迎第二次修訂,並有望摘掉「試點」二字,更名為《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
業內認為《試點辦法》有望在更多方面進行「更新」。
王蓬博表示,《試點辦法》修訂中可能會重點關注出資人門檻、消金公司業務範圍和經營範圍等,包括目前存在的行業亂象,如何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和助貸機構合作的管理、加強監管措施和提升風控標準、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都有可能是此次修訂的重點工作。對於風控和消費者保護以及助貸合作要求的提高,預計會讓市場的洗牌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