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不可打罵孩子的理由,你有這樣的行為嗎?如何改善?

2022-04-03     感情呼叫號

原標題:5個不可打罵孩子的理由,你有這樣的行為嗎?如何改善?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人會忍不住對孩子動手,或者通過打罵孩子來教育孩子。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打罵孩子的行為只是暫時有效,之後會產生不良影響。

過去和現在提倡的育兒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在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中,是不是也有人覺得過去自己的育兒方法和現代所推崇的育兒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呢?

實際上,這幾年關於育兒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女性的工作時間加重,孩子送往託兒所是理所當然的事,教育也產生了很多方式。

其中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批評方式的不同。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做了錯事會被爸爸媽媽打腦袋、打屁股,甚至被罵。

但是,現在這些情緒化的憤怒和打罵小孩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對於父母這一代是被打罵中成長的,對於自己教育孩子時產生了教育上的分歧。

5個不可打罵孩子的理由

1.被打會降低自我肯定感

被最值得信賴的父母經常以「管教」的名義打罵長大的孩子,往往自我肯定感較低。

打罵孩子的行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是一種被恐懼支配的狀態。如果頻繁地接受這種行為,肯定感就會降低,認為「因為我是壞孩子、因為我比別人差等所以才會經常被打罵。

另外,孩子會感到被父母打罵,也會成為「父母不愛我」「可能討厭我」的原因。

2.攻擊性變強,會攻擊比自己弱的人

有研究結果表明,在家裡做了壞事時,在挨打中長大的孩子,在家外會對他人產生攻擊性傾向。

被比自己大的成年人打擊,孩子的鬱憤會慢慢累積。這樣一來,下次孩子就會找到比自己弱的對象,並以對方為目標進行打擊。

另外,據說3歲半之前被打長大的孩子,5歲以後就會開始顯現攻擊性。因為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父母打,所以這種行為已經習慣了,就會形成暴力處理事情的性格。

3.精神上的創傷不斷累積,導致出現問題

有很多報告顯示,小時候在挨打的環境中長大,成長過程中也沒有特別出現問題,很安分。但一旦在進入青春期之後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至今為止,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精神上的創傷不斷累積,自我肯定感明顯降低,結果,在朋友同學身邊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強勢,就會去暴力對待周圍的人。

其中有的孩子會走上不良道路,有的孩子會因為無法在精神上做出正確的判斷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可以說被父母打擊過的記憶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4.對父母的恐懼使他們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不敢請求幫助

從小被作為「教育」而受到不必要的打罵長大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有恐懼心理。通過恐懼心理的支配,孩子在家裡雖然不會做什麼明顯的壞事,生活上亦能中規中矩。但是,這種被父母恐懼支配下成長的心理抑制,一旦在外發生事情,很多孩子都不敢輕易找最信賴的父母商量,而是不敢說、逃避、說謊。

這樣的孩子,會被被害妄想症所束縛,認為在商量的時候會被說教,因此這種事唯有自己藏匿,很難對父母開口。

5.受到打擊後,對父母的反抗心理和憎惡情緒高漲

前面說了攻擊性增加,表現為問題行為的例子,在父母的打擊下長大的反作用力,到了一定的年齡,轉換成激烈的反抗心和憎惡的情況也不少。

根據情況的不同,也有作為報復父母,和父母對著干,甚至對父母施加暴力的案例。

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和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狀態,對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壞的影響。另外,對父母來說也會迎來痛苦的結局,所以絕對不可以進行會使心靈受傷的體罰。

其他的批評方式也不可以!沒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通過打罵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這種行為從長遠來看不僅沒有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除此之外,以下的批評方式會降低自我肯定感,讓孩子不知道批評的目的,所以儘量避免。

1.不問理由一口否定孩子

2.批評時不是對事情作出評價,而是一直傷害孩子的自尊,如你真笨、腦子不好等等

3.想著用怒吼的方式讓孩子害怕

4.和別人比較,如你的腦子就是比某某某差等

5.長時間說教

兒童管教是父母和兒童之間溝通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單方面大聲辱罵或說傷害性的話,孩子不會信服並接受它或他被罵的原因。通過理解孩子的感受,教他們為什麼不允許做某件事。

基本上,當孩子做錯事時,首先鼓勵他們看著你(家長),然後對孩子說一些話,如 "你想這樣做原因 "或 "這是你想做的理由"。

通過說與孩子親近的說話方式,孩子會感覺到父母是理解的。 然後告訴他,你不應該這樣做,並說明理由。如果孩子作出明顯的反抗,可作出更嚴肅的語氣來教育。應該避免每次都大喊大叫或直接打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58d84fd90ed264a542032f1c833c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