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的20年,講好「輕鬆又沉重」的故事

2023-04-03     Lens

原標題:新海誠的20年,講好「輕鬆又沉重」的故事

2013年7月,新海誠導演帶著新作品《言葉之庭》來到上海。當年這部短片沒有進入中國大陸院線,他在日本也還不算當紅動畫導演,因此只借著在CCG漫展的契機,在大光明電影院舉辦了小規模放映和見面會。

在二次元氛圍濃郁的上海,這不過是每年無數創作者見面活動中的一小部分。

當他走進放映廳時,發現雙層劇場裡擠滿了熱情的觀眾,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人乾脆從後排跑到過道,舉起相機、手機、iPad,記錄這一刻。「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上海,我從來沒想到過我能夠在中國被這麼多人所熟知,有這麼多朋友喜歡我的作品,所以我非常感謝大家。」新海誠說道。

十年後,新海誠帶著他的現象級新作《鈴芽之旅》,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的行程備受矚目,見面會門票一度被黃牛炒到2500元一張。

北京和上海的宣傳活動,日程十分緊湊,他在社交媒體上的更新也和新片一樣有話題。第一站北京的工作餐是「圓桌還會自動旋轉」的海鮮火鍋,入住近萬元一晚的頤和安縵,和歌手周深同台互動;到了上海的酒店後,驚喜地發現茶几上擺著巧克力精心製作的迷你「草太」,曬出粉絲們贈送的熊貓和玲娜貝兒玩偶......

以日本3.11大地震為背景的動畫電影《鈴芽之旅》,入圍了第73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第4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優秀音樂獎」。借著此前《秒速五厘米》《你的名字》《天氣之子》等作品積攢的人氣,截止目前內地票房已經超過5億人民幣,和影片有關的周邊和討論不斷出現在熱搜上。

圖說:2013年,新海誠第一次來到上海

如今再看到這張十年前上海行工作人員拍的照片,回顧那次行程給他創作的激勵,新海誠感慨萬千。「《鈴芽之旅》今天在中國上映了。真希望十年前到場的粉絲朋友們也能看到。」他在社交網絡上說道。

講好「輕鬆又沉重」的故事

《鈴芽之旅》的背景是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時年4歲的岩戶鈴芽在災難中失去母親,與姨媽一起搬離岩手縣,來到九州鄉下生活,如今已是17歲的高中生。

某天鈴芽在上學途中,偶遇了正在尋找廢墟中的「門」的大學生宗像草太,她追隨草太來到山中廢墟後,因為好奇打開了一扇佇立在水中央的門,還拔起了鎮壓災難之源「蚓厄」的「要石」,這塊石頭變成了會說話的神奇小貓「大臣」。

根據草太的描述,要石被拔出後,蚓厄便會在日本各地出現,帶來地震災難,因此她與被大臣變成小黃椅子的草太踏上旅程,試圖關閉在日本各處出現的災難之門。

一路上,他們得到各地善良人們的幫助,最終鈴芽與草太聯手將要石放歸原位,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成長與心中陰影的救贖。

《鈴芽之旅》與此前《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兩部作品並稱為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講述的是曾經帶給人們傷痛的社會事件,又融進他最擅長的「世界系」戀愛概念,120分鐘的片長顯得極為緊湊,一些細節不免受到詬病。不過在電影上映之前,《鈴芽之旅》的小說版本就已經先行推出,網絡上也有許多製作企劃書的中譯版本,若能有機會閱讀,便能從中了解到更為清晰的故事邏輯。

這個故事從2020年1月開始構思,創作歷程回顧了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傷痛,也與過往三年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片中的主線之一是鈴芽與草太的愛戀。對於草太出場不到十分鐘,就受到小貓「大臣」的詛咒,附身在鈴芽的小黃椅子上的設定,新海誠表示是想要表現「自己被封閉起來,生活在一個不再自由的地方」的感覺,相信如今這世界上的多數人都會對這種感覺產生共鳴。

鈴芽的小黃椅子,是小時候母親做給她的生日禮物。地震引發海嘯後,這把椅子被幸運地尋回,但缺了一條腿。草太附身在其上後,這把椅子變得奔跑跳躍無所不能,比普通人還要靈活。三條腿的椅子一樣能蹦蹦跳跳。新海誠希望以此意象鼓勵因為災害而「缺失了一部分」的人,雖然曾經悲傷,但未來更要堅強前行。

從生活的城市九州到家鄉岩手,鈴芽和草太一路途徑愛媛—神戶—東京,這些都是日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的城市,片中「常世」的廢墟場景,臨近福島的荒涼景象,都是參照當時地震引發海嘯後的真實慘狀所作。在這些地方「關上往門」阻止災害發生,新海誠賦予了鈴芽「祭奠」的意義——關上記憶里那扇門,然後好好生活。

而對於為何那扇要被關上的門總在廢墟之中,則是源於新海誠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在他看來,日本在經歷了泡沫時代的飛速發展過後,在各地都有「曾經熱鬧的地方如今變得荒涼」的情況。這些年他在回鄉下老家的時候,也看到村中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在留守,這讓他覺得那些曾經有過很多美好回憶的地方,在走向衰敗後也應該有某種儀式去好好告別。

這一想法投射在電影中,化為草太告訴鈴芽,在關門時要回想起這個地方曾經人們的日常生活,蚓厄的力量就會暫時減弱,趁機念咒將門關上的情節。這些廢墟的場景也被細心的觀眾們在日本各地一一找出了參考的相似原型。

因為孤獨

所以畫出都市人的孤獨

如果你出生在1990至1995年,成長中曾經迷戀過二次元,MBTI的測試結果是INTJ或者INTP一類,那麼在過去20年間,大機率會被新海誠一路創作中的細膩和敏感所打動。

不同於如今這個人人都想變得開朗外向的時代,千禧年左右的新海誠選擇了擁抱自己的敏感,並將其投射在了早期作品的諸多細節中。

新海誠出生於日本的「團塊次代」(1971-1974年),這是日本人口增長的高峰期。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長野鄉下度過,常在上學放學時望著天空和遠方的山脈,由於地域開闊,晚上抬頭就能仰望星河,朝霞和晚霞也顯得尤為壯美。這些關於自然的記憶日復一日刻在他腦中,與到了東京後高樓林立的世界形成了強烈對比。

大學時從古典文學專業畢業後,他選擇「轉行」入職遊戲公司Falcom,從最基礎的動畫師做起。同時作為一個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工作的孤獨阿宅,他將自己對於情感的表達和寄託,以及城市景象對此的隱喻,悉數畫進了自己的作品中。

在Falcom工作的這段時間,新海誠一邊完成公司的工作,一邊試著創作自己的動畫短片,題材都以都市生活的細微情緒為主。

僅有1分30秒的《遙遠的世界》由搖晃的電車車廂,窗外飛馳而過的樹影,戀人時而扣住時而鬆開的手,隨風而動的窗簾等片段組成,「這世界真美啊,但是,卻無法接受」的旁白,自嘲又帶著幾分孤獨無奈。

《她和她的貓》以一隻公貓的視角,講述都市中一位獨居女性的生活。工作的忙碌和失戀的痛苦,難以用語言表達出的情感以一隻貓的視角來講述,在當時是十分新穎的方式。「我並不知道她做什麼工作,也不在乎,只是迷戀著她的氣息,一舉一動都溫柔迷人。」夏去秋來,女主承受著失戀的痛苦,但日子還是要照樣過。「儘管如此,我想她還是喜歡這個世界的。」

若不是每日都在觀察生活並有所思考的人,恐怕難以有如此細膩的描繪。早期這兩部短片中一閃而過的淡淡情緒,如同描繪鋼筋水泥之中的你和我,是學生時代看完懵懂,進入社會後才恍然大悟的感受。

超越自己就是不斷試錯

2002年的《星之聲》,是新海誠在商業動畫界的初試啼聲,也是他的出道作品。這部25分鐘的動畫,從腳本、導演、影像、製作全部由他一人完成,讓慣於協作的日本動畫界驚訝「竟然還可以這樣!」的同時,也給了新海誠繼續創作的信心。

《星之聲》由一張一個女孩在駕駛艙裡面握著手機的畫面展開構思,新海誠閱讀了天文年鑑和許多科幻作品用以構思情節。但其中非常關鍵的「歷經8年才能收到手機簡訊」設定,來自於他的真實戀愛經歷。

「當時日本很流行發簡訊和郵件戀愛,雖然我的簡訊總是很快就發到她那裡,但有時要很久才收到回復。這種時候我就會想,我們明明都住在東京,為什麼還要等這麼久?我覺得她的感受可能和我的相差甚遠。這樣的經歷促使我在電影中加入了手機的使用,我覺得文字比直接通話更能打動人心。」

從《星之聲》開始的兩部作品《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和大火至今的《秒速五厘米》中,新海誠著重刻畫了「被時間和距離分開的戀人」這一題材,同時加入宇宙空間、科幻探索等概念,這便是後來人們定義他作品時常用到的「世界系」。

這一詞彙脫胎於小眾文化,主要指在作品整體世界觀中,將微小的「我和你」之間的戀愛故事與「拯救世界」的重任並駕齊驅,有種個人命運被時代浪潮裹挾的宿命感,這也讓他最初的一波觀眾以年輕人居多。

2010年之後,隨著個人成長,新海誠想要講更大的故事,在他目前為止的所有動畫作品中,《追逐繁星的孩子》是非常獨特的一部。

它描述了完全虛構的普通人生活,又在其中融入了過量的探險、奇幻元素,只留下一些天空和自然的風格標誌。背後立意是「淡然面對失去,珍惜眼前所有」,能開心大笑也能掉眼淚。從故事創作來講,這絕不是一部爛片,但在敘事和結構方面有明顯的不足。且在對新海誠前幾部作品有世界觀基礎的觀眾看來,這是一部他在努力探索更多題材可能,並有意在「宮崎駿化」的作品,試錯值得寬容。

所幸新海誠後來還是回到真實世界,拾起了自己擅長的「都市戀愛」題材。2013年的《言葉之庭》,以兩人在東京知名公園「新宿御苑」的相遇為主要線索,告訴看著他動畫長大的青年們勇敢去追求愛情和夢想,距離年齡皆不是問題。

《你的名字。》是新海誠真正意義上的出圈之作,講述生活在小山村的高中女孩宮水三葉,總在夢中變成生活在東京的男孩,而另一邊的東京男孩立花瀧,卻總在夢中體驗著全然不同的女孩子生活。彗星的墜落讓兩人命運交織在一起,無數次的擦肩而過後,兩人終於在真實世界中相遇。

構思情節時,新海誠的靈感來自平安時代的一首和歌「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而對於片中彗星墜落的設定,是對周期性災難意義上地震的隱喻。因為自己當時還未想好如何去表達地震這個議題,就換了一種方式將其表現出來。

這部電影在日本國內票房超過了250億,是第一部宮崎駿作品以外的票房突破100億日元的動畫電影。也是新海誠在中國大陸院線上映的第一部電影,新奇的情節在年輕人中引發關注度,至今依然保持著8.5的豆瓣評分。

《你的名字。》之後,新海誠想要拍出得到更多人共鳴的故事,又因為仰望天空的放空時刻,讓他想以「雲上世界」作為主題,天氣變化作為串起情節的主線,於是有了「災難三部曲」的第二篇《天氣之子》。

新海誠在這部電影里加入了更多複雜的劇情和衝突,上部作品的兩位主角也作為小角色穿插在片中。雖然「世界和你,我選擇你」的結局受到兩級分化的評價,但這也正是新海誠的大膽用意——「電影不需要是100%正確的,反而應該談談課本上沒有說過的東西。」

就這樣,過去20年間,新海誠的作品見證著90後們從少年走向中年,他所描寫的愛情終於不再是只能留存在回憶中的缺憾。我們看到一位曾經沉迷於自己製造出的「新海誠宇宙」中的有才宅男,一步步在動畫世界中探索,有過嘗試也接受批評,保持自我風格的同時也取得了商業運作的巨大成功。

從著眼細小之處,一路開始承載更多社會議題.《鈴芽之旅》的中文海報上,寫著一句與劇情緊密相關的「我出發了」。而對於新海誠而言,「災難三部曲」的完結,同樣是新的出發。

作者:李大貓,編輯:ER

WeLens

,贊 172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e4ef0bde3924f5e456bba293ebb2e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