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人語 | 當代青年的思想和行為是什麼樣的?

2023-09-18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社科人語 | 當代青年的思想和行為是什麼樣的?

社科人語 | 當代青年的思想和行為是什麼樣的?

社科人語

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也進一步改變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視野,加劇了青年思潮的多樣多變。

原文:關注當代青年思想和行為

作者 | 上海市團校青年幹部教育培訓部副部長 蔡 爽

圖片 |網絡

中國的「青年」,事實上是在五四運動前後走上中國歷史舞台的,是被特別賦予了社會學意義的「青年」。

當代中國青年具備幾個特徵:第一,當代青年成長於改革開放新時期;第二,當代青年身處於新時代「兩個大局」之中;第三,當代青年正位於特定的人生階段和社會方位。

把握當代青年思想和行為特徵

經濟繁榮、歲月靜好的外部環境,給成長於其中的個體更強的自信心和安全感、更加積極樂觀的狀態、更加穩定從容的人格、更加豐富多元的價值觀。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也進一步改變了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視野,加劇了青年思潮的多樣多變。

一、豐裕的物質生活孕育青年新的生活態度,使之容易形成更為務實、現實的價值觀。(一)新的生活態度和實踐。媒介的發展帶來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促使青年形成精緻生活觀,而這種生活觀與社會結構的轉變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我國巨大的發展成就在個人日常生活層面的鮮活體現。(二)物質取向和競爭意識交織下的務實態度。

二、青年思辨能力普遍提高,網絡高度普及讓更多青年形成了碎片化的信息獲取習慣。(一)當代青年更勇於、樂於、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坦陳自己的想法、發表自己的質疑、公開自己的訴求,由此形成當代青年的認知認同模式的調整改變,他們越來越習慣於在對比中認知、在說服中認可、在理性中認同。(二)新媒體成為青年最主要的知識獲取和學習渠道,碎片化閱讀成為主要信息獲得習慣。

三、當代青年自尊自信,但同時也存在社會認同感閾值提升的現象。(一)當代青年對國家和自我都表現出較強的自信。當代青年的自尊自信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從國家層面來說,當代青年擁有很強的制度自信;從個體層面來說,當代青年自我認同感強、樂觀、自信。(二)當代青年視野開闊,但同時社會認同感閾值提升。青年視野越來越開闊,卻越來越難達成一致。

四、當代青年群體分化趨勢明顯,不同青年群體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和興趣偏好。(一)當代青年分化為多種不同特點的群體,比如獨自在大城市打拚的「空巢青年」、游離於體制之外的簽約作家、網絡意見領袖、獨立演員歌手、網絡主播等。(二)技術的革新與進步是青年群體分化被強化的助推器。

五、青年多元文化已經成為影響社會文化走向的先鋒,亞文化圈層對青年的影響日益加深。(一)青年文化中泛娛樂化現象突出。所謂的泛娛樂化現象就是指娛樂性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日常生活的娛樂化、娛樂生活的日常化成為常態,以至於嚴肅被消解,整個社會成了娛樂對象。可以說泛娛樂化等不良文化現象充斥青年生活,很容易扭曲青年價值觀。(二)當代青年文化圈層成為青年新型的聚集方式。每個圈層都用興趣愛好強性粘連了大批「同道青年」,圈層之間並不了解,「打破次元壁」非常艱難,而圈層內部不斷強化的自我認同和「朋輩」影響,容易使圈層的思想訴求日益極端化,引發青年集體行為失范。

進一步提升青年工作的有效性

一、重點關注青年思想動態,有的放矢提升思想引領工作實效。思想引領工作需要始終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點上做工作,開展青年工作要秉持理想主義,把解決青年的思想問題與解決青年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引導青年理解和踐行。

二、青年網際網路學習的碎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化之間的矛盾需高度關注。引導青年學習經典著作,理解党進行理論創新的必然邏輯、歷史軌跡,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將理論知識的增長作為提升工作水平的主要渠道,做到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三、青年工作者工作能力和個人魅力的塑造路徑由信息壟斷而形成轉變為由信息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而形成,對團幹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青年圈層化的現象促使青年工作必須勇於打破次元壁、主動設置議題。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青年的吸引力、影響力,提升文化創意熱情、引領文化時尚、增強文化自信。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9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讓時尚傳播與青年文化正向關聯 | 社會科學報

社科人語 | 理清網絡暴力綜合治理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