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王宮的草書「神品」,遠比《書譜》震撼
深藏王宮的草書「神品」,遠比《書譜》震撼,被日本「供奉」了500年
經過張芝、王羲之等人的不懈努力,草書在魏晉時期從最早的典雅拙樸,變為了連綿輕靈,筆勢簡潔奔放,蘊含著瀟洒自如的藝術氣息。
因此自魏晉之後,寫章草的人就日益減少,到了唐代在張旭、懷素詭譎纏繞的改造下,讓點畫呈現平滑恣意之態,一提一按都是情感宣洩。
徹底化身為藝術品,激勵著一批批的學書者效仿創作,就這樣章草可謂被徹底拋棄,甚至有人因為它的古拙穩重之態,而對其產生牴觸情緒。
其實相較於迅疾飛動的今草跟狂草,章草是草書發展變化的源頭和根基,無論之後如何創新,都要打好鋪墊,保持「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
就像它莊重古雅的特點,有利於初學者穩固法度意識,讓筆力凝勁醇厚,充分體會筆畫間的微妙變化,逐步熟悉草書的字形與筆法體系。
以防直接學習狂草,無法把握技法跟格調,而產生的軟弱虛浮、雜亂無章等弊端,由此可見,章草是所有學草者的必經之路,可惜受朝代變遷的影響。
流傳下來的晉唐章草真跡少有,深得古法雅韻的更是鳳毛麟角,其中能被宋徽宗贊為「神品」的只有一件,它就是孫過庭寫的《佛遺教經》。
對於孫過庭的草書,大多數人的印象都停留在《書譜》上,確實《書譜》在用筆技法、理論觀點等方面,都是世所罕見的「巨著」。
不過它的完整度不夠高,是一卷殘本,真跡論證存在眾多疑點,所以對初學者來說,最好從這卷《佛遺教經》入手,此作全文共計2500多字。
遠比《書譜》震撼,用筆率真從容,變化豐富多彩,筆勢堅挺而沉著,章法上暢通跌宕,富有清揚悠遠的節奏感,而且此作是為宮廷抄寫的經文。
乃奉赦之作,所以點畫精到準確,遵守章法規範,但又不顯死板,加入了魏晉的飄逸輕靈,行筆翰逸神飛,拙樸而生動,沒有一絲偃筆拙滯,帶有清幽蕭遠之氣。
清代收藏家華廷黻曾稱讚曰「此帖筆意圓渾,純從章草奪胎,較之《書譜》,有放斂之別。蓋《書譜》乃是屬稿,非經意作,雖同出一手而實不相逮也。」
這件《佛遺教經》在孫過庭書寫完成後,就一直被深藏在王宮之中,大概在明朝時期不慎流傳到日本,深得日本王室的欣賞,被他們「供奉」了500多年。
所以如今見過的人不多,時常臨摹,可以在增強法度意識,跟穩固筆力的同時,體會到運筆婉轉靈動的狀態,鍛鍊對於細節的觀察力和大局觀。
體會正宗的典雅渾厚之態,讓筆法日益成熟精善,這樣在之後學習「二王」的今草,或者張旭、黃庭堅等人的大草時,就能胸有成竹,順勢上手。
經多方努力我們對孫過庭的《佛遺教經》(二玄社版本)進行超高清復刻,採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這個「二玄社」版本,複製技術高超,卷中字體極為清晰,墨色濃淡以及筆法轉變都清晰可見,與真跡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真跡,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連結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