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關店300多家,曾經是「鼻祖級」品牌…網友:正被年輕人拋棄

2023-04-12     東南快報

原標題:一年關店300多家,曾經是「鼻祖級」品牌…網友:正被年輕人拋棄

說到屈臣氏

大家應該相當熟悉

屈臣氏曾是零售美妝鼻祖

幾乎在每一個大型商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

現在屈臣氏的存在感越來越弱

線下門店冷清......

一年關店300多家

一個月前(3月16日),屈臣氏母公司發布2022年財報。財報顯示,屈臣氏2022年全球總營收同比下滑2%至1696.45億港元,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143.09億港元,同比下滑11%,跌至2020年的水平。其中,屈臣氏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同比下滑23%至175.79億港元,EBITDA為10.9億港元,下滑59%。

圖片來源:長江和記財報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是屈臣氏中國近9年來業績最差的一年,總營收低於2014年,並驟然停下了進入內地33年來的擴張腳步,2022年店鋪數量首現負增長,共關閉343家,店鋪總數跌破4000家(為3836家),平均下來,幾乎每天關一家。

回顧屈臣氏的「光輝歲月」,年增300家門店的快速奔跑持續了5年(2015年到2019年),而今單店收益也在不斷下滑。

甲方也「看不上」屈臣氏

1828年「小藥房」屈臣氏誕生了,1981年被華人首富李嘉誠名下的和記黃埔收購後,開啟了快速擴張之路。30多年間,不少紅極一時的海外品牌,均借屈臣氏才得以打開國內市場。

依靠獨家代理和自有商品的差異化競爭,屈臣氏曾在內地490多座城市開了超出4100家店鋪。如潮水般的客流,也讓「初代」店員們收益頗豐。曾在屈臣氏做了8年多的銷售劉暢(化名)稱:「十多年前,我一個月工資能拿到1萬餘元。」

「最好的時候,我們區域多家店鋪的單店月銷售額均超過100萬元。」曾負責屈臣氏多座城市運營管理的鄒瑜(化名)向記者透露,2011年前後,是屈臣氏的「黃金年代」。

「必須給我最好的位置,租金是(銷售額)扣完增值稅後的7個點。」鄒瑜稱:「我們那會的合同(入駐商超)一個字不能改,要麼你簽字認可,要麼咱就拜拜。」

屈臣氏店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曾在屈臣氏工作過兩年的羅燕(化名)告訴記者,如今大部分時間到手的月均收入僅在2700元上下,「其他幾個同事和我的收入差不多,我們店長每月也就4000多元。」2022年年中,她選擇辭職。

甲方也開始「看不上」屈臣氏。「合同一簽就得8年,若按照現在屈臣氏的收入,給它我們商場一樓最好的位置,一平方米只能賺幾十塊,倘若租給別的商戶,一平方米能賺兩三百塊。」在某市管理一處商場的高層吳東(化名)告訴記者。

屈臣氏店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杜蔚 攝

正在「勸退」年輕人

在大部分70後、80後的眼中,屈臣氏曾是時尚、潮流的代表長達數十年稱霸全球美妝零售業。

然而,一些95後、00後的消費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眼中的屈臣氏更像一家便利店或者生活用品集合店。

「一年多沒逛屈臣氏了,以前還挺喜歡逛,品類比較全,商品還經常做促銷,價格也比較划算。」來自北京的95後林雯(化名)對記者表示。當被問及現在屈臣氏為何對她失去吸引力了,林雯表示,店裡賣的網上都有,價格也沒有太大優勢了。

記者在某點評平台注意到,不少屈臣氏門店的點評中,都出現了關於店員服務不佳、商品價格經常變動、推銷現象嚴重的吐槽。

「留給它的時間不多了」

一家美妝品牌相關人士稱,年輕人喜歡好看、高性價比的國貨彩妝產品,但屈臣氏有條碼費、進場費、促銷推廣費等門檻,還需要配上地面銷售團隊,這對國貨彩妝來說都是挑戰。

「一些年輕品牌的供應商不和屈臣氏合作。」張蘇民說。在張蘇民看來,調整自營品牌的占比,擴大其他品牌,是屈臣氏是否可以扭轉頹勢的關鍵。「其實屈臣氏的系統、供應鏈、管理標準化在目前市場仍有競爭力,如果能進行策略上和產品上的調整,我覺得還是起得來。但是就看這個時間有多久,超過兩年就沒戲了。」

微博話題

#你為什麼不愛去屈臣氏了?#

引髮網友熱議

很多人認為屈臣氏「一對一」的導購

讓人不適

也有人覺得是因為「線下價格太貴「

「壓迫感,會推薦你買xxx」

你上一次去屈臣氏

是什麼時候?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中國商報、微博網友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fa7ade7f7a20e0d5a7390eaaf63c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