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化知府張志奇:幼年藏身灶堂,中進士後被雍正帝疑為死囚犯

2023-12-26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大清宣化知府張志奇:幼年藏身灶堂,中進士後被雍正帝疑為死囚犯

大清康熙年間的一天下午,山東武定府(今山東省惠民縣)孟家莊(現屬利津縣)的張傅氏,外出忙了點農活回家後,發現獨自在家的、正牙牙學語的兒子不見了。

於是,她就呼喊著找尋愛子。先在家裡找,然後再到外面找。不料,遍尋不見。這下,張傅氏慌了神,趕緊求告左鄰右舍幫著找。結果,到了掌燈時分,還是沒有找到,這可咋辦?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忽然,院子裡的破灶堂里傳來了一陣咯咯的笑聲。

張傅氏聽到後,三步並作兩步趕過去,掀開蓋在上面的一塊破竹蓆,發現自己的兒子正笑嘻嘻地躺在裡面。張傅氏見了,驚喜至極:「我的老天爺,總算找到你了!」

這個藏身灶堂的小傢伙,就是後來的宣化知府張志奇。不過,他原來叫張士奇,後來被人改成了張志奇。

改個名字不算什麼大事,但為他改名字的人來頭不是一般的大。因為,那人是大清王朝的雍正帝。

若想知道其中的緣由,請大家繼續往下看。

雖然頑皮,但自幼聰慧的張志奇,於1730年(雍正八年)中舉後的第二年,又以優良的成績位居進士之榜單。

當雍正帝龍目御覽主考官呈上的進士名單時,發現了一個問題——一個曾經的欽定的死囚犯的名字出現在了自己的眼前。這是怎麼回事?

疑惑不解的雍正帝立即找來主考官,問詢此事。主考官聽後,趕緊啟奏雍正帝:「萬歲,那個名叫張士奇的死囚犯是河南人;今天的這位進士,是山東武定府人。他們的名字雖然相同,但不是一個地方的人,陛下明察!」

雍正帝一聽,原來是這麼回事!隨之,心下釋然。

接著,他又皺起了眉頭,並自言自語道:「只有那些德行不端、驕橫跋扈的人,才會因目無王法獲罪,而我大清王朝的進士都是德才兼備之人,怎麼可以與死囚犯同名呢?待朕為他改一改。」

於是,雍正帝審視了名單上的「張士奇」三個字一會兒後,御筆一揮,在「士」字下面,添加了個紅色的「心」字。這樣,雍正帝「贈」的一顆紅心,使「張士奇」變成了「張志奇」。

被雍正帝御賜了名字的張志奇,沒有辜負雍正帝的期望。任職期間,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政績頗佳。

進入仕途的早期,張志奇曾在河北內丘縣任縣令。

上任伊始,他就聽說,往屆縣令為了自己的政績,年年變著法地增加老百姓的稅賦任務,導致他們時日艱難,少有溫飽,怨聲載道。

通過進一步地調查了解後,張志奇將內丘縣的賦稅、民生情況,認真、詳細地整理彙報給了上級。同時建議,根據內丘縣的實際情況,適當縮減當地百姓的賦稅。

另外,張志奇發現,內丘縣有部分荒地還沒有得到開墾。於是,他在徵得上級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採取獎勵扶助等措施,鼓勵民眾墾荒,增加收入。

如此一來,內丘的民眾的勞動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農業生產也得到了發展,日子漸漸有了起色。

離開內丘後,張志奇掌管了天津商會區。當時的天津商會區,是個客商雲集、物產豐富的繁華之地。

但是,流經此地的海河經常泛濫,嚴重地威脅著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其中的一次水災,導致八十多個村莊被淹,許多人家房屋倒塌,流離失所。

鑒於此,張志奇到任後,組織民眾加固堤壩,防範水患。汛期來臨之際,張志奇時常親自巡視堤壩。有時,他還會吃住在容易決堤的地域。

當人力確實阻擋不了水災時,張志奇就及時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升任河北宣化知府後,除了秉公執法、發展生產外,張志奇還十分注重當地的教育事業。

當時的宣化地區偏遠落後,不僅經濟不發達,教化民眾的任務也很重。為此,張志奇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經費,創立了宣化的柳川書院,使眾多學子有了讀書就學的地方,開了宣化重視教育的先河。

張志奇不但勤政為民,而且清正廉潔。內丘縣任上時,滏陽河一帶的百姓以掃土鹽為業。有個鹽商想壟斷滏陽河一帶的私鹽,從中牟取暴利。

於是,那個鹽商就用千金賄賂張志奇。張志奇見了,對他說:「我這個人雖說愚鈍,但也知道不能為了區區千金而遭民眾唾罵。」那個鹽商聽後,只好灰溜溜地離去了。

就是在管理天津商會區那樣的富得流油的地方時,張志奇也是潔身自好,奉公守法,沒有圖謀一點一滴的「外財」。張志奇一家人的日子,與普通百姓相比,沒有多少區別。

後來,宣化知府張志奇在處理一起兇殺案時,因秉公執法得罪了上司,被降為協理主官工作的同知。兩年後,為了奉養雙親,張志奇辭官回鄉。

主要參考文獻:《清史稿》、《東津群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d2569cd6827ec84baf853fe773dc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