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必看:父愛缺失對孩子造成的三大危害,越大越難彌補

2023-05-06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爸爸必看:父愛缺失對孩子造成的三大危害,越大越難彌補

「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啊?我都好幾個月沒看到他的,再不回來,我都快忘記他的樣子了。」

5歲的小橙子不止一次地這樣問媽媽,可除了得到千篇一律的安慰,就再也沒有其他有用的信息,因為橙子的爸爸是個海員,每年只能回家2次。

類似的家庭狀況,生活中還有很多。

因為生活的壓力,作為家庭頂樑柱的父親總是早出晚歸,甚至常年不在家,造成很多孩子的成長期幾乎都是在母親或者是老人的陪伴中度過。

父愛如山,雖然父親大多不善言辭,但他卻是整個家庭的依靠,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到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父親的愛就像山一樣,偉岸,高大,給孩子極大的完全感,讓孩子學會堅強,獨立等「剛」的特性,而母親的愛是水,溫柔且舒適,讓孩子變得善良且溫暖,有助於孩子「柔」的性格成長。

剛柔並濟,才是健全的人格。

1、有助於智力發展和社交水平提升

有研究表明,每天與父親至少接觸2小時的男孩子,對比1星期只與父親接觸不足6小時的孩子,智商更高,人際關係處理得更融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趨向成功。

2、有助於品格培養和性格塑造

言傳身教。父親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

比如,男孩會模仿父親的責任心和擔當,女孩也會從父親那裡知道真正的男人是什麼標準以及與異性交往的經驗。

同時,孩子在親子活動和父親的相處中,也能不斷汲取力量,塑造自己的人格特徵。

比如,孩子會從父親身上感受到堅強、獨立、勇敢、果斷和樂觀自信,幫助自身樹立相同的品格。

3、有助於孩子全面體驗生活。

眾所周知,母親容易心軟,溺愛孩子,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生活飲食學習等方面,而父愛則剛好相反,他考慮的是孩子的將來,更注重孩子性格的養成。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只有母親或父親相陪,他看到的,經歷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對孩子的成長都極為不利。

爸爸必看:父愛缺失對孩子造成的三大危害,越大越難彌補。

《三字經》有雲,子不教,父之過。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失去了父親的參與,會有哪些危害呢?

1、性別角色混亂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男生女相」,與父親的缺失脫不了關係。

父親是孩子人生中接觸到第一個榜樣,日常相處中,男孩子能感受到男性特有的堅毅、果敢、心胸寬廣等優良品質,女孩子能學會與男性相處並了解到自己作為女性的角色定位。

一旦父親的角色缺少了,這些性格間特有的優點就會淡化甚至消失,出現「男生女相」等模糊性別的現象。

2、缺乏安全感,變得懦弱。

對孩子來說,父親這一角色代表的是挺拔、堅韌、力量、強大的形象,那如果父親並未帶給孩子這樣的感受,那會讓孩子在後期的成長過程中出現懦弱、自卑、暴躁等極端心理。

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對孩子以後的工作,生活和個人成長的影響都是長期且極難根除的隱患。

3、社交能力降低

對比母親給予孩子的情感呵護,父親給到孩子的更多是如何看待事情、處理問題的思考及實踐方式。

同時,父親一般都是在外掙錢,社會化程度更高,也能在日常相處中,將自己社會性的一面傳遞給孩子。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父親的參與,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就會滯後,看問題就處理事情的能力減弱,導致孩子在以後的待人處事和人際交往中處境艱難。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親應該怎麼做?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作為父親,承擔家庭責任的同時,也要抽時間陪孩子,幫助孩子打造陽剛的一面,培養勇敢,堅強,果斷,有責任心,勇於擔當和付出的性格。

首先,父親要重視孩子的學習。

很多父親喜歡將監督孩子學習的行為直接推給老師和母親,而自己則置身事外,殊不知,父親也是家長,更是家庭權威的象徵,說話做事比母親更有分量,也更容易讓孩子信服。

如果孩子做作業喜歡拖拉,三心二意,父親要及時制止,並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可以的話,在孩子做作業時,父親可以陪伴在側工作,學習或閱讀,讓孩子不由自主地端正學習態度,認真用功。

其次,多和孩子相處。

陪著不等於陪伴,父親不要認為待在孩子身邊刷視頻,玩遊戲就是陪伴了,那樣只會誘導孩子沉迷遊戲網絡,分散精力,影響學習。

父親一定要利用好和孩子相處的機會,聊聊學習、生活上的困惑,並引導孩子自己應對。

同時,父親也可以帶著孩子做家務,參與到家庭的瑣事中來,鍛鍊孩子動手能力的同時,增加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當然,必要的親子活動,體育鍛鍊也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最後,多用「肯定鼓勵」代替「批評指責」。

「男孩子,就應該多批評,才能進步,動不動就表揚,只會慣壞他。」

這是很多父親常掛在嘴邊的話,只要孩子犯了一點小錯,就會換來父親劈頭蓋臉的辱罵,哪怕是面對孩子的進步,父親也只是要孩子繼續加油,無一絲肯定和鼓勵。

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孩子不斷在失望中否定自己,慢慢疏遠父母,變得自卑,膽小。

不管是誰,都渴望得到被認可和鼓勵,而孩子尤其渴望家長的鼓勵,能給予孩子更強的信心支持。

人民日報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為人父母,是人的必經階段,更是一種責任,作為父親,雖然肩上有著全家生活的壓力,但也不能卸下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

育人者,育心也,與其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上,不如適當得分一點精力在孩子的性格養成上,只有內心的充盈才是父母留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66166c489a6d71e45878ba1a9451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