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文化課》:戰火紛飛的年代中,濃縮的文人精華

2022-02-11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西南聯大文化課》:戰火紛飛的年代中,濃縮的文人精華

恕我孤陋寡聞,我第一次對「西南聯大」產生具象的印象,還是因為電影《無問西東》,在此之前,西南聯大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歷史上的名詞而已。但是自從看了《無問西東》之後,「西南聯大」這四個字就像烙鐵一樣焊烙在了我的心頭。它的存在,是一個奇蹟。從1937年8月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只存在了短短8年,但是卻深深影響了國人80年,這所誕生於抗日戰爭初期的大學,培養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17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毫無疑問,這是教育史上的傳奇。

大概也正因為如此,出版社出版了一整套(5本)西南聯大通識課作為紀念,它們分別是《西南聯大文化課》、《西南聯大哲學課》、《西南聯大詩詞課》、《西南聯大國史課》、《西南聯大文學課》,這套書首次整合了西南聯大著名教授講義與文章,並無一例外都在豆瓣上獲得了9分以上的高分。而我手上拿到的,就是其中的《西南聯大文化課》。

文化——好抽象的詞,但是在西南聯大的教授那裡,卻將其穿針引線,熟稔地串成了一串珍珠。《西南聯大文化課》中,主要收錄了 馮友蘭、張蔭麟、湯用彤、羅庸、雷海宗、吳晗、聞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從中西文化的比較入手,漸及中國歷史文化、人文文化,最後通過對哲學與人生的講解,形成了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對文化的完整概述,可以說,這冊書集中展現了西南聯大通識教育「以民族文化為主體,融匯古今、中西文化而重建現代中國文化」的特色和各位教授深厚的學術功底。在閱讀過程中,我甚至有一種錯覺,仿佛自己也置身於當年在炮火連天中的西南聯大之中,在露天野地里席地而坐,饑渴的吸收著各位先生的文化哲思。

今天這篇文章,我選取了馮友蘭先生的一篇《論人生中的境界》。在這篇文章中,馮友蘭先生將「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

  • 自然境界
  • 功利境界
  •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

關於「自然境界」,馮友蘭先生說:「在原始社會裡的人,雖然他們的境界大都是自然境界,可是有自然境界的人不一定都是原始社會裡面的人,就是我們現在社會裡面的人,有自然境界的亦很多,這些人亦不一定做價值很低的事,他亦可以做出很大的事。」關於「功利境界」,馮友蘭先生這樣說:「不問他所做的事情是多大的事情,不問他所做的事情是有益別人的事情,他的境界都是功利境界,他們追求的動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道德境地」,馮友蘭先生認為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這種境界裡面的人他的行為都是為了行義,這與功利境界裡面的人行為都是為了「利',是相反又相成的。」道德行為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社會國家求利,所以,義亦不能離開利,如果離開利,義就成了空洞的東西。但是它亦與利相反,也就是說,你求別人的利就是「義」,求自己的利就不是「義」。至於「天地境界」,顯然是馮友蘭先生認為的最高境界,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這種境界裡面的人,了解必定要在一個「全」之中才能生存和發展,在道德境地里的人,了解個人之外還有一個「全」——這個「全」,是社會之全。而在天地境地里的人,了解在社會之全之外,還有一個「大全」,也就是「宇宙、天地」。對此,馮友蘭先生還特別提到了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就是一種一個人在天地之間的大勇氣。

馮友蘭先生認為,境界越高的人,享受的世界越大。比如在功利境界的人,所享受的就是與他自己有關聯的那一部分,而在道德境界裡的人,凡是社會能享受的,他就都能享受。在天地境地呢?全宇宙都是他所能享受的。

佛家說:「悟則為佛,迷則為凡。」聖人與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並不是他們在平常人所行事之外,另做些什麼事,而是他們所做的,本就是平常人的事,只不過,普通人是渾渾噩噩的做,而聖人是為天地宇宙而做,這就是境界的不同。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民族危亡,生命危在旦夕,是什麼讓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還保持著這麼大的熱情,能讓他們餓著肚子,還在談論文學、道德、詩歌、哲學?我想,除了精神,大概沒有其他可以解釋了。精神上的富足、道德上的充盈,讓這些人能夠超越功利,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 這種精神的信仰,讓這些文化大師們甘願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為代價,去創造教育史上的奇蹟。這些文人大師,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象徵嗎,而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境界,正如馮友蘭現實在這篇《論人生中的境界》中所說的那樣,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需要自己努力「修」,才能獲得的,並不會自然擁有。

在漫天風雨的動盪年代裡,這些大師接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承擔了文化的責任,延續了民族的血脈,從這個角度上說,這本《西南聯大文化課》不止有文化、哲學,更蘊含著紀念先輩,重溫經典,開創未來深遠影響和非凡意義。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這些偉大的名字吧:傅斯年、錢鍾書、沈從文、朱自清、蔣夢麟、聞一多、梅貽琦、金岳霖、林徽因、馮友蘭、華羅庚、陳寅格、錢穆、梁思成、劉文典、費孝通、陳岱孫、楊振寧、許淵沖、汪曾祺、周培源、葉企孫.....這些大師,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樑,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財富。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台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台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