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使用時間,塑造了ta在未來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一寸光陰一寸金」,幾乎每個人都曾承認時間很重要,但真正能夠高效利用時間,並能用時間創造出生產力(包括金錢)的人,卻並不多。所以,問題出在哪呢?
時間管理能力較弱的人,可以大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認知缺陷,第二類是行為缺陷。
前者我們可以理解為「蒙昧混沌」或者是「在認知上還未開化」的人,他們的認知範圍基本集中在「簡單粗暴、直接可視」的層級,比如金錢很重要,這對於他們來說很容易理解,但是像「時間」這樣,不能直接產生物質價值的東西,如果讓他們接受同樣有價值,甚至價值更高,就很難了。
後者可以簡單理解為「知道,想做,但做不到」。生活中常見的拖延症患者,就是這一類人。除此之外,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課,但是改變很小的人也是此類。對於時間,他們也很想做到高效的自我管理,但卻總是失敗。這背後的內容大有乾坤。今天這篇文章,就是針對這類人的。本文將從兩部分進行拆解,第一部分是產生這種現象的「心理因素」,第二部分是如何解決困境的「實操方法」。
「知道但做不到」的人比比皆是,也不僅僅限於時間管理這一個領域。其實這背後的心理因素,可以從3個方面簡單理解。
一個人的自尊水平決定了ta的行為效能。這句話有點抽象,我們可以用簡單的現象進行理解。比如一個人的目標是讀完一本書,並寫出一篇書評。但是在ta還沒開始讀的時候,就有犯怵、嘀咕的心理,覺得這本書很厚,不好讀,擔心自己閱讀速度比較慢,恐懼書評寫不出來等等。這種在面對一項任務時出現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可以理解為這個人的自尊水平比較低。ta對挑戰有恐懼心理,在完成任務時,就會產生拖延。這種恐懼心理,就是一種自我效能感低下的表現,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所以,表面上看,是行為的拖延、時間管理能力較弱的問題,但本質上,這種現象,是自尊水平較低的【必然產物】。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何提高信心?」或者「信心從何而來」都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在風靡全球的時間管理手冊《吃掉那隻青蛙2》中,作者博恩•崔西認為,信心來自於目標和價值觀,他說:「你越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就會越自信」。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只是很少有人將其提煉出來,從模糊的潛意識變成清晰的意識。所以,你需要花時間慎重思考一下這個哲學問題。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在清晰自己價值觀之前,我也是模糊且混沌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長期主義」的概念,它徹底觸動了我,並發現它其實非常契合我的價值觀。在此之前,我因為沒有將其明確清晰,所以一直會被外界的短期誘惑所干擾,但是又隱約覺得那並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於是深陷心理的內耗之中。在我確定了「長期主義」為自己的價值觀之後,我的內心變得無比堅定,雖然還會被短期利益誘惑,但馬上就會自我調整回來,繼續沉下心來,堅持長期主義——沉下心來對自己認定的領域學習和深耕。
從我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個人篤定了自己的價值觀,那麼自律就擺脫了自我壓榨的艱難,而成為順其自然的自我管理。所以,真正的自律不是讓你齜牙咧嘴的痛苦體驗,而是不斷挑戰自我以及收穫成功體驗的信心之旅。
個人責任
是否遵照「個人選擇以及個人負責」的價值觀,是衡量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標誌。不能篤信這個價值觀的人,遇事習慣從外界環境上找原因,而缺少自省。也有一部分人,表面上看善於自省,但其實是自我批判,自我否定,這樣的自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省,本質上,是對自我的不接納。這會導致嚴重的自卑,並且產生習得性無助。
真正的自我負責,是「任何時候都為自己承擔全部責任」(博恩•崔西語)。這句話很短,但字字千金。自我責任感和自律,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關鍵,而這兩種品質,百分之百由你自己決定。
所以,個人責任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自我選擇」。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每時每刻你都在做出選擇。比如此刻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表面上看,可能是被文章題目吸引,但其實是因為你希望在自律和時間管理的問題上有所突破——這本身,就是一個選擇。同樣的時間段,你還可以選擇玩遊戲、看電影,但是你【選擇】了閱讀這篇文章。而縱觀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今天,是由過去無數的選擇塑造而成的,而未來的自己,則是由今天的選擇塑造而成的。從這個角度說,沒有什麼是「不經選擇」的。但強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是否【主動、有意識】地做出選擇,「是否有意識」決定了行為的內驅力,是自律的根本。
個人負責的第二個關鍵詞是「自我負責」,我們可以從「掌控」來理解它。每個人都需要掌控感,這是為了滿足我們心理最深層次的「安全感」的需要。一個人對外界的掌控感,實際上是內心世界「自我掌控」的投射,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自己感覺自己能做到自我掌控,比如說幾點睡就能幾點睡,說今天完成某個計劃就能圓滿完成,那麼你就會增加自我掌控的信心,當你遇到外界的挑戰時,也同樣不會怯場。所以,掌控感很重要。而想要獲得這種掌控感,就需要有「自我負責」的心理品質(注意「心理品質」這個詞)。你越能承認並努力實現自己的責任,這種掌控感就越強烈。
大多數人沒有目標。這也是大多數人無法自律的重要原因。還有很多人的目標過於宏大、脫離實際,所以這種有目標也等於沒目標。一個人的自我內心力量,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排除外界干擾實現自己目標的能力。大多數人要麼沒有目標,要麼在通往目標的路上被各種意外干擾——比如被情緒干擾,花了一天時間吵架,又花了5個小時購物化解情緒,等情緒平復,目標早就已經拋諸腦後。再比如被困難和挫折干擾,遇到「攔路虎」,不敢繼續前進,沒有想辦法解決困難的能力,而是轉而去打幾把遊戲.....
缺少目標的人生,勢必低效。同樣,不能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必定南轅北轍。關於後面這句話,我舉個例子。
比如一個家長,他的目標是培養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他明知道自己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逆反厭學,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結果孩子學習越來越差,性格越來越膽小自卑。可以說,這個家長的行為,就是與自己的目標(初衷)南轅北轍。反之,如果這個家長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人,他就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尋找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或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至少事後進行補救,把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降到最低....通過這一系列行為,他就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
目標是成功的動力,一個人的目標越大越清晰,對於實現這些目標就越興奮,而一個人對目標的思考越嚴密,實現目標的內在動力和渴望就會越強烈。
在上文,我們簡單介紹了時間管理能力較弱的心理原因,接下來,我們談談實操。關於時間管理,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課程和書籍,在此,我選擇一種經過自己實踐最有效的方法介紹給大家。這就是「吃掉那隻青蛙」法。「吃掉那隻青蛙」,是著名的時間管理大師者博恩•崔西提出的一項時間管理策略。表面上看,它是一套行為的指導規範,但其背後,仍然是心理機制在發揮作用。
簡單說,「那隻青蛙」,指的就是最匹配我們的價值、最重要、最艱難的那項任務。博恩•崔西用一本小冊子對這隻青蛙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講解,我在這裡,挑選出其中最為關鍵的3點進行深度闡述。
大名鼎鼎的「二八原則」,也被稱為「帕累托原理」,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適用於各個領域。而在時間管理領域,二八原則指的是,20%的工作和學習將產生80%的成果,所以你需要將自己的精力,【始終】集中於這20%的工作上。套用剛才提到的「目標」這個話題,那麼這20%的工作和學習就是我們必須要鎖死的目標。
時間管理當中,一個最最簡單,但又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是:你就算是比爾蓋茨或者巴菲特,也絕對不可能完成所有事情。很多小學生制定的時間管理表中,面面俱到,恨不得每一分鐘都設計得很完美。很可惜的是,很多成年人長大後,在這方面依舊沒有提升。如果一個人想做好所有的事,就等於選擇什麼也不做。
所以,把精力集中在應用到最重要的那20%的事情上,才是正確的時間管理原則。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對我來說,最重要的20%就是心理領域,除此之外,其實我還有很多興趣,比如我很喜歡種花,貓也養得不錯,我還喜歡登山,喜歡做飯,至於看書,除了心理類,我還喜歡哲學、社科、文學類,現在還對科學類的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時間足夠充裕,我相信以上我喜歡的領域,我都能做的很好,但是,我必須做出選擇。雖然這些領域我都喜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也都很有天分和潛力,但是我只能選擇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最重要的領域——心理。
我以前感覺時間很充裕,甚至和許久不變的好朋友一起聊個暢快淋漓的天,聊上3個小時,都覺得還不夠過癮。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天大我誤會,相比一個人一生中想做的事,感情緒的領域,時間簡直是太罕見的資源。於是,我從一個在時間分配上隨心所欲的人,逐漸變成了一個「銖錙必較」的人。
人生充滿選擇,而你必須選出最重要的那件事,投入最大的努力。
高效能的人會花時間思考、計劃和設定任務的優先級。一個良好的時間管理策略當中,必然包括提前計劃這個部分。很多人把計劃和目標混淆。在制定計劃時制定的過於嚴謹苛刻以至於很難執行,其實制定計劃的本質,是要在頭腦以及具象的形式方面,對我們所做的任務進行一個直觀化的梳理。當有了清晰的計劃之後,我們在執行的時候會更為篤定,也會更有章法。
在《吃掉那隻青蛙2》中,博恩•崔西提出了一個「路線圖」的概念。它分為5步:
根據我的經驗,其實還有一個更為形象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上面的5步,就是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計劃列表更加直觀的表示出來,並且用線條和箭頭顯示每項任務與其他任務的關係。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關於計劃的特彆強調:認真思考的計劃很重要,但隨時調整的計劃表更為重要,計劃並不是制定出來就一成不變的,它應該是我們對於時間管理的一個基本構想,隨著是在實踐當中發現問題,計劃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所以,時間計劃是靈活的而不是刻板的。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拖延的本質,其實是恐懼。這種恐懼當然和之前所提到的「不勝任感」息息相關。而破解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目標分解。這也是我看了大量時間管理書籍和課程中,都會提到的一項管理策略。實際上目標分解,被包含在計劃的內容當中,當把目標分解為一個一個具體的任務時,你會驚訝的發現實現目標變得簡單多了。在《吃掉那隻青蛙2》中,博恩•崔西來表達這個意思,比如香腸切片法或者瑞士奶酪法。不管是什麼方法,它的本質核心都是將宏大的目標具體化和分解的清晰化。
關於目標分解,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沒有太大的價值,因為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很多時候容易理解的並不代表我們能夠真正做到,因為將目標分解,實際上背後需要的是一個人的邏輯思考能力。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總是告訴孩子要好好聽課、好好學習,但是什麼樣算好好聽課?好好學習包括哪些步驟,家長卻沒有具體的告知,並手把手的「授之以漁」。再比如一個孩子將自己的目標設置為」複習「,那麼複習需要哪些步驟,孩子清楚嗎?是先看書還是先做練習,做完練習會查漏補缺嗎?會對練習題進行倒推,知道考核的是哪些知識點嗎?對於這些知識點,是否需要重新整理和歸類?這一連串的問題,其實都涉及到」如何將目標分解「的議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年人學習了時間管理課,但改善不大的原因之一。ta可能將失敗歸結於自己沒毅力上,但是卻沒有真正思考問題出在哪裡,比如在」目標分解「過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難?思路是否清晰?提前分解子目標時,是否有較多遺漏?等等。
其實除了以上3點,還有最重要的第4點,但是我沒有把它列出來,因為它是最簡單,但也是最難的,它就是"干就完了"。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真正開始行動。行動,就從【現在】開始,立刻、馬上。
時間管理,提高效率,是我們每個人的終生話題。在未來,我還會繼續【時間管理】話題進行分享,歡迎關注。
【寫在最後】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台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台私信我。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