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取經路上,都是唐僧一路走,一路收徒,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挨個成了其徒弟,並伴隨師父完成了取經大業。
但是,除了唐僧以外,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也曾經各收過一個徒弟。而且,這三個徒弟也不是隨便說說的,也是正兒八經舉行了拜師禮,正式成為他們的徒弟。他們就是玉華州的三位小王子,在老王子的主持下,完成了身份的轉變。
豬八戒和沙和尚收徒,暫且放一邊,孫悟空收徒一事,可是被菩提祖師警告過的。那麼他為什麼不顧祖師的勸告,執意要在玉華州收徒呢?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45期:連菩提祖師的警告都不顧,孫悟空為何執意在玉華州收徒?
一、
人人都知道孫悟空的師父,但是要問他的徒弟是誰,恐怕答案就沒那麼統一了。
在《寶蓮燈》中,孫悟空確實收過一個徒弟,也就是該劇的主角——沉香。沉香並不是凡人,其母親乃三聖母,二郎神楊戩的妹妹,他為了救母先後拜孫悟空和豬八戒為師。
在《後西遊記》中,曾孕育孫悟空的那塊仙石,再次被人注入真魂,又產出一隻石猴,也就是孫小聖。後來他又得到孫悟空真傳,成為其徒弟,背負使命,跟豬一戒等人又走了一趟西行之路。
但這倆,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孫悟空的徒弟,畢竟在《西遊記》這本小說中根本就沒有沉香,也沒有什麼孫小聖。沒有他們這種不同於凡人的徒弟,不代表孫悟空就沒收過徒,事實上他收過,而且還是收了一個凡人徒弟。
眾所周知,師父收徒弟嘛,無外乎三種原因,一種是傳衣缽,一種是賺香火,第三種則是唐僧師徒這種,純粹是為了收徒而收徒,既沒有什麼衣缽可傳,也沒有什麼香火可拿。
韓愈曾經說過: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雖然唐僧不能給徒弟們傳道,也不能給徒弟們解惑,但他自身就是一珍貴的資源。有了唐僧徒弟這個稱號,就可以西天取經,就可以修成正果,就可以拿出去說事。畢竟人家唐僧是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外加唐王李世民的義兄弟,有這兩個身份加持,何愁沒有徒弟?
二、
這也是為什么小白龍一個勁想證明,自己也是唐僧的徒弟,又喊唐僧師父,又喊豬八戒二師兄的原因所在!
只可惜,唐僧不認,這也導致他每到一個地方只會強調貧僧來自東土大唐,身邊還有三個徒弟,這三個徒弟裡面,可不包括小白龍哦。
如果說唐僧收徒完全是遵照觀音菩薩,以及她背後如來佛祖的旨意辦事,那麼孫悟空收徒,又是為了什麼呢?
在唐僧師徒進入到天竺國玉華州的時候,見市面如此繁華,忍不住拉住個老者詢問。老者告訴他,這個地方是天竺國玉華州,歸玉華王管轄,並強調:
「此王甚賢,專敬僧道,重愛黎民。老禪師若去相見,必有重敬。」
有了這個說法,唐僧師徒自然就必須得去了,於是幾個人高高興興就奔著王府去了。果然,玉華王對唐僧非常熱情,不僅爽快的在通關文牒上蓋章,還設宴款待唐僧師徒。只不過老王爺在見到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後,著實嚇了一跳。
宴會結束回府後,老王爺還有點心有餘悸,這也導致臉色有點難看。沒想到,他的三個兒子,也就是玉華州的三個小王子見到了父王臉色有異,一番詢問下後,決定去降妖:
「莫敢是那山里走來的妖精,假裝人象,待我們拿兵器出去看來!」
要知道,三個小王子不過凡人一個,難道從梁靜茹那借的「勇氣」,敢去降妖?
三、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取經沿途經過那麼多國家,除了大唐以外,最不怕妖怪的恰恰就是天竺國玉華州!
早在唐僧師徒剛進入這個城池的時候,遇到過他們的百姓,不僅不怕孫悟空和豬八戒這種猴精和豬精,還敢齊聲諷刺唐僧呢:
「我這裡只有降龍伏虎的高僧,不曾見降豬伏猴的和尚。」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玉華州確實有高僧在,且這裡的高僧能降龍伏虎,並展現給老百姓看過。這也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玉華州境內的妖怪們不敢造次,比如黃獅精,平時也不敢作惡,底下的小妖們靠給農民種地為生。到了冬天,農閒了,這些小妖沒了進帳,還得靠私扣點採買東西的銀子買棉衣過冬:
「把東西開個花帳兒,落他二三兩銀子,買件綿衣過寒,卻不是好?」
即使是黃獅精這樣的大妖,面對進了自己家門賣鴨子的人,還得補齊貨款。甚至在沙和尚提出要看他的寶貝時,他還擔心玉華王會知道風聲,滅了自己:
「倘這客人看了,去那州中傳說,說得人知,那王子一時來訪求,卻如之何?」
事實上,黃獅精偷武器的事,最終還是被玉華王知道了,為了剿除這伙妖怪,三個小王子也確實帶著軍隊開了過去。
而黃獅精最終的下場也很慘,因為愛好種地,所以青睞豬八戒的釘耙。也是因為偷了釘耙,不僅自己被殺,連肉都被小王子們分吃了。
四、
而且,玉華王的實力也並非體現在城內有高僧的前提,而是其總體的軍事實力在西遊世界也屬上乘。
整個取經路上,敢跟妖怪直接開戰的國家寥寥無幾,而玉華州就是獨一份。當時是九靈元聖為首,帶著七隻雜毛獅子精,以及眾多小妖,一起進攻玉華州城池。而玉華王也臨危不懼,帶著小王子及將士們上了城牆,直接用大炮伺候這些妖怪:
「他父子並唐僧在城樓上點劄,旌旗蔽日,炮火連天。」
玉華州也成了取經路上,除了沒滅國的獅駝國以外,唯一一個抵抗過妖怪大軍的城池。而且,還是整本西遊記中,唯一一個吃過妖怪肉的城池:
「行者又叫屠子來,把那六個活獅子殺了,共那黃獅子都剝了皮,將肉安排將來受用。」
扯遠了啊,咱言歸正傳,正因為玉華王很猛,虎父無犬子,這也導致三位小王子們很有勇氣,敢去直接面對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
結果可想而知,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隨便將武器甩出來,他們連搬都搬不動,當時就跪下了:
「神師,神師!我等凡人不識,萬望施展一番,我等好拜授也。」
沒等小王子們的話說完,孫悟空就走向前,一把拿起金箍棒,二話沒說就飛到了天空,把金箍棒都耍出花來了:
「把金箍棒丟開個撒花蓋頂,黃龍轉身,一上一下,左旋右轉……」
五、
那問題就來了,孫悟空好顯擺這事,這不是第一次,而且前幾次都吃了大虧,他為什麼還不吸取教訓呢?
孫悟空第一次顯擺,是在斜月三星洞,從菩提祖師那裡學到了七十二變,於是便在師兄弟面前賣弄,結果惹來了師父的憤怒:
「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在這裡,菩提祖師可是明確告訴了孫悟空,不可以在別人面前賣弄自己的本領。一旦讓別人知道你有本事,他就會求你教他,若不教,就會加害於你。
事實上,後來在觀音院,菩提祖師的預言就成真了。因為孫悟空在金池長老面前顯擺袈裟,結果就被人家相中了,想占為己有,甚至生出了要燒死唐僧師徒的舉動。
就因為這事,唐僧沒少念緊箍咒,孫悟空也沒少頭疼,按理說該吸取教訓了。可是,在玉華州,為什麼又是孫悟空第一個蹦出來顯擺武藝,結果又一語成真了。那三個小王子見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如此厲害,回頭就找了玉華王,說明了自己想拜師的想法:
「做兒的十分歡喜,欲要拜他為師,學他手段,保護我邦,此誠莫大之功!」
那麼,是孫悟空跟以往一樣得意忘形,一不小心就顯擺了,還是說,他是故意的,這種結果完全在其預料之中?
六、
孫悟空不傻,接連多次因為顯擺遭罪,他早就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所以,他在三位小王子面前顯擺之後,就回到師父身邊,靜等對方來拜師了。果然如孫悟空所料,很快玉華王就帶著三位小王子們到了唐僧師徒面前,上來就磕頭。
此時孫悟空是啥表現?
「行者等閃過旁邊,微微冷笑。」
孫悟空是冷笑的閃到一邊,這恰恰證明,小王子們會來拜師一事,都在其預料之中。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玉華王表明了自己的兒子想拜師的事後,唐僧還沒發話呢,孫悟空卻先笑了:
「你這殿下,好不會事!我等出家人,巴不得要傳幾個徒弟。」
有了孫悟空這句話,那三位小王子立馬喜笑顏開,當時就吩咐下去,要舉行拜師儀式。可以說,整個拜師的儀式相當隆重,比當初孫悟空拜師可正式多了。而且,拜師的第二天,那三位小王子就迫不及待找三位師父借兵器。
就在這時,孫悟空突然就給唐僧跪下了,讓師父恕罪,說自己打算教三位小王子武藝:
「彼既為我等之徒弟,即為我師之徒孫也。謹稟過我師,庶好傳授。」
拜師宴都參加了,這時候突然又向唐僧說這話,唐僧還能說啥,事已至此,只能同意咯,誰不願意收三個小王子當徒孫呢?
就這樣,孫悟空沖三位小王子各吹了一口氣,他們三個就個個力大無窮,耍起了師父們的武器。
七、
那麼,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孫悟空為什麼違背菩提祖師的教誨,非要在玉華州收徒呢?
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從唐僧師徒進入到玉華州開始,仿佛一切都在被人家牽著鼻子走。比如唐僧師徒從遠處見到玉華州的城池,剛想讓孫悟空打聽一下這是哪,就有個怪老頭出來了:
「說不了,忽見樹叢里走出一個老者,手持竹杖,身著輕衣,足踏一對棕鞋,腰束一條扁帶……」
等到老頭兒把唐僧師徒指引到玉華王那裡後,立馬就消失不見了:
「三藏謝了,那老者徑穿樹林而去。」
等到指引到玉華王面前後,怎麼就這麼巧,那三位小王子使用的武器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幾乎一樣:
「好王子,大的個拿一條齊眉棍,第二個輪一把九齒鈀,第三個使一根烏油黑棒……」
而且,一般的人見到孫悟空、豬八戒的樣子,都嚇個半死,他們三個真就這麼有勇氣面對,還要拜師?
說白了,三位小王子出場的時候,就差額頭上寫上四個大字了——「我要拜師」!
再加上,這玉華州還有降龍伏虎的高僧出沒,孫悟空自然就得聯想了,究竟是誰在背後設下的局,讓三位小王子拜師?
當然,孫悟空可以選擇視而不見,不搭理這三位,直接大棒伺候,然後揚長而去,畢竟在三位小王子拜師之前,玉華王就在通關文牒上蓋過章了。
可是,他敢嗎?
八、
其實孫悟空一直銘記著菩提祖師的教誨,再加上曾經在觀音院發生的那一出丟袈裟的事,他很明白,一旦拒絕,後果很嚴重!
那麼,究竟是誰告知了三位小王子孫悟空等人的武器,又是誰在指引三位小王子拜師呢?
一種可能是如來佛祖,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雖然靈山在天竺國境內,但是天竺國嘴上說著信佛,但心裡並不是這樣想的。
比如天竺國公主,遇到和尚們,都得裝瘋賣傻,生怕被他們玷污。比如金平府的和尚們,見到唐僧後,一個勁下拜,還說:
「我這裡向善的人,看經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華地托生。」
天竺國國王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這玉華王的三個王子之一極有可能便是未來天竺國的國王。如果讓他們拜師孫悟空,唐僧就成了其師爺,而如來佛祖就成了其師祖。只有這樣,天竺國才能真正成為佛家的大本營,這是如來佛祖希望看到的結果。
因為信仰這東西啊,信則有,不信則無,對於佛祖來講,一旦這個國家不信佛,他是一點轍都沒有的:
烏雞國國王信佛,樂善好施,才把文殊菩薩引過去了,從而招致了大禍;舍衛國的長老信佛,為了請佛念經,不惜用金磚鋪路,結果呢,國破人亡;陳家莊的人民也信佛,每年都給靈感大王上貢,卻付出了犧牲童年童女的代價……
九、
而不信佛的祭賽國國王、車遲國國王、滅法國國王,搞死了那麼多和尚,屁事沒有!
就像一則寓言故事講的那樣,有倆人遇到了洪水,一個人將佛像墊在了腳底下,踩著過了泥水。另一個人,則慌忙將佛像撿起來,將其放置在高地供奉了起來。
沒想到如來佛祖知道了這事後,竟然讓供奉佛像的人肚子疼了好幾天,怪他沒及時將佛像撿起來。其他佛不明白,問如來佛,明明是第一個人對您不敬,為啥懲罰第二個人呢?
沒想到佛祖擺擺手道,第一人都不信佛,你說我懲罰他有個屁用?
所以,雖然如來佛祖也可以來硬的,但若天竺國從內心不信佛的話,他是一點轍都沒有。
除了如來佛祖以外,還有第二個人有可能給三位小王子指引過方向,他就是玉皇大帝。孫悟空等人離開鳳仙郡後,才到達的玉華州,而鳳仙郡這裡,玉帝在三年前來過:
「……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觀萬天,浮游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
而三年前,唐僧師徒在哪呢?
剛好在祭賽國!
大家發現問題了沒有?
祭賽國就有點不對勁,一開始這國王是信佛的,國寶丟了,他最開始也是請和尚念經祈福的。結果玉帝下來走了這麼一遭,他開始禍害和尚;還有金鼻白毛老鼠精,原本當妖精當的好好的,突然就對和尚感興趣了,啃了好幾個;還有霧隱山那裡,怎麼就平白無故跑過來一隻在鍾南山修煉的豹子精,開始吃和尚:
「你想這裡齋僧,不知我這裡專要吃僧。我們都是山中得道的妖仙,專要把你們和尚拿到家裡,上蒸籠蒸熟吃哩。」
十、
這些還不是最過分的,最過分的是,玉帝走了這麼一遭後,滅法國國王瘋了,連觀音菩薩也搞不清楚,他怎麼突然殺開和尚了:
「那國王前生那世里結下冤讎,今世里無端造罪。二年前許下一個羅天大願,要殺一萬個和尚……」
所以說,孫悟空一路走過來,是越走越納悶,怎麼每個事件背後仿佛都藏著玉皇大帝的影子呢,那麼這次三位小王子拜師,恐怕也是天庭的意思。畢竟誰控制了這三位小王子,誰就等於控制了未來的天竺國,一本萬利的買賣。
而孫悟空,在摸不清到底咋回事的前提下,又不敢拒絕收徒,只得照辦了。
但就算是照辦,他也耍了心機的,就像他們被強送給唐僧當徒弟一樣,這次是強送給小王子當師父。
一般情況下,古代收徒歸收徒,真正傳藝得在徒弟打了幾年,甚至幾十年雜以後才傳。當初孫悟空去菩提祖師那拜師學藝,還乾了七年雜活,才獲得一次聽課機會。按理說,得先考驗徒弟們的品德,沒問題了後,才傳藝。
孫悟空倒好,前腳剛獲得唐僧的同意,後腳就開始吹仙氣:
「這裡卻暗暗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將仙氣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歸本舍,傳與口訣,各授得萬千之膂力,運添了火候,卻象個脫胎換骨之法。」
孫悟空最厲害的是武藝嗎?
當然不是,是道家法術和後來自學的佛法!
但是,這兩樣他都不敢教,也不會教,反正讓他們三個先力大無窮了再說。可以說,孫悟空從頭至尾就教了這麼點東西,以及打造了武器後,教了基本的使用方法,其他一概不教。
等到妖怪們除掉以後,直接一走了之了,根本就沒把這幾個徒弟放在心上。而這幾個徒弟,也因為沒有學到長生不老術,不久的將來也會到閻王殿報到,到那時,誰認識誰啊?
大家說,孫悟空為什麼要收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