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高手如雲,人精扎推,若是沒兩把刷子,根本就活了不了幾集。
而能在皇上身邊待著的人,自然就是人精中的人精,這些人精中的人精,還能成為尚書房大臣,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程度,那更是精之又精。
俗話又雲,伴君如伴虎,一將功成萬骨枯,做人精中的人精雖然預示著高收益,同時也要承擔著高風險。不管是家族勢力做到「佟半朝」的領軍人物佟國維,還是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前者丟了官,後者晚年淒涼。
但是,尚書房大臣中還有這麼一位,存在感不強,還曾被康熙帝怒斥「遇事昏聵」的馬齊,為什麼歷經三朝而不倒,笑到了最後?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我們都被「遇事昏聵」的馬齊騙了,他才是全劇隱藏最深的人!
一、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一開篇就有三位尚書房大臣,一個是佟國維,一個是馬齊,一個則是張廷玉,號稱康熙朝的三駕馬車。
但相對來說,人們談論較多的,往往是尚書房首輔大臣佟國維,以及身為漢臣的張廷玉。而富察氏的馬齊,一直以佟國維的小跟班著稱,也導致存在感沒那麼高。
一般情況下,康熙帝有什麼事都會和這三位商量,若是三個人都同意某事,基本這件事必成,反之則不成。若是有一個人不同意,那就得看皇上的意思了,皇上偏向哪邊,哪邊就能成。
若是《雍正王朝》刷多了後,就會很明顯的發現,尚書房的這三位大臣,若是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往往就是佟國維和張廷玉PK,馬齊總是堅定的站在佟國維後面。每每出現三個人都要到場的情況,也往往都是佟國維跟馬齊邊走邊聊,張廷玉卻是獨來獨往。
比如,他們三個第一次出場,就是康熙帝剛接待了大不列顛使臣之後,召見他們。當時便是佟國維跟馬齊邊走邊聊,說什麼老四胤禛到江南賑災,一口氣彈劾了三十多名官員,是不是急切了一點?
佟國維就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這差事交給八阿哥他們干,准不會這樣干!」
之所以他會這樣說,就是因為當時佟家的門生故吏遍布朝野,老四胤禛彈劾的官員中必然也有,他不為這些官員說話,會涼了其他官員的心。
二、
可是,這些被彈劾的官員又不能說沒有問題,畢竟是在尚書房,作為首輔大臣說話自然不能太絕對。
同時,也是為了避嫌,才會又委婉的說,有些官員一手從國庫掏銀子、一手向百姓敲骨吸髓,確實需要整治。不然的話,他說的話真傳到老四胤禛耳朵里,也不太好。
而佟國維的這些話,張廷玉是很清楚他在想什麼的,所以才會旗幟鮮明的把官員的貪腐行為更細化,並肯定了老四胤禛的做法。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馬齊了,他從情感上是支持佟國維的。現在沒想到張廷玉借力打力,表面上是順著佟國維說話,潛台詞卻是反對佟國維對老四胤禛行為的反對。眼看著佟國維被噎的說不出話,馬齊自然得出來助攻,於是說,江南那邊都有民謠了: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爺叫回話!」
這其實就是馬齊的大智慧,江南那邊的民謠可不止這一句,他偏偏站在官員的立場,把這句顯示老四胤禛刻薄的摘出來。就是從側面證明,老四胤禛一口氣彈劾了這麼多官員,影響到了當地工作的開展。
好在康熙帝也聽說過這句民謠,馬上換了一個視角,站到了老百姓的立場補上了一句:
「天不驚,地不驚,就怕四爺調回京!」
其實就等於康熙帝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委婉的抨擊了佟國維和馬齊的主張,老百姓支持老四胤禛,我們自然也得保護他。
三、
馬齊給佟國維打掩護,做解釋的行為不止這一處,刑部冤案出現之後,面對康熙帝的質疑,他還有過一次精彩表現。
當時佟國維帶著馬齊和張廷玉面見皇上,先是主動承認自己作為尚書房大臣,發生了這種事,有失察之罪。隨後,佟國維就開始發話了,什麼一層層查下去會涉及朝廷根本,投鼠忌器,又將無功而返啥的。
當時康熙帝就疑惑了,什麼投鼠忌器的「器」是指啥,又無功而返的「又」是啥意思?
佟國維見康熙帝裝傻,又不敢明說,只能繼續打哈哈:
「聖明莫過於皇上,有些事,不是臣子們所能明言啊。」
康熙帝一下子就急了,不能明言,那朝廷設置宰相這個職位幹嘛用啊?
佟國維一時語塞,回答不上來,馬齊則看了他一眼,或許看出了他的為難,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宰相的職責是輔佐皇上統帥百官,百官以上眾位皇子,就非宰相所能管!」
馬齊還是一個比較實在的人,皇上跟佟國維一直在打啞謎,總得有一個人把這件事說破吧。況且,自己是替佟國維解釋,就算皇上怒了,也只會把怒火撒到佟國維頭上。自己這樣直言,反而給皇上留下個好印象,就像康熙帝說的那樣,什麼都不明言,還當什麼宰相?
果然,馬齊這個神補充讓康熙帝明白了過來,說他說的有理,這件事還真不能讓大臣去查,得派一個皇子去查。
四、
可以說,只要是佟國維在,馬齊基本都會看向他,有好處拿小頭,有壞處佟國維來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舉薦新太子事件為止。
在舉薦新太子一事上,馬齊既不是太子黨成員,也不是八爺黨成員,更不是其他皇子的堅定支持者,甚至連皇上這邊他都不沾。
這也導致,康熙帝去熱河狩獵,只帶了張廷玉,而留京處理政事的又是佟國維,馬齊的消息靈通情況,排在這兩位之後。自己既不能像張廷玉一樣,掌握康熙帝青睞哪位皇子的一手資料,也不能像佟國維一樣,根據自身的利益做出相應的對策。
馬齊能做的便是延續之前的策略,遇事不決看佟國維,所以,在舉薦新太子一事上,馬齊跟佟國維走的更近了。尤其是最終讓他們下決定的那場會談,當時老八胤禩將胡說八道的道士張德明帶到了康熙帝面前,康熙帝來了一句:
「江湖術士的話,也不能一概視為妖言,因為他多少也能代表一些民意嘛。」
當時佟國維是眼勾勾看著康熙帝的,一副恍然大悟的感覺,馬齊則是看向佟國維,張廷玉低著頭誰都不看。
結果不用多說了,佟國維明面上在支持老八胤禩,背後又派侄子隆科多去燒老四胤禛的冷灶去了。張廷玉則是一直都不表態,就算佟國維和馬齊拿奶茶涼了就不好喝了來諷刺他,依然不為所動。
到最後卻沒想,那倆人全身而退了,馬齊倒成了小丑!
五、
所以,當他發現跟皇上走動親密的張廷玉不肯在公折上簽名,而是單獨要上一個密折時,驚訝萬分:
「什麼?你單獨有一個密折,我怎麼不知道?」
其實在朝堂之上,馬齊就已經意識到了,今天可能要壞事。因為康熙帝不止一次問大家,究竟有沒有人舉薦二皇子,也就是廢太子胤礽。
這就說明,自己犯忌了!
所以,別人沒有接皇上的話,馬齊卻主動站出來接了,並表明了自己的疑惑:
「皇上這話,奴才不明白!」
是啊,因為廢了太子,才有了舉薦新太子的舉動,怎麼可能還有舉薦廢太子的呢?
康熙帝可不管合理不合理,只問有沒有,那馬齊只得回答,舉薦廢太子的有幾個大臣被一起處理了,當然不算數。廢太子老師王掞前兩天又在朝堂之上,惹了聖怒,自然也不算數。
也就在這時,張廷玉站出來拆馬齊的台了,掏出了自己的密折,舉薦的正是廢太子胤礽。也難怪後來的佟國維大罵他是奸臣,若真心為了江山社稷,為什麼不提前跟他們通氣?
雖然佟國維不承認結黨,只講居中聯絡各官員本就是尚書房大臣的職責,但隆科多的出現,狠狠打了其一記耳光。同時,也打醒了馬齊,要知道這裡面也有自己的份。眼看佟國維被擼掉了官職,由隆科多扶著離開了朝堂,自己就成了下一個目標。
咋辦?
六、
既然康熙帝已經明確表示老八胤禩沒戲了,那自己完全可以改口,或者把責任全都往佟國維頭上推,以期待皇上的寬大處理。
但馬齊沒這樣做,而是馬上下跪,先承認了自己犯的錯跟佟國維一樣嚴重,隨後又特意強調了一句:
「但奴才以為在阿哥之中,確實只有八阿哥宜乎立為太子,懇請皇上不要以臣等之過,而棄用賢哲之王!」
馬齊是糊塗了嗎,明知康熙帝反感老八胤禩,為什麼還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其實馬齊很明白,一旦這時候跟老八胤禩劃清界限,也預示著他的仕途徹底走向了絕路。首先,他反對舉薦廢太子胤礽,等於是太子黨這一派官員不會給他好臉色。其次,他若是落井下石,臨時改變主意,佟派和八爺黨也得罪光了。再加上其他皇子的陣營,他也加入不了,康熙帝也覺得他這人太朝三暮四,趨炎附勢,受信任程度自然大幅下降。
那樣一樣,等於宣判了馬齊政治生涯的終結,比佟國維下台都悲慘。
而他若堅持自己的主張,堅持自己沒結黨,就是按照評選的標準推薦的老八胤禩。自己完全是為了江山社稷,舉賢還不避親呢,更何況是舉薦新太子。
這樣一來,不僅八爺黨對其感激萬分,其他人,包括皇上都得對馬齊高看一眼。至少人家的人品,官品都沒的說,自然就不好定罪了:
「你的罪在於見事昏聵,隨聲附和。」
七、
經歷了這麼危險的一次之後,馬齊雖然被連降兩級,但終歸沒有被清出尚書房。與此同時,他也終於脫離了佟國維的影響,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繼續效力。
而康熙帝也並沒有因為他曾經舉薦過老八胤禩,從而對其防備萬分。不久之後,他再次南巡時,更是將馬齊當做自己留在京城的力量,監督監國的太子胤礽,並輔政。
實際上,康熙帝的這種安排,既有監督太子胤礽的成分,也有考驗馬齊的成分在裡面。
是啊,廢太子胤礽已經復立了,自然該怎麼辦?
就此投奔?
那是死路一條,畢竟經歷了這麼多事後,他去投靠太子,別說皇上不滿意,太子也不收啊,畢竟他那麼記仇!
投靠老八胤禩呢?
更是死路一條,經歷了上次舉薦新太子波折後,馬齊就已經明白,老八已經無緣皇位了。況且,這時候的他,名義上還是支持老八的官員,只不過太子胤礽正在處理八爺黨成員,這時候往槍口上撞,不合適。
那馬齊就只剩下一條自保之道了,那就是堅決執行康熙帝的命令,做好自己輔政的職責。
所以,當一群大臣跪倒在地,等待被太子處理時,見馬齊過來,馬上都往其身邊聚攏,求他幫自己求情。
馬齊也一口答應了下來:
「好,我明白了,我這就跟太子去說!」
這也恰恰說明,這時候朝中的大臣們能依靠的只有馬齊,也只有馬齊能在太子面前說得上話。
八、
可是,馬齊接下來的操作就有點令人迷惑了,因為他沒有去替官員們求情,而是選擇激怒太子胤礽:
「誰當太子也得以國事為重,像太子爺您現在這樣,何以向皇上交代?」
馬齊依然延續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國事,並沒有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只要康熙帝還在,他就不會有問題。
當然,激怒太子的結果很明顯:
「跪在外面,聽候發落!」
因為有了跟太子胤礽的再次劃清界限,也導致後來太子胤礽被清算時,馬齊並沒有受到絲毫的牽連。若是沒有他規勸太子胤礽別胡作非為的舉動,沒有跟大家一起跪在外面等候發落。那馬齊作為輔政大臣,太子監國謀反,怎麼可能做到全身而退?
因為這時候的馬齊代表的是皇上,也就有了後來老四胤禛火燒百官行述的時候,特意將其叫來做個見證,足可見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重量。
當然,從一側面也表明,馬齊是中立派,已經擺脫了自己是八爺黨成員的帽子。
當然,馬齊更精彩的表現在西北戰事又起之時,當時康熙帝在跟弘曆比劍。當康熙帝感慨自己已經「垂垂老矣」時,站在一邊的馬齊就說了:
「要說到老,皇上還真沒老……皇上,自從廢太子以後,朝野都在期盼著儲君!」
這就奇了怪了,馬齊好不容易脫掉了八爺黨的帽子,這時候又提議皇上立太子,究竟何意?
九、
確實,不僅我們不能理解這件事,連康熙帝都覺得不可思議:
「馬齊呀,朕早有明詔,不立太子,你怎麼又說開了?」
這就是馬齊聰明的地方,正因為遲遲沒有立太子,導致下面的皇子們個個都蠢蠢欲動,互相使絆子。
當時的朝局是,老十四胤禵掌管兵部,老八胤禩掌管戶部。兩個人做局催傳爾丹出兵,又不給供應糧草,這才導致了西北兵敗。
這個問題,身為尚書房大臣的馬齊自然清楚問題出在哪,畢竟連在野的鄔思道都能分析出來:
「西北用兵看起來打的是兵馬,實際上打的是錢糧是後援……他的失敗不在敵軍,而是敗在自己人手裡。」
馬齊等於是提醒康熙帝,若是皇上不中意老八胤禩,那就得提前做好打算。不然的話,坐視他們做大做強,尾大不掉,以後必成大患。而康熙帝回復現在還不想立太子,也不會再立太子,就等於回復了馬齊。
那馬齊立馬心領神會,並沒有面對皇上的訓斥而下跪請罪,反而大呼:
「皇上聖明,皇上聖明!」
康熙帝也聽出了弦外之音,知道了老十四胤禵和老八胤禩在聯合做局,於是將其中一個封為了大將軍王,成功離間了二位。不僅讓他們順利完成了鎮壓西北戰亂的任務,還瓦解了倆人的同盟,為後來老四胤禛的上位,奠定了基礎。
這也是馬齊在康熙朝,能一直受重用,保持榮耀的原因所在。
十、
那麼,到了雍正朝,馬齊的那一套還行得通嗎?
確實,到了雍正朝,一直中立的馬齊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一方面,張廷玉可是有擁立之功,康熙帝傳位的時候,他就在場。隆科多,也是康熙帝指定的宣讀遺詔的大臣,關鍵時刻也確實站在了雍正帝身邊。
所以,這倆人的權勢都超過了馬齊,而馬齊還能不能繼續受重用,雍正帝的心目中是打個問號的。
正因如此,才有了派他去潞河驛,迎接老十四胤禵,並宣讀聖旨的安排。
這其實就是對馬齊的一個考核,看看他到底有沒有跟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禵眉來眼去的,有沒有跟他們劃清界限。
事實上,馬齊通過了考核,面對來勢洶洶的老十四胤禵,他也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站在雍正帝的立場上對其進行了駁斥。
但是,因為雍正帝跟康熙帝不同,他顯得更刻薄一點,所以整個雍正朝,馬齊的存在感並不高,有什麼事也都在猥瑣發育。也因為失去了像佟國維這樣的領頭人,馬齊又無心當頭羊,也就沒啥大的功績,當然,也沒啥大的差錯。
在八王議政逼宮的時候,面對八爺黨的咄咄逼人,雍正帝眼看就要招架不住的時候。張廷玉站了出來,對老八胤禩等人一頓訓斥,還說了先帝早就中意老四胤禛,讓他刷新吏治,末了還特意點了馬齊:
「馬中堂,您說是不是這樣?」
馬齊肯定了張廷玉說的話,說他說的句句屬實,先帝確實這樣說過。
為什麼他不在張廷玉之前站出來說呢?
這就是他的為官之道了啊,就當時的情況來講,已經非常危險了。若是沒有老十三胤祥後來的帶兵前來,老八胤禩就得逞了,可想而知,他要得逞了,張廷玉的下場會如何?
而馬齊呢?
畢竟之前就有舉薦老八胤禩的行為在,老八胤禩再怎麼糊塗,也不可能沖他下手,否則,將會寒了其他人的心。而且,馬齊也不過是說了康熙帝在位時說過的話,對老八胤禩又沒啥意見。
若是否定了張廷玉,反而又給眾臣留下這人趨炎附勢,見風使舵,落井下石,謊話連篇的印象。那樣的話,老八胤禩就算得勢,也不敢用這種卑鄙小人啊。
歷史上,馬齊的女兒嫁給了康熙帝第十二子胤裪,而這位沒有參與奪嫡的皇子活了77歲。而馬齊的侄女,就是後來的孝賢純皇后,她乃是乾隆帝的結髮妻子,保佑了富察氏百年的繁榮。
正因如此,歷經三朝而不倒的馬齊去世後,乾隆帝評價他:
「歷相三朝,年逾大耋,舉朝大臣未有及者。」
遇事昏聵的馬齊,可是一點都不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