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全用你身上了,你還要怎樣?」哭窮式教育的傷害越長大越明顯

2023-04-19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錢全用你身上了,你還要怎樣?」哭窮式教育的傷害越長大越明顯

近日看到一個15歲男孩住進神經病院後的視頻。

男孩一邊對著牆笑著說:「來吧來吧,噢噢噢,找我玩來吧,哈哈哈」,一邊雙手舉得高高的晃動著。

任誰人看到後,都會心頭一緊,這個孩子為何變成了這般模樣?

很多家長評論:是不是給孩子的學業壓力太大了導致的?還是父母關係太惡劣了導致的?

以上都不是,而實際情況是,因為父母總哭窮,使得孩子在這種困窘的環境里,看不到希望,覺得自己活得太卑微導致的。

一開始就醫時,母親還在不斷責備孩子並且不知出於什麼心態,拍了一段視頻邊說到:「錢全都用在你身上了?你還要怎樣?為什麼總給我們找麻煩?」

但經過醫生細心地對這位母親講解才知其原因,是因為孩子自卑心太重,孩子仿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開始寬慰自己,自言自語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

醫生從父母身上繼續探索才明白原來是夫妻倆有個習慣,總對孩子哭窮所致,後悔的她跪在地上抱著發病的孩子痛哭流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安全感。

哭窮式教育的傷害越長大越明顯

這種安全感從始至終都像養料一樣,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取,包括關注、鼓勵、接納和經濟方面。

刻板的父母思維模式是,覺得和孩子隨口一說的家裡經濟拮据是怕孩子揮霍無度。

這種語言在孩子小時候說幾句就說幾句,但孩子越長大這種傷害越加明顯,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性人格,經常被灌輸「家窮」概念的孩子,就會在無形中烙下「窮人」的烙印,即便是成年了、有錢了,依然擺脫不了「窮人」思維。

魯迅《故鄉》中的閏土就是如此。

在魯迅兒時和閏土一起玩耍時,兩人保存了天真爛漫,星星月下的純友誼,不存在達官貴人也沒有階級分化。

可是當兩個人生長的環境與父母傳授給孩子的認知大相逕庭後,一天魯迅回到家鄉再次遇到閏土,閏土對著魯迅卻喊了一聲:「老爺」。

魯迅此時已明白,兒時那種美好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是階層拉開了兩個人的距離。

就此閏土就是一代接著一代的窮下去。

現如今沒有了明顯的階層,可是有同學之間的對比。

家裡沒有的並不是讓父母賣血也得給孩子奉獻,而是少一些言語上的刺激,多一些鼓勵,讓孩子內心充盈。

與上面例子對比的是一個泰國短片。

夫妻倆沒有什麼錢,在集市上賣水果為生,女兒每天放學學習就在攤上蹲著看書。

夫妻倆勤懇得工作著,從來沒有抱怨,也不會哭窮,在孩子眼裡,父母汗水下是陽光燦爛的笑容。

當小女孩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她就會想起父母帶著汗水的笑容,想起他們努力不服輸的樣子,於是一次又一次克服這眼前一道道難題。

所以女兒的學習成績很好,還是班長。並且女兒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在課業完成後,會想辦法幫助父母幹活。

於是她想出一個辦法,她把哈密瓜切成小條,串上串,5元一根,10元三根這樣去賣,這樣不僅能讓吃不了太多瓜的客人得到方便,小女兒也頭一次賺得了智慧上的錢。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知道用錢的深淺,可有些家長唯獨不懂得引導,而是用各種壓力讓孩子自己在思維里掙扎。

所以哭窮者便會越來越窮,《吸引力法則》中曾指出,當你總怕什麼,它就偏偏來什麼,尤其會吸引來一些壞的事情。

比如父母總怕孩子生病,偏偏孩子就生病了;父母希望孩子有個好成績,卻念叨別考砸了,偏偏就考砸了。你後面念叨啥,它就讓你實現啥。

所以,列位還是別把窮字掛嘴邊的好,影響了家運也會影響孩子的命運。

以上說的是別對孩子哭窮,有些家長坐不住了,會認為家裡本來確實經濟條件有限,總不能裝富吧!

裝富會讓孩子的命運更加悲慘。

朋友馬小姐家裡並不富裕,但是她會舉家之力,滿足她兒子的願望。

穿名牌、吃好的,用好的,怕孩子在學校被人看不起。

這些都要白花花的銀子的,那她的錢從何而來?

她自己沒有了就和父母要,父母那產不出來的就倒騰信用卡,用拆東牆補西牆方式來還信用卡。

長此以往,她兒子不僅肥頭大耳不懂感恩,時不時還頂撞馬小姐。

而馬小姐呢!因為自己的操作引得了信用警告。

我們大部分人,出身就是普通人,有多大本事就用多大力。

裝出來的富裕撐不住長久的未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慾壑難填。家裡沒有引導孩子如果面對現實中的自己,那麼孩子長大會墮落在自己的虛幻里。

不要哭窮也別裝富

適度寬鬆的家庭經濟體制,才能給孩子思維上有鬆弛感。

比如我曾經有個同學林哥,學習成績優異,他家的經濟條件也很一般,不過他非常陽光,時不時會和我們開玩笑聊天,一次聊天時他透露,他每周的零花錢是10元,他從不亂花錢,每次考得好成績了就把自己攢下來的錢,買喜歡的籃球呀,運動服來獎勵自己。

聽他說,他的父親是一個超市的理貨員,母親是一個幼兒園的保育員,夫妻倆工資收入都不高,父母雖從未提起過家裡不富裕,但他們給林哥看到的是一對善於把錢用在刀刃上的父母,尤其每月父母發了薪水,都會帶著他去下館子嘗嘗家裡平常吃不到的美食。

我們那時都很羨慕他的父母,從來不管他花錢怎麼花,而且他的精神好富有。

現在才明白他的父母,不僅僅讓孩子懂得什麼叫生存,也讓孩子懂得了什麼叫生活。

孩子的成長中,離不開父母對於如何支配經濟的方法,更多的是思想認知上的提高。

育兒先育己,當發現孩子的行為上或語言上有了不尋常的表現,作為父母就得先自省,找一下自己的原因,再做出改變。因為真正的貧窮是思維,不是荷包。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4fd3cf2981b8fc373553912bf13b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