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沒結束,很多企業都不太好過。
比如市值150億的新潮傳媒,開工即裁500人;
知名IT培訓機構「兄弟連教育」,北京線下全部校區關停,遣散全部員工;
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宣布與全部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當企業出現經營問題,大多數員工就會成為炮灰,比如之前在朋友圈瘋傳的一張照片,不是玩笑,是很多職場人面臨的困境。
雖然疫情對很多線下製造業、服務業造成衝擊,但也催生了不少線上的職業。
據某人力資源公司數據統計:開工首日,線上教育行業招聘職位數上升。
我有個做文案諮詢的講師朋友,正在做一個「如何打造線上爆款產品的」的公開課,沒想到僅用了5個小時,就吸引了1000個客戶,線上營收1萬+。
還有一個以前做線下課的老師最近告訴我,短短兩周就從線下老學員裡面線上招生1000人,賺了69萬!
所以說,不是所有職業都會受疫情影響,有些你想不到的職業,反而會迎來行業的春天,越來越賺錢。
三種職業,
在未來將會成為風口
最近,我在網上注意到兩個新聞,讓我很驚訝。
一個是「廣東醫用配送智能機器人,出發支援武漢雷神山醫院」
另一個是「疫情期間,南京鐘鼓樓醫院請人工智慧醫生來幫忙」。
為什麼這兩則新聞讓我震驚呢?
因為我沒想到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這麼快,連護士、醫生這些基本需要人力的職業,也可以讓人工智慧來幫忙。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在銀行裡面做櫃員的,年前跟我說被裁了。
我當時問她:為什麼這麼突然?
她說:
現在很多銀行都配備了智能櫃員機,她認識的一些大堂經理,甚至理財經理都失業了,因為在手機上就可以辦理業務和買理財產品。
以前在電視上,看到人工智慧取代工廠里的流水線工人;現在沒想到,竟然自己也被取代了。
我對朋友的失業不勝唏噓。
但我想了一下,朋友被人工智慧取代,其實是大機率的事情。
因為人工智慧的本質是,從人類的行為中找到規律,編製成算法,讓機器從海量的數據里學習,再作出決策。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中,存在這大量重複性、而且有明確流程和目標的行為,那機器就能通過學習,模仿甚至超越你。
像搜索、記憶、整理和數據分析這些技能,機器有更強悍的大腦,取代人力幾乎是必然。
那有哪些技能難以取代呢?
有科學研究表明,主要有三類:
- 社交智慧、
- 創造力、
- 感知和操作能力。
「社交智慧」包括談判、教育、洞察能力,「創造力」包括審美、創作能力;而「感知和操作能力」是指在複雜情況的協調操作能力。
這三種能力機器取代不了,因為本質上「與人密切相關」。
比如說小學教師,就是「社交智能」職業,機器可以模仿老師教學、傳遞知識,但無法代替老師的「育人」職責,而對學生而言,老師的「身教」,比「言傳」更為重要。
至於像作家、設計師、科學家這種需要動用主觀情感和創造性思維的,機器也很難替代;
而「感知和操作能力」,你也許會有點疑惑,機器在動手和操作上,難道不比人要縝密?
這裡有一個前提,是指面對一些複雜情況,不能按照一套程序走到底的。
比如說美容師、醫師、飛行員等等,他們每次碰到的,都有可能是特殊的情況,可以走程序,但主要靠經驗。
這三種職業類型,非但不會被取代,而且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可以如虎添翼。
像小學老師,我認識一個朋友,經常說批改試卷人手不夠,板書寫知識點又比較費時間。
現在學生們基本在家線上學習,她說用網際網路教學,省去了很多板書和批改作業的時間,她可以有更多時間來備課和提升直播效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也很好。
每一種職業,在每一次社會遇到挑戰和變革的時候,都有機會和缺陷。
你要做的,是要看清楚這次疫情給哪些職業催生了新的機會,這樣才不至於被裁員的大潮裹挾而去,而是順勢而上。
「愛美」成為標配,
女性更能找到機會
如果說疫情對什麼行業影響比較大的話,醫美行業應該算一個。
因為醫美行業是服務行業裡面的垂直領域,這個春節,還哪有人敢去美容院呀。
的確如此,但是你要留意到,這個行業卻是一個「低頻消費」的行業,類似房地產。
你不可能每天都買房吧,你也不可能每天都做醫美整形。(關於房地產板塊的看法請戳(《疫情後打算買套房?真的不是說買就買那麼簡單!》)
這種「低頻」行當,疫情期間反而是大家潛伏做決策的期間;
等到疫情結束,購買決定都下了,還不都跑出來執行嗎?
據中國醫美第一股新氧科技的負責人表示,
雖然表面上整個行業處於「冰霜期」,但app後台顯示,DAU(每日活躍用戶人數)反而達到爆發的水平。
很多用戶利用宅家的時間選適合自己的項目,相信疫情過後就會重新迎來行業爆發。
不得不說,醫美行業就是一個「延遲受益」的板塊——生命力很頑強。
比如我有個朋友,在一家專業的美容機構工作,年前跟我說,找她做微整形的女性,從元旦一直排到了除夕。
從消費者來看,30歲以下年輕女性占了一大半,最小的還有中學生。
我忍不住問她:整形真的這麼火嗎?
因為在我的印象里,整形失敗、鬧醫患矛盾的案例經常可以在電視里看到,大家對醫美項目還比較警惕。
朋友糾正了我這個觀念,她說:
現在醫美行業確實良莠不齊,但不可否認的是,醫美服務現在已經成了年輕女性的『快消品』。
在18到40歲女性中,醫美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了7.4%,也就是說,每13個年輕女性,就有1個做過醫美項目。
我不禁感慨,女人對美的執著,的確為GDP貢獻了很多力量。
除了醫美行業,在美妝行業,也有這個趨勢。
據數據顯示,2017年天貓美妝的前三名是美寶蓮、瑪麗黛佳和魅可,但2019年就變成歐萊雅、蘭蔻和雅詩蘭黛,連SK-II也排在了前面。
越來越多女性願意去為「取悅自己」而付費,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財富機會。
我一個當健身教練的朋友跟我說,現在一線城市的中產女性,特別注重身材管理。
她們去健身房辦健身卡,通常不會看什麼套餐,而是請一對一的私教,私人定製健身方案,有時候沒空的話,還請健身教練來家裡作指導。
要知道,現在請私教,動不動就幾百塊一個小時啊。
還有,我認識一些賣營養補劑和瘦身零食的微商大佬,她們年收入基本過千萬,生活過得滋潤豐足。
如果在幾年前,你根本無法想像,這種「顏值經濟」所帶來的紅利。
無論你是從事服裝首飾、還是美妝個護、健身美容,甚至在社交平台小紅書寫種草文案,只要是一切塑造「美」的東西,都能找到致富的賽道。
還記得2019年紅爆全網的李佳琦嗎?
一個人,雙11,銷售額,破10億。
所以說,做「顏值生意」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你越懂「孤獨」,
越能撬動財富
前段時間宅在家裡,感覺挺無聊的。
前幾天刷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曬照片,竟然是塞班島!
我既妒嫉又好奇,問她:怎麼去塞班島了?
她說:「春節前就已經去了,打算度假大半個月,等疫情緩一緩再回國。」
這個朋友,是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老闆。我問她,現在公司不用打理嗎?
她說,她們公司雖然有幾十號人,但因為多數是線上業務,而且團隊的人老早就習慣了線上辦公,所以幾乎沒有影響。
我其實挺羨慕這種實現財務自由的成功女性。她們似乎什麼都不缺,最缺的,或許是陪伴。
我問她:「你現在30多歲了,不急著找對象麼?」
她說:「對象是要找,但要對的上胃口。現在的我,不會將就。何況,家裡還有一對子女陪著我呢。」
她所指的「子女」,是一條狗,和一隻貓。
我發現,現在好多年輕中產女性家裡,貓和狗,都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
比如2019年,你猜「雙十一」最受歡迎的進口商品是什麼?
是貓糧。
現在的年輕群體,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是高收入,就越傾向於過獨居生活。
Ta們似乎什麼都不怕,唯一怕的,也許是內心的「孤獨」。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你越懂ta們的「孤獨」,你能賺到的錢,就越多。
除了前面說的貓糧,還有「心理諮詢師」,這個前些年比較火的職業,也有很大機會。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現在的年輕人一邊比較自戀、自我、不願意合群,另一邊又害怕孤獨,就很容易引發一些心理問題。
其實,這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
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城市高度擴張,社會普遍都出現了心理亞健康狀態。
針對這些亞健康狀態,心理諮詢師就派上用場了。
據數據統計,現在有五年經驗以上的心理諮詢師,月收入基本在2萬元以上,在其他已開發國家,比如美國,平均年薪還達到驚人的8.7萬美元。
不過,話說回來,專業心理諮詢師要經過長期學習和訓練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一定門檻。
但是,你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填充這種普遍的「孤獨感」。
比如從事自媒體,寫文章、做網紅直播,甚至,如果有資金有眼光的話,可以開一間文創小店。
日本的蔦屋書店,當時就是摸准了這種群體心態,把書店從線上開到線下,給用戶提供各種各樣閱讀和生活體驗,最終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
所以說,每一個個體,只要你摸准了當下的趨勢,都能找到自己的賺錢機會。
疫情無情,但你要堅信,黑夜之後總會迎來黎明。
希望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財富賽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_fyg3ABgx9BqZZI3a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