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民營企業如何起承轉合?如何完成代際傳承?如何保障價值觀的延續?
2019年9月10日,杭州,馬雲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會上發表演講。 視覺中國 圖
作者 |沈彬
20年是一個節點。9月10日晚上,在杭州的奧體中心裡,馬雲告別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職位。馬雲自稱:為這一天準備了十年,「今天晚上之後,我將開啟新的生活」,「今天不是馬雲的退休,而是一個制度傳承的開始」。他熱淚盈眶,完成了一段江湖傳奇。
相對於歐美國家商業機構動輒長達二三百年的歷史,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過41年時間,如果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全面融入全球商業環境算起,也就是區區19年時間。中國民營企業其實並沒有經歷過一個「全生命周期」:民營企業如何起承轉合?如何完成代際傳承?如何保障價值觀的延續?這些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依然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大課題,甚至這個話題還處於很多企業的視野之外。
相對以75歲的高齡仍擔任聯想董事長的柳傳志,以及74歲的任正非,73歲的宗慶後,72歲的曹德旺,馬雲實在太年輕了。但是,他在一年前就宣布將主動卸任董事局主席,這不僅是他性情使然,也是企業主動選擇探索傳承路徑。
事實上,目前中國民營企業仍然主要是「創始人驅動」,明晰的代際傳承的模式並不成熟,當明星企業不再是「創始人驅動」時,會不會歸於平寂?
就像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教授所說:過去將近40年,中國主流企業都是國有企業(A類公司)和家庭企業(C類公司),比較少有像IBM、通用電器、西門子這種公司,不受任何家族控制,也不是國有企業的B類企業,「家族企業再優秀,優秀不過兒子和女兒,天花板是一目了然的。中國必須出一批比較開放、透明的B類企業,我們才有可能做到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如何打造中國的百年老字號,打造中國自己的基業長青的C型公司?
新中國到了70年華誕,改革開放已是41周年,中國的企業也開始逐漸進入代際更迭期。曾國藩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中國民營企業需要探索出一套成熟的人才梯隊和接班人體系,並且用穩定的企業價值觀,保障可持續發展,這可能是馬雲在這個節點宣布升級企業新價值觀——「新六脈神劍」的原因:「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因為信任,所以簡單」。
中國網際網路的奇蹟,根植於中國的發展需求,也反向推動更大的改革。
多年前,馬雲對銀行業喊話:「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當年人們以為這是一句氣話,彼時民資涉足銀行、金融業尚屬政策禁忌,銀行之外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更是雷區。但是,微信、支付寶生生撬動了這一片金融市場,像鯰魚一樣倒逼著中國銀聯、銀行的轉型。中國民營企業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衝破種種落後的時代的桎梏,創造了一個個商業奇蹟。這也說明,在釋放改革紅利之後,中國的民營企業的潛力是多麼巨大。
回溯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它是與中國改革、經濟轉型節奏同步的。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為了解決產能過剩的製造業,對民營企業開放進出口業務,阿里巴巴最初B2B的業務正好趕上這個風口,隨後「中國製造」的黃金年代撲面而來。在中國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之下,阿里的C端的淘寶、天貓以及海淘業務迅速崛起;為解決交易中人與人不見面的信任問題,支付寶應運而生;為了應對雙11的線下爆倉和網絡堵塞,悄然之間中國打造了全球第一張智慧物聯網,雲計算業務的發展也是水到渠成。
市場也是最無情的,江湖英雄各自沉浮,再大的企業也必須主動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你還記得你上回打開淘寶PC端網頁是什麼時候?你皮夾里的紙幣,要等多久才能被用掉?你上次打開電視是什麼時候?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並沒有做錯什麼,在自己精耕的領域裡依然是領跑者,但是時代已經切換了跑道。
2000年,金庸先生出現在首次西湖論劍現場時,馬雲身邊站著的是新浪CEO王志東、8848董事長王峻濤,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名字是如此陌生。企業生存本不易,而生存下來的民營企業,要能走通「全生命周期」則更不容易,何況馬雲的目標是做「活102年的好公司」。
如今,馬雲華麗卸任,網際網路繼續生機勃勃,江湖不會寂寞。感謝時代和網際網路給了企業家更多機會,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也希望中國企業能做「時間的朋友」: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基業常青。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有深度、有態度、有溫度的新聞評論,盡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ZtyHm0BJleJMoPMif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