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北京新浪總部參加了#不止飛行#2020航空交通V影響力峰會,與老朋友得以相見,又結識了新朋友,感謝微博給我們一個相聚交流的機會。我坐在台下,聽很多前輩講了自己的經驗,收穫頗多。其中@FATIII 的Philip所講述的「與微博的故事」中有關「初心」尤其觸動我心。
FATIII一直來都是以分享和傳播航空資訊,希望培養內地的航空文化的氛圍為己任,儘管粉絲數已經達到300W大關,但我們明白我們不是網紅,大V,我們只是希望能在航空業界有一個發聲之地。比起一些儘快去套現的建議,我們更希望可以持久的利用FATIII這個號繼續和同好分享對航空的熱愛和享受航空帶來快樂。——FATIII
「傳播航空知訊,分享旅行樂趣」是FATIII自創立以來的初心,我仔細回想與幾位FAT相識的這幾年,他們真的沒有變過,依然保持著對飛行的熱愛。就像Philip在台上說的:「我已經乘坐了1235個航班,但現在每當我坐在飛機上,依然像第一次乘坐飛機時一樣的開心和激動。」
我坐在台下,摸著胸口問自己:初心尚在嗎?
在與不在,是否該自我批判,我們擇日再談。其實我深知自己耕耘微博的精度深度都不夠,理應多向前輩學習,講出令人或感動、或欣慰的航空故事。
為什麼要講航空故事?其實作為絕大部分旅客,他坐飛機只是單純的坐飛機,他沒有義務或者也沒有興趣去了解從他購票一直到落地,這中間經歷了多少關鍵的節點,他只是想到達目的地,如果在這個過程里,再加上一個「舒適」就足矣。
可航空業卻不像地鐵、高鐵,它是一個不太被公眾理解的行業,不管在空中還是在地面,總會有未知的變數。當旅客乘坐航班出行,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導致他的體驗產生愉快,除了航空業的各實體公司需要不斷完善和進步,信息的通暢、對公眾的科普也應該成為重要的一環。
微博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平台,這些年來幾乎是所有輿論爆發的起源地,它是一個社會化、碎片化的信息網絡,有著足夠寬泛的廣度,其特殊的屬性決定了在內容創作上與其他平台不盡相同。
用手機敲打想又快又準確的闡述道理需要字字斟酌,雖然現在藉助於「頭條文章」也可以進行寫作,但我們也要考慮用戶對內容的接收能力上限在哪裡。
每當一個新聞熱點出現,在微博上會有數以萬計的消息快速流出,用戶的時間無比寶貴,不可能一條一條的全部看完,因此留給我們內容輸出的時間其實不多。
特別是航空類新聞,怎樣求證、怎樣保證真實,這都與「快」相違背,通常一件事情發生,我們還沒完全理清原委,網絡上已經是鋪天蓋地的小道消息了。而用戶接收了太多的小道消息,我們作為航空博主消耗了大量時間去求證,再出來還原事實,被人說為收錢洗地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不管在哪種場合,我是有些排斥「自媒體」這個標籤的。我們具有媒體的屬性,卻不具備媒體的資質,既然如此,那就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媒體」,永遠記得自己只是在各個平台進行內容輸出,希望能夠引導出一種怎樣的氛圍和文化。
而且這幾年來,在很多傳統媒體和公眾眼中,「自媒體」已經逐漸被黑化,甚至已經和無證採訪、編造謠言、製造焦慮、敲詐勒索等詞彙混為一體,這自然是我們內容輸出者不願見到的,但同樣也是我等沒有辦法的。
講航空故事又是有一定門檻兒的,其中專業術語極多,甚至專業「哩語」也有不少,可雖然如此,在寫作的時候又不能太專業,因為講故事不是學術報告,能要在最大限度的被人接受,並且讓人聽懂,不然這故事講的便沒有意義。
這些年來,我們悲哀的發現,航空熱點登上熱搜,十之八九不算好事,很多時候,用戶不滿乘機體驗,在網絡上吐槽航司,總能引起一片共鳴。在去年的幾次輿情危機里,我甚至看到在航司官微下面,有的用戶還在說他七八年前坐這家公司時不愉快的經歷,因此「一生黑」,且「再也不坐」,但只要這家公司陷入負面,他卻依然樂於回來再把七八年前的事情說一遍。
是用戶恨之深嗎,還有一個原因,是他不理解。他不理解瓢潑大雨為什麼不靠橋,為什麼晴空萬里還要延誤,為什麼軍演不能起飛,為什麼明明飯點卻不供餐,為什麼託運行李摔壞了你航空公司不賠,諸如此類,特別多。
而像我這樣空乘出身的人來說,在職業生涯里所直面的不理解就更多了:為什麼你不能幫我放行李?為什麼我不能去洗手間?為什麼我上次的時候那樣,這次就非得這樣?為什麼我不能改簽?為什麼你們不賠錢?
所以,把航空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願意聽,於行業於行業里的每個人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其實站在一個業內人的角度上來說,我理解的航空業不僅是一個不被人理解的行業,還是一個總會受到傷害的行業,但旅客恰恰也認為自己才是委屈的那一方。
怎麼算受到傷害?911事件我們自然不必多講,那是一場災難,提起它,總是充滿悲傷,那些在災難中喪生的人們是被傷害的,是無辜的。
2013年7月20日,首都機場,一個火光閃過,一聲爆破聲響起,一個男人倒在了血泊里。他叫冀中星,他的人生無比悲慘,無處話淒涼,他能想到唯一能夠引起媒體和公眾認識的辦法,就是帶著自製炸藥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祈求得到關注。
服刑4年零8個月後,冀中星在2018年出獄。這個37歲的山東農民已經癱瘓了13年,在他最美好的青春里充斥著貧窮、疾病與暴力,他始終在對命運進行抗爭,雖然爆炸案讓他的人生陷入了一層又一層的悲劇,但我們要想:他做這件事為什麼想到去機場?
2018年,一名29歲的男子在西雅圖塔科馬機場偷了一架龐巴迪Q400飛機,並把它飛上了天空里。在空管與他的對話中,我們聽到了無比的感傷與絕望,他駕駛飛機去看了鯨魚寶寶死去的地方,在墜機之前,他對空管說:其實我就沒打算落地。之後,他的飛機墜落,現場一片火光。這件事在發生之時,得到了全球媒體的關注,我們要想,這是為什麼?
2018年,一個被杜撰的溫暖故事發酵於微博,並在國內廣泛傳播,「飛機就要起飛,男子卻跪在機艙門口...」,一時間幾乎所有媒體都在轉發這個所謂的溫情故事,可惜後來我們發現它是被一個假飛編造出來的,它騙了全國無數人的眼淚,但我們要想,這是為什麼?
2015年,「南航CZ6101——生死間,一個記者有話想對你們說」刷爆網絡,令南航處於無限被動之中,當我們後來仔細剖析這件事的前因後果,發現南航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已經做了,但我們要想,為什麼這位記者點名南航,不去點名整個環節中其他的公司或者企業?
航空業有著非常獨特的特殊性,它受關注度極高,對於諸如恐怖份子一樣的惡人來說,他們想方設法去破壞,想換取最高的關注度。
而我國民航事業發展幾十年來,從開介紹信才能買機票,到現在票價低廉,其實潛移默化下來沒有感受到太多變革,不管是航司還是旅客,都還沒有扭轉它給人們帶來的錯覺,它依然被擺放放在一個看似高大上的舞台上,旅客期望值過高,航司能力又有限,因此產生的糾葛就特別多。
現在的人們,受制於一個很特殊的思維模式,遇事不先想著藉助法律,而是依靠輿論,我們沒資格評價這樣做是對還是錯,但航空業的每一個「不理解」化作「矛盾」,進而產生「仇恨」,一次次在網絡上的謾罵爭吵,非常影響民航業的形象。
與此同時,我們業內自己又頻頻有豬隊友出沒,比如去年某航網紅進駕駛艙、前幾天發生的明星隱私被泄漏等事件,這些同行智商情商均不在線,為了「炫耀」不經意間使我們一年的努力付諸東流,但這些負面新聞又偏偏是大部分看客津津樂道的,傳播極快,影響極壞。
作為航空博主,該講怎樣的故事?對我個人而言,更喜歡那些充滿陽光或大或小的故事,那些被人看到嘴角一笑,心裡感到溫暖和力量的故事。
2011年,利比亞局勢動盪,中國開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海外撤僑,而我們的航空公司更是不畏艱難險阻,派遣包機飛赴前線,當旅客邁進我們的客艙,就像提前回家了一樣,那一聲聲的「此生無悔入華夏」值得我們頌揚。而在整個撤僑的過程中,其實發生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應該被更多人所銘記。
抗震救災、專項扶貧,在履行社會責任這一點上,航空公司從未退縮。除此之外,那些在一線工作的人們,在她們的點滴飛行生活中,亦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書寫的小故事。
「有一次航班備降,一名乘客哭著找到乘務員,說自己親人病危,急著去見最後一面,這個航班落地還要轉機,現在備降可能趕不上下一個航班了…乘務員用自己手機查詢航班信息,直接為她購買了備降機場到目的地的票,機組多方聯繫優先挑出託運行李送旅客回家。」
「一次是飛四段的北京,那時候剛開始飛,早晨五點多簽到,晚上十一點半才落地。中間發完餐食等著再收的時候,趕緊扒拉了幾口飯, 大飛機前面只有服務艙沒有座位,只好蹲著趕緊吃,還不敢讓經理看見,有個大姐來服務艙想要加水,我正好抬頭看見她,挺尷尬的,嘴裡還在嚼飯,結果大姐給我倒了杯水,說『說孩子慢點吃,累了吧。』沒忍住哭了。」
「有一次送水時多倒了一杯水,周圍旅客又沒人要礦泉水,我那個餐車又是滿的實在沒地方放,坐過道位置上一旅客說:要不你喝了吧,看你們也挺辛苦的。我說那我們乾杯吧,然後我就跟他碰了下杯一飲而盡,場面特別歡樂,周圍旅客都笑的很開心,跟我碰杯那位恨不得寫下千字表揚信。」
這些故事都不是什麼大事兒,卻能讓我們在匆匆忙忙的趕路中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溫情,能夠讓旅客和空乘之間那道的天然溝壑漸漸癒合,縱然老有人問我為何總喜歡寫些雞毛蒜皮,但我就是固執的認為這很值得。
我再講一個小故事,這故事也與航空業相關。是我曾經一篇文章里,一位讀者的留言,我截圖保存至今,每當重新讀起,總是忍不住的掉眼淚。
「幾年前,我在銀行工作。一天有個先生來辦業務,說他愛人信用卡帳單來了要給她還款,我一看帳單只有一百塊年費,就跟他說這是年費讓您愛人刷幾次卡就能免的。先生說沒事我給還了吧,通知她可能不太方便。當時我有點著急,因為這個明明這個錢可以不用交,說話語氣就有點沖。我說您愛人您怎麼還聯繫不到呀?特別簡單刷幾次卡就行不限金額根本不用交這一百塊。先生態度一直特別溫和平靜,他說你知道馬航370嗎。我當時有點懵說我知道。然後他說,我愛人就在那上面。我特別難受,說了好幾次對不起,我馬上給您辦。先生跟我說沒事,我就是為了讓這卡一直保持正常使用的狀態,你說萬一,哪天她要用了呢。我使勁點頭說是。直到現在,每次想起來都難過的想哭。」
記得一位老前輩曾跟我講過,當一個人乘坐航班,會有六個人在關注著這個航班。或許是親人,或許是朋友,或許是專車的師傅,或許是酒店的禮賓,我們航空業每年運輸旅客數億人次,受到各種各樣的目光在所難免。
也基於此,我們這些相對較懂的人更應該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機會,在每一個個平台,講好每一個航空故事。這不單純的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數十萬在民航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的員工,更是為了那些我們迎來送往的旅客。
今天這篇有點長,很多話卻依然沒有說透,全篇都是個人主觀意見,有異議的前輩請見諒,但記得嗷,雲端有你也有我,我們一直在努力。
對了,我那天拿到個獎: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