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TVB劇集《讀心神探》里的這句著名對白,如果把「錢」換成「數據」,在現在的很多場景里,一點都不違和。
今天零點,周杰倫的影響力被數據化,定格在「1.1億」,是第二名蔡徐坤數據的近兩倍,也刷新了微博的超話記錄。
一
「坤倫之戰」的導火索是一個網友發的一條豆瓣帖子。「他超話排名都上不了,官宣代言的轉評都沒破萬,演唱會都是粉絲去看,他的粉絲真有那麼多麼?我的意思是他的粉絲總不會什麼也不幹吧,超話什麼的好歹側面是流量的證明啊。」
竟敢質疑周杰倫?!
那些周杰倫人到中年的粉絲,紛紛放下手中的酒杯,或懷中的孩子,連夜現學如何打榜,只用幾天時間,就把蔡徐坤從超話榜第一名的位置上趕了下來。
惹誰不好,非要惹中年人。
其實周杰倫不需要刷數據。
7月16日,就是網友豆瓣提問的那天,是由全亞洲超過50家電台定下的周杰倫日。因為2003年7月16日,《以父之名》 在這一天有八億多人同時收聽,所以之後每年7月16日便定為周杰倫日。
2010年,周杰倫的全球歌曲下載量排名第三。
截至2019年7月5日,抖音上周杰倫歌曲的播放量是63.2億,穩居第一。
有實力的人靠實力說話就好了。但對於一些還沒有很強實力的小鮮肉或小花來說,流量就是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最大法寶。
本來兩邊相安無事,但實力派和流量派的衝突是遲早的問題,只是這次由周杰倫充當了引爆點的作用。
二
對很多行業來說,這是一個流量或者說數據至上的時代。
對於明星來說,數據越好,就越容易獲得資源,進而名利滾滾而來。尤其是一些還沒有很強說服力的小鮮肉或小花,流量更是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最大法寶。他們本來不是明星,因為有了流量,也就成了明星。
粉絲幫助流量明星維持流量,就是自己為偶像能做的唯一的事。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這種奉獻成為舉手之勞。吃飯睡覺打榜,成為很多粉絲的日常。
流量明星和粉絲的這種共生關係,造成誰也離不開誰。為了吸粉,至少不脫粉,偶像們要定期刷存在感。
換來的回報是,粉絲可以通過製造驚人的數據,來引起公眾的注意。被這種模式綁架的明星及經紀公司,注意力必然很難放在作品本身。
流量明星們經營人設、經營和粉絲的關係,但是就不好好背台詞,不好好琢磨演技,不好好沉澱自己。
時間就是那麼多時間,精力也只有那麼多,此處多一點,彼處必然少一點。所以,我們在螢幕上看到他們畫著精緻的妝容,唱著最流行最魔性的歌曲,但是就是無法觸動靈魂。
三
這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數據可以衡量一切,但數據和流量也是有偏見的。網際網路上,人人都有傳聲筒和麥克風的時代正在過去。發言的人一直在發言,不發言的人永遠不發言。
西方有句話說,睡著的狗是不叫的。一旦狗被吵醒了,就會出來汪汪叫,甚至叫得更大聲。
很多周杰倫的中年粉絲都有了網絡疲憊感。他們平時隱藏在網際網路的深海里,看的多,說的少。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周杰倫已經沒有多少影響力了。
可是誰能忘記自己的青春呢?
對於中國的80後以及部分90後來說,周杰倫就意味著他們的青春。所以才會出現當周杰倫被質疑時,這群人會立刻抱團打榜。看上去是為了力挺周杰倫,其實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曾經的青春和熱血。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場數據大戰,是中年人贏了。
四
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信息紛繁,數據可以帶來量化,使得一切都一目了然。無疑,數據具有極大的正面意義。
但是,如果唯數據論,那又走到了事物的反面。
人們反感流量明星,不是因為嫉妒他們的數據驚人,而是討厭他們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周杰倫剛出道時,也有爭議,但那更多是因為不同代際之間的審美差異。經過時間洗禮,周杰倫的歌曲已成為經典。而蔡徐坤們,你能記住他們的什麼作品?
流量明星的受追捧,還直接顛覆了大眾的一些樸素認知,比如靠作品說話、實力是硬道理、勤奮才能成功。這不但是對螢幕的污染,更是對社會文化生態的污染。
周杰倫此次的登頂,除了自己有大量經典作品護身,更有很多官微加持,比如人民網、人民法院、新京報、頭條新聞、CCTV6、國資委新聞中心……圈中重量級明星發聲支持的,更是不勝枚舉。這些不同尋常的跡象,也可以看作社會主流對「成功沒有捷徑」的又一次宣誓。
五
「坤倫之戰」還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看待網際網路上的數據流量。
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數據的優點是可以一目了然,方便量化。
但有了數據也不能妄下結論,這可能是個假數據。蔡徐坤就曾被央視點名,說他的流量數據太誇張,注水嚴重。
沒有數據更不能下結論了,這可能會產生偏見,因為睡著的狗還沒醒來,數據還沒產生。
在大部分情況下,網際網路數據並不能反映真實的現實世界,因為總有人不說活,總有沉默的大多數。沒有數據,不等於零。
數據是測量和記錄的結果,有時沒測到,不代表這個值是零。
在資料庫的世界裡,一個數據項如果是缺失的,處理數據的人絕不能把缺失的數據視為零,否則會出大問題。沒有數據時,有可能真的是零,還有可能是因為網際網路偏見,沒有測量到這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