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蘭州:皋蘭縣長城烽燧遺址,縱橫交錯,關於烽燧你了解多少

2020-02-20     飛鳥行走


長城

長城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麼你可曾有詳細的了解過它?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台,戲弄諸侯的故事你可曾耳聞?

一、關於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春秋時白天燃煙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時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烽燧亦稱烽火,是古代邊境地區報警的信號設施。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史記·周本紀》:「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據唐人李賢《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注云:「前書音義曰:邊方備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命低之,有寇即燃之,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由此可知,烽用於夜間放火報警,燧用於白晝施煙報警。由於烽燧一般均設在用土築成的高台之上,故又稱烽火台。據唐人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廣動植》中云:「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故唐代的燧煙亦有燃燒狼糞者。比喻戰爭發生的「狼煙」一詞大概即由此而來。故薛逢有《狼煙》詩云:「三道狼煙過磧來,受降城上探旗開」,當指此。

長城是中國人的一項偉大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燕、趙、秦等諸侯國即已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連接原燕、趙、秦北邊關口塞防,「延袤萬餘里」,屏障華夏,漢武帝經營河西,「築城障列亭」,護衛絲綢交通.而後築修葺之事歷代不輟。至明代,河西長城的修建達到最高峰。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建一個瞭望塔,瞭望塔大都建在山頂,一目千里,當敵人調動大軍,進攻到長城目距範圍內時,長城上的瞭望塔便能第一時間發現敵人。發現敵人之後,瞭望塔就成了烽火台,當一處烽火台點燃後,相鄰的烽火台都會接連點燃,一座傳一座,迅速將情報送達到千里之外。在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情況下,烽火台是古人最重要的軍事情報傳遞系統。


古代長城分布圖

烽火台白天燃煙,晚上放火,通過舉火的數目判斷來犯敵人的兵力。比如明朝時就規定: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而且烽火台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負責傳遞給長城附近的守軍,有的通報給沿線官府,有的直接傳向京城,各司其職。

二、皋蘭縣境內的烽燧遺址

皋蘭縣地處黃河北岸,歷史上屬於金城外圍屏障,縣城境內烽燧的遺址比較多,並且縱橫交錯,大同小異,目前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為明代。皋蘭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帶,黃土夯築,呈覆缽形,周圍並挖有防禦性壕溝。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遺棄的碗、砂鍋等生活用具的殘片。

皋蘭縣烽燧大體分為以下幾路。北路自蘭州河北鹽場堡起,經邵家塘到長川後又分道設置,蔡家河、鹿角峴、懸帽塔達靖遠為一路;長川、水阜、王家溝、山字墩、五墩、正路至永泰為一路;長川、文山、東灣、土龍川、王家灣、麻石面、狼家溝為一路。另外,沿黃河自砂井驛經老爺廟、東嶺子、寄馬樁、薛家墩、趙樓溝墩為一路;北圪撻墩、糜不老墩達榆中為一路。縣境內計有烽遂50多處,多為明代建築。其中西岔鎮8處,黑石川鄉3處,石洞鄉10處,水阜鄉12處,忠和鎮8處,中心鄉5處,什川鎮4處。

皋蘭縣最早的烽燧為糜不老墩烽燧。建於漢代,位於什川鎮接官亭村大陰岔山頂,東北距榆中縣哈峴鄉東灣村約7公里,西北距接官亭村約5公里。烽燧東與榆中縣東灣、西與什川鎮北圪撻、北與榆中縣鹿穀子溝烽燧遙相互應。烽燧黃土夯築而成,呈覆斗形,外圍有屏障,呈長方形,長40米,寬30米,障之殘高0.5米與2米之間,底部寬1.5米。烽燧距障之北端10米,墩高10米,頂部5米見方,底部10米見方,夯層厚約0.15米。


什川鎮黃河沿岸風光


烽燧遺址

皋蘭境內現存保留最完整的烽燧主要有高嶺子烽燧和煙洞溝烽燧。高嶺子烽燧位於水阜鄉水阜村臭蒿溝堖,東北距水阜村7公里,西距小圈溝1.5公里,南距忠和鎮野馬溝3公里。始建於唐末時期。此烽燧北接水阜鄉諸烽燧,南連野馬溝烽燧,東望蔡家河烽燧,西見煙洞溝烽燧。烽燧建於高嶺子山頂,黃土夯築而成,形如覆斗,高7米,頂部3米見方,底部周長約10米見方。墩之周圍有平整的圓形台階三級,各平台寬約3米,級差約2.5米,一級平台周長約160米,二級平台周長約193米,三級平台周長約333米。高嶺子烽燧是縣境內現存最壯觀的一座,今烽燧南部原貌猶存,北部因年久而成陡坡。現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烽燧遺址

煙洞溝烽燧位於忠和鎮豐登村(又名煙洞溝)東北的高山上,東南距牟家溝1.5公里,西距豐登村200米,北距236站150米,為明代所建。此墩東與野馬溝、東南與趙樓溝、西南與大墩溝三烽燧相接。現為縣級文物保護遺址。

煙洞溝烽燧建在高山之上,近處有兩級平台。第一級平台周長200米,寬3米,與第二級平台差5米,第一級平台盤旋而上為第二級平台。此台周長130米,南面較寬,面積約70平方米,可能是昔日戍卒的住宅。烽燧由黃土夯築而成,呈覆斗形,高10米,頂部3米見方,底部約為10米見方,夯層厚約0.15米。

三、烽火台的歷史作用

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它通常是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但也有獨立存在發揮預警防禦作用的,比如新疆境內的烽火台。

烽火台作用: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台、牆台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 敵台可充作傳遞烽火信息的墩台,沒有敵台也沒有適於點烽的牆台的地方,按傳烽路線必須建有烽火台。薊鎮總兵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講:「自古守邊不過遠斥堠謹烽火。薊鎮以險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緣軍馬戰守應援素未練習分派,故視烽火為無用。今該議擬呈會督撫參酌裁訂:凡無空心台之處,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內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約相去一、二里,梆鼓相聞為一墩.」戚繼光還制定了傳烽之法,編成通俗順口的《傳烽歌》讓守台官兵背誦熟記。經過嚴格訓練,負責傳烽的守軍能以烽火準確傳遞軍情,而且迅速,一般三個時辰就可傳遍整個薊鎮防線。 烽火台是白天點狼糞,晚上然柴草,白天燒狼糞用煙比較明顯 晚上燒柴草靠火光報警。


狼煙


烽火台在古代具有極大的軍事和政治作用,為古代戍守邊防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為中原的穩定統一發展奠定了基礎,它與長城相守相伴,共同肩負著保家衛國的歷史重責。

烽燧是串在長城上向一顆顆明珠,它的意義宛如奧運的聖火傳遞一樣,傳遞信息。試想在當年發現敵情第一墩燃起煙火,第二墩,第三墩,就這樣傳遞到蘭州再傳到長安是多麼的壯觀。在古代這種信息傳遞的方式又是多麼的先進河智慧。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站在古老的烽火台上,望著黃河古道,想像著古代戍邊將士保衛國家的情形,不由得感嘆歷史的變遷和滄桑。但願先祖留下的烽火台能夠長留天地間,與古老的黃河一起守護著這片熱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OzFiXAB3uTiws8Ktb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