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如果我們能革除陋習,將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下去,對防控各類傳染病都意義重大,還會大幅降低各類疾病的發生率。
本報評論員/羅中雲
編輯/吉菁菁 供圖/視覺中國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全國14億人居家禁足,度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稍有緩解,被"拘束"了一個多月的人們就開始待不住了,一些公園景點、商場飯店又開始出現人潮湧動的景象,有相當多的人還沒戴口罩。多省區市也相繼調整了應急響應級別,有的從一級調整為二級,還有的直接從一級調整為三級。
針對上述情況,醫療衛生部門和專家趕緊提醒公眾千萬放鬆不得,需要繼續採取嚴密的個人防護措施。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還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長期存在,就像流感一樣:"防控的級別可以改變,但防控的意識需要保持"。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一定能最終打贏新冠肺炎這場戰役,但新冠肺炎絕不是威脅人類的唯一傳染病。2009年,世衛組織曾預測H1N1病毒還會以季節性流感病毒的方式出現,並在今後若干年內繼續傳播。即便是更早以前流行的一些傳染病,如霍亂、白喉、肺結核、鼠疫等,也曾在絕跡多年以後死灰復燃。
此次疫情給我們留下了血的教訓,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少聚集……疫情期間,重人情、愛熱鬧的中國人迫不得已採取這些規定動作。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秩序後,如果我們能將在戰"疫"中學會的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下去,將是一筆寶貴的遺產,對預防各類傳染病大規模傳播意義重大。
比如傳染病高發季去人員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流感、肺結核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外出必須戴口罩;餐飲、食品銷售從業人員上崗必須佩戴口罩;出外歸家、飯前便後都要洗手;從污染較重的地方出來,要對衣物、手機等進行消毒處理;傳染病易感人群要有針對性地接種疫苗,即使沒有疫苗,也要注意防範風險等。
比如講究個人衛生,勤剪指甲、勤洗澡;不隨地吐痰,打噴嚏做好摭擋,過後清潔處理等。
再比如繼續提倡分餐制;聚餐時用公筷、公勺;不用自己的筷子為別人夾菜;吃飯時不大聲喧譁,避免口沫橫飛;生熟食物分開處理等。
新冠肺炎教給我們的一些原則更應該堅持,陋習則應該被堅決革除,最主要的就是不吃野生動物。人和野生動物發生近距離、非自然接觸,野生動物被大量關在一起,疫病發生幾率都很高;食用、接觸未經過檢驗檢疫的野生動物,會增加致病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的傳播風險。而且,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考慮,很多野生動物都已處於瀕危或極危狀態。有人吃這些野生動物,意味著就會有人冒險去捕獵它們,加速其走向滅絕。
"合理膳食,加強鍛鍊,規律作習"這些老生常談,理應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執行。提高免疫力、抵抗力是抵禦病原微生物侵襲的重要因素。從已有的數據統計來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或死亡病例大多是免疫力相對較差的老年人、有各種基礎疾病的人。提高抵抗力得從自身的營養、鍛鍊、睡眠等做起。
如果我們能將此次疫情期間養成的良好飲食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下去,把以前常常忽視的一些陋習革除,不僅對於傳染病預防意義重大,對於其他慢性疾病的預防也會有很大的溢出效應,進而大幅降低各類疾病的發生率,有效減輕個人與社會的醫療負擔。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