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如何「成為你自己」

2022-08-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泰勒:如何「成為你自己」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泰勒:如何「成為你自己」

作者|劉擎

來源|友朋說

這一節我們要拜訪的思想家是查爾斯.泰勒,他是加拿大人,退休之前在麥吉爾大學工作。這所大學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高等學府,被看作是「加拿大的「哈佛大學」。

圖 | 查爾斯 · 泰勒

不過,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泰勒的聲望可能比這所大學的名氣還要大。

在當今仍然在世的西方思想家中,如果要說誰稱得上是無可爭議的大師,可以找到兩位,一位是下一節出場的哈貝馬斯,另一位就是泰勒了。

泰勒是非常有歷史感的哲學家,他的學問兼容了歐洲大陸與英美的學術傳統。他的研究主題非常開闊,尤其關注現代性問題,真正稱得上博大精深。

2003年,泰勒到中國訪問,我在討論會上和他有過交流,後來還參與翻譯了他的巨著《世俗時代》。這本書可以說是泰勒一生研究的總結,你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

泰勒是前面講過的桑德爾的老師。和桑德爾一樣,他也被看作是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對自由主義有很深的同情理解。這或許是受到他自己的老師影響。泰勒曾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他的老師就是提出「兩種自由概念」的以賽亞·伯林。

不過,泰勒並不完全認同老師的觀點,對伯林所說的「堅持消極自由,警惕積極自由的濫用」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對此,伯林有什麼反應呢?伯林說,其他人的批評都不值一提,只有泰勒的意見值得重視。

那麼,泰勒究竟提出了什麼樣的批評,能夠得到伯林如此重視呢?我們還是從一個故事講起。

唯我論的誘惑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可是小時候聽到這個寓言,我就覺得它是「道理很正確,編得很離譜」。

你想過沒有,現實中的盲人會犯那種「以偏概全」的錯誤嗎?根本不會。

盲人很清楚自己在視力上的缺陷,根本不會那麼自大,只摸到一條象腿就說這是整頭大象。他們了解自己的局限,也就很少會犯這種「以偏概全」的錯誤。

實際上,恰恰是那些自以為能看清一切的明眼人才最容易犯這種錯誤。

好在現實生活中,大家一般不會那麼驕傲,多少都會承認自己的認識存在著「盲區」。

但只有在一個問題上,幾乎每個人都非常自信,認為對於這個問題,只有自己才獨具慧眼,看得比別人都更清楚。這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

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還有誰比我更了解自己、更懂得自己呢?當然是我本人。認為只有自己才對自己具有絕對解釋權,這種觀點叫作「唯我論」,常常和「個人自主性」聯繫在一起。

如果你認同唯我論,可能會有一個優勢。如果有人對你說,「我才理解你的根本利益,只是你現在還不知道而已」,用這種話來哄騙你,你就不太會陷入這種騙局。還記得嗎,這就是伯林指出的那種「概念魔術」。伯林說,我們要警惕這種概念魔術,來抵制積極自由的扭曲和濫用。

但是泰勒認為,如果僅僅從消極自由的角度來理解個人自主性,就可能陷入「唯我論」的盲區,會帶來很糟糕的後果。

周國平:用閱讀喚醒完整的自我——跨越時空去尋找自己的靈魂

現代性的兩難困境

許多人都相信,所謂個人自主性就是「別管我,別管我,我的地盤我做主」。自主性意味著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生活。可是,你如何做出選擇呢?尼采和薩特都告訴過你了,選擇沒有什麼標準。你選擇,你負責,這就是一切,其它沒有什麼好說的。

可是,沒有客觀標準的選擇可能會錯,結果可能會讓自己不滿甚至痛苦。

這樣一來,自由就變成了一個太過沉重的個人負擔。於是,有人平庸無聊,有人失落迷茫,也有人孤獨無助……這些都不是他人的評判,不是外在的感受,而是我們自己能夠真切感受的困苦。這樣的精神困境在現代社會相當普遍。

面對這種局面,有人會呼籲,自由主義的自主性理想是有害的,現代社會已經淪為一個放任的社會,人們毫無顧忌地標榜自我中心的理想。現代文化陷入了相對主義、享樂主義和自戀主義的歧途。這完全是自由的濫用,文化的墮落,還會損害民主政治。

這是許多保守派人士的看法。所以他們主張,必須限制自由、平等和多元化傾向,要由政治權威、宗教領袖或文化精英重新確立真善美的標準,用教育和傳媒等各種方式引導教育大眾。這樣才能拯救現代人的道德迷失,防止文化的墮落和民主政治的失敗。

當然有很多人不會同意這種觀點。20世紀的教訓留下了太多慘痛的記憶,讓人們對威權主義天然抱有戒心,從而抵制道德和文化的家長制方案。人們無法放棄個人的自主性,哪怕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就是現代性的難題:個人自由帶來的病症是真實的,但威權式的精英主義的解藥可能是毒藥。這讓人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現代人不能放棄自由,但卻不知道如何解決自由帶來的問題。

郝曉東:自我進階的有效途徑,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網絡寫作,新網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與啟示

本真性的理想

泰勒看到了難點所在,並針對這種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在《本真性的倫理》一書中,回應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觀點,並試圖突破這種兩難困境。

泰勒就此提出了兩個主張。首先,他不完全認可保守主義的立場。泰勒認為必須堅持個人自主性,也相信伯林主張的消極自由不可忽視。其次,泰勒想要比自己的老師往前多走一步。他要去探索,除了堅持消極自由、主張「我的地盤我做主」之外,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去應對自由產生的問題,更好地實現自主性的理想。

讓我們來看他的第一個主張。為什麼我們不能放棄個人自主性?因為沒有自主性,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個贗品,失去了「本真性」(authenticity)。

在西方哲學中「本真性」有特定的含義:就是人忠實於自己的內心,而不盲從於外在的壓力與影響,這不僅是我們應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道德理想。

泰勒的研究發現,西方在道德思考的歷史中發展出了一種「內在化」的要求:道德不只是迫於外界壓力去做正確的事情,而是要和自己內心的良知相契合。比如,奧古斯丁就說過,「通向上帝的道路經由我們的內心」。盧梭把這種與自己內心的接觸感,表達為我們的「存在之感受」。再到後來,本真性成為倫理世界的重心,是我們作為真正的、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的要素。

圖 | 查爾斯 · 泰勒

泰勒支持本真性原本是一種積極的、強有力的道德理想,它伴隨著自由、責任感和生活的多樣性,是現代文化的重要成就。

在現代文化中,本真性的理想就是要忠實於我自己。否則,就沒有領會對我而言「做一個人」是什麼意思,就沒有獲得真實的存在感受。所以,本真性和現代人的自主性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就是特別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

還記得尼采說的嗎?要「成為你自己」。現在大家也常常說,我要什麼、我好不好,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不要你覺得,而要我覺得」。

但你可能會質疑:由於這種特別主觀化的意願,現代人陷入了迷茫和孤獨,保守主義的悲觀和擔憂好像很有道理啊。對此,泰勒怎麼回應呢?

泰勒認為,保守派指出的許多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只是「本真性的扭曲」形態。如果因此就要放棄本真性,那就好像是說,你家小孩身上弄髒了,你就要把他趕出家門。我們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洗澡,而不是拋棄這個孩子。

泰勒相信,本真性並不註定要體現為一種低級扭曲的樣子。所以,我們不能拋棄,而是要拯救本真性的理想。

曾軍良:新時代優秀教師具有的十大品質;殷濤:教師成長,一場帶薪的自我修煉

拯救本真性的理想

這時候,泰勒就轉過身,針對自由主義展開批評了。這就是他比老師伯林走得更遠的地方。

泰勒認為,消極自由只是本真性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不能把本真性與消極自由畫等號。他指出,自由主義的觀點存在一個盲區,就是把本真性強調的「忠實於自己」等同於「唯我論」的主張。只要依據自己的內心,就足以創造出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於是,外部世界要麼是多餘的,要麼是「自我實現」的障礙或敵人。但這恰恰是唯我論的盲區。

泰勒把這種唯我論的想法叫作「獨白式的幻覺」。他說:「內在生成這種事情,如果理解為獨白式的,則是子虛烏有。我對自我同一性的發現,並不意味著我獨自創造了它。」

那麼,我們的「自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道德和價值標準又來自何處呢?泰勒的回答是:來自我們和他人的對話,以及對話中的反思。我們無法單單依靠自己來構成自我,形成有意義的獨特性標準。自我的理想是在對話關係和反思中塑造的。

在這裡,泰勒提出了一個認知轉變:要把本真性和「唯我論」之間的虛假聯繫一刀劈開。追求自主性,追求獨特的自我,並不需要接受「唯我論」,而且恰恰應當拒絕「唯我論」。

圖 | 查爾斯 · 泰勒

泰勒舉了一個例子:有個人宣稱自己非常獨特,因為他的頭髮正好是3732根!誰會讚嘆這種獨特性嗎?不會的,這反而會讓人覺得可笑。因為這種「獨特性」完全不足掛齒。相反,一個人如果有鋼琴演奏才華,或者能表達深刻的哲學思想,或者總是真誠友善地待人接物……那麼我們會認為這些獨特性是有價值的。

為什麼這兩種「獨特性」會讓人感到這麼大的差別呢?泰勒解釋說,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義,需要依據一個背景框架來衡量。這個背景框架,定義了在人類活動最基本的方面,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有意義的,並塑造了我們的「道德與精神的直覺」。

你覺得待人友善是特別好的品質,這並不是你內心憑空產生的衡量標準,而是來自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感知到的背景框架。

可是這個框架由不得我們選擇,它是「給定的」,是我們共享的「無可逃離的地平線」。我們所做的選擇,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恰恰要依據這個作為深度意義的背景框架。因為我們的生活是共同的生活,這個背景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個框架,個人的感覺、選擇和決定會變得完全不可理喻。

在這裡,泰勒展現出他的社群主義視野。

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賦能

如何「成為你自己」

泰勒說得有道理嗎? 想想我們在生活中,到處可以聽到各種本真性的宣言:「成為你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忠實於自己」「實現自己」……這些口號聽起來非常勵志,肯定了獨特個性的優越性,顯示了特立獨行,但也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好像自我的獨特性只有從自我的內部才能獲得。

現代社會有一種很流行的看法,認為事物的價值是主觀的,是「自我」賦予的。我珍視或看重某種事物,不是因為它本身內在固有的價值或意義,而恰恰是因為我看重它、珍視它,它才變得有價值。

但是,這種價值主觀論可以成立嗎?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會珍視或看重它?」你當然可以回答說,「我認為」「我相信」「我感覺」或者「我決定」。

但這類回應完全沒有回答「為什麼」。如果你進一步去追問來龍去脈,只要你認真給出理由來回答,那麼就會顯示,那個單獨的「自我」實際上並沒有獨自賦予或創造價值。

比如,你有一盞自己非常喜歡的檯燈,從來不讓人碰,有人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寶貝一個檯燈,你第一反應也許會說,我就是喜歡,沒有什麼為什麼!

但如果你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其實你能夠解釋為什麼,你喜歡是有理由的:也許是因為這盞燈曾陪伴你度過無數孤獨的夜晚,也許它是家人送給你的禮物,也許它是你用第一筆工資買給自己的獎勵……於是你會發現,那些看似「自我賦予」的價值和意義,實際上仍然是有淵源和來路的,是由許多經歷和故事造就的,也是在社會生活的關係中形成的。

所以泰勒認為,自我無法憑空創造發明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標準。自由選擇和價值判斷需要依據價值尺度,而價值尺度不可能由「自我」來發明創造,我們只能「選用」和「改造」價值尺度,這正是泰勒的社群主義觀點帶來的 發:個人自主性的來源不可能是「唯我論」的獨白,而只能來自關係性的對話。

在祛魅之後的現代世界,我們好像失去了任何標準,但泰勒告訴我們, 意義和價值的標準依然存在,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

但現代和古代不一樣,這個共同背景並不是一套清晰固定的規則或公式化教條,而是一種資源。它有著豐富的多樣性,為意義和價值的選擇標準提供了資源;它並沒有機械地決定我們具體的生活理想和選擇。正因如此,個人的選擇仍然必要,對話和反思才有意義。

本真性的理想,一方面讓我們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一方面要求我們不要陷入唯我論的獨白,積極地介入對話和反思,這是自我通向共同背景的通道,把我們和一個更開闊的世界聯繫在一起。最終,向對話和反思開放,讓自我變得更加清醒、更加豐富,才能更好地「成為你自己」。

施泰納: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自我教育

實現自我教育,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專訪朱永新

孫曉玲:閱讀,是一路的修行——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955e19e71e4b8ad59df281155498d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