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財富自由、40歲華麗翻身,炫富?抄襲?郭敬明憑的究竟是什麼?

2023-09-28     天生這麼紅

原標題:20歲財富自由、40歲華麗翻身,炫富?抄襲?郭敬明憑的究竟是什麼?

關於《雲之羽》這部劇呢,之前已經寫過它究竟在講啥了……

實際上,就是啥也沒講。

實際上,戲外的鬧劇,都比戲裡的劇情精彩。

比如,一開始,男女主的粉絲們戴著客客氣氣的面具,夸導演。

後來發現,配角仿佛更得人心,就開始撕破臉了——

說郭敬明自己在微博上說虞書欣天天陪著開大夜,某某集卻只有十分鐘不到,嚴厲譴責郭導演!

說張凌赫明明是大男主,卻整天不是優柔寡斷就是傻裡傻氣,酷炫的情節都是男二男三完成,不公平!

然而……

因為是原創劇本,又沒法根據原著小說來撕誰誰誰加戲。

不得不說,郭敬明一邊播劇一邊放影視同名小說,可真是夠聰明,這不是,連小說閱讀量都有了!

然而來來回回的,最後的勝利者,還是郭敬明。

不但再度炒熱了自己,還再度推出了自己的藝人。

所以今天想說說郭敬明這個人。

郭敬明是1983年生人,今年已經四十歲了。

他出生在四川自貢的一個普通家庭,媽媽是銀行職員,爸爸是公務員。

家庭環境不算差,但郭敬明小時候過得並不好,因為他很小就得了一種類似敗血症的疾病,童年幾乎在醫院中度過。

痊癒後身材矮小,心性敏感自卑又好強。

他說自己因為個子不高,所以幹什麼都不喜歡輸,因為學習成績挺好,所以學校里沒什麼人會笑話他矮。

他的一位老師指導他投稿,看著自己稚嫩的文字變成鉛字,還能拿到稿費,他形容,「這很神奇」。

2001年,郭敬明參加新概念作文比賽。

起初他是為了給高考加分,所以非常細緻地研究了前兩屆的獲獎文風,買雜誌,寫稿件,他不斷地嘗試,再謹慎地投稿,於是兩次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的一等獎。

郭敬明說,我去參賽的時候,被散散發光的上海吸引了。

後來他高考去了上海大學。

他說沒能去成第一志願的大學,問他第一志願是哪兒,他說如果我能再努力一些,清華北大也不是問題。

他對自己的大學生涯是這樣描述的:

「95%都是上海本地人,我是班裡唯一一個外地人,去到上海的第一天,我就覺自己不屬於這裡,極其沒有歸屬感。」

他在言談中說,因為身邊的同學都是「有錢人」,他是四川小鎮人,被人鄙視,別人有最新的手機、最新的球鞋,但他連基本的專業配置需求「DV+相機+電腦」,都需要父母省吃儉用才買得起。

很多人對郭敬明的自述存疑,他的描述仿佛並不是在00年左右的時空,而是在另一個次元中,因為那個年代,大家貧富差距還真的不算太大,就算有差距,大家也不可能如此直白地鄙夷貧窮。

很多人認為,是郭敬明為自己的虛榮和拜金找理由推卸,「因為別人看不起我,所以我才愛慕虛榮」是他給自己的行為做出的註腳,但其實沒人鄙夷他,是他單方面嫌貧愛富,卻偏偏說自己遭遇了貧窮歧視。

真真假假的已無從考證,總而言之,郭敬明對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有理直氣壯的藉口,如果他做的不好,那一定是因為遭遇了更多的不好。

他說,「錢是第一位的」「我做任何事的原則就是一定要賺錢」「我到上海第一件事是必須學會說上海話,第二件事就是要瘋狂賺錢」。

他的大學老師說,郭敬明不愛上課,整天窩在宿舍里睡覺、打遊戲,掛了很多科目,扣了許多學分,考勤分也不夠。

郭敬明說,「我空洞的生活只能在獨自一人的寫作中得到慰藉。」

後來郭敬明沒有拿到畢業證,他大三就退學,專注搞錢了。

其實,他的成名和多金之路,恰恰證明,當年他處在一個英雄不問出身的時代。

不必擔憂什麼「皇族」,也不會被莫名其妙的評委隨意出S牌。

他要做的,只是謹慎地選稿,打磨文筆,再投稿。

從初賽到終賽,從第三屆到第四屆,公平公正,他贏得了比賽。

郭敬明自己都說,「你找不出跟我一樣的人了。」

高考結束後,郭敬明將一篇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投給《萌芽》雜誌,以新概念大賽一等獎作家的身份,小說很快發表,然後出版社找到他,請他擴寫成長篇小說出版。

他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篇名為《幻城》的小說,出版後發行量超過一百萬冊。

也就是說,按照時間脈絡,郭敬明在大一的時候就已經不會為貧窮擔憂了。

那一年,他20歲。

作為暢銷作家,很快他又推出第二本小說《夢裡花落知多少》,次年,他出版校園題材小說《夏至未至》。

抄襲的傳聞從他剛剛嶄露頭角時就很響,但當年的市場不在意,出版社不在意,甚至讀者都不在意。

那些傳聞並不影響他有大批的擁躉與粉絲,所以當真是好風憑藉力,直入青雲天。

2007年4月,郭敬明的第四本小說《悲傷逆流成河》上市發行,首印量就逼近10萬套,書冊上的腰封紙用光了北京同類型的所有存紙,以至於出版社不得不用別的紙來代替。

當年郭敬明的簽售盛況,無人能敵。

可以說,郭敬明沒有浪費他的才華,沒有浪費他的資源,沒有浪費營銷與炒作,最終滿足了他毫不掩飾的拜金夢。

時代的風口令到他迅速暴富,他成立工作室,主編雜誌,成立公司,出版《最小說》,讓自己的名字風靡全國。

2004年至2012年,郭敬明連續九年進入福布斯中國名人榜。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評價他:按照作品銷量來說,郭敬明是可以成為大師的人。

2007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發布,郭敬明以1100萬的收入高居榜首。

次年,他再次以1300萬的版稅收入蟬聯榜單首位。

這一年,郭敬明只有25歲。

但郭敬明的文字依然是敏感的,不安的,華麗的。

不知是他內心仍舊如此,還是他發現這樣的文字永遠能討好讀者和消費者,締造一個又一個銷量神話。

他的辦公樓在上海大連路的高檔寫字樓里,23歲時,他在博客里寫道:

「每天早上,當我頂著一頭爆炸黃毛,穿著牛仔T恤,和一群西裝革履的白領們一起擠電梯的時候,我心裡真是充滿了無比複雜的情緒。靠,老子就這麼23歲了。」

就連炫富都炫得非常精緻。

27歲時,他在靜安區買了三套別墅,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當時的市價就已超過1億,室內裝修極其奢華,光地毯的價格就過百萬。

郭敬明坐在天台的大沙發上,秀出身後繁華的上海CBD,他在文案里寫道,「這不是酒店,也不是餐廳,這是我家……」

炫得很直白了。

此時的郭敬明,成立了最世文化,旗下擁有五本雜誌,簽約近百位文字和漫畫作者,每年出版近80本書,年盈利超過2000萬。

當年的統計數據是,全中國別家傳統紙媒的營收全都加一起,才能堪堪與這五本雜誌持平。

郭敬明的文學素養如何且不評價,但他的商業嗅覺,實在是靈敏至極。

他瞄準的是他的同齡人,那些在當年精神文學匱乏、又被主流市場忽視、卻註定擁有龐大消費能力的的80後90後。

他未必是多專業的作家,但他一定是很專業的商人。

他和他旗下的作家們,用華麗的詞藻,堆砌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故事,牢牢把控著一代青少年的脈搏,賺得盆滿缽滿。

其實換句話來說,這應該算是郭敬明掌握住了當年的「下沉市場」。

總之,郭敬明放肆又堂皇地成功了。

他放縱自己沉迷於名利中,也將這樣浮華的夢幻寫到了小說里。

在《小時代》中,處處都是奢牌的印記,顧里皺著眉頭說「我的皮膚,出了二環就要過敏啦」,女孩們浸淫在名利場中,踩著10cm的高跟鞋,背著LV的包,穿著Prada的外套,茶杯是愛馬仕的,隨便一把傘就要幾千塊。

他「化用」了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經典開頭,如此寫道:

「這是一個夢想閃耀的時代,這也是一個理想冷卻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我們的小時代。」

2013年,郭敬明開始琢磨3D世界,他逐漸將自己的小說改拍成電影,然後將自己的名頭從作家跨界到導演。

這中間各種眼花繚亂的操作,許多娛樂八卦的新聞舊料,他的財富和話語權,讓他成為了造星者,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哪怕許多人並不接受他的理念,也完全不喜歡他的作品,但爭議依然帶來了名利和財富。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資本的攫取似乎已經不會輕易失敗了。

哪怕你拍的是一坨狗屎,也有許多人相信這坨狗屎。

「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林蕭你現在罵人可真高級啊,沒點歹毒的智商還真聽不懂。」

當年的郭敬明志得意滿,他拒絕一切差評和虛無主義,唯金錢論頭銜,他說,「當下社會有沒有一群人在崇拜金錢、崇拜物質,有,可以表現」。

也多虧了當年的經濟發展速度,當年的孩子還能接受這種浮誇的炫耀,還能熱切地以為,自己也會有機會成為那樣的有錢人。

郭敬明無疑是精力很旺盛的人,又無疑是非常熱愛他的創作事業,在他看來,這種讓他興奮的遊戲,還能帶來數不盡的財富,是天賜的機緣。

他曾經在訪談里大倒苦水,說自己特別特別的辛苦,是中國作家中最辛苦的人,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採訪、拍攝,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寫東西。

「你看(別的)作家白天不用運營公司,我還要運營公司,然後晚上回家還要寫,其他的時間還要做其他的事」。

但這不是他自己添加的業務嗎?

他說自己寫東西很快,說自己最多一天能寫三、四萬字。

哪怕第二天就是截稿日,還有兩萬字的連載文章開著天窗,他依舊說沒問題,寫字的時候就很悠閒,並沒有多少緊迫感,「我覺得已經變成一種職業技能了」。

「比我成功的作家肯定有,比我成功的導演也很多,比我成功的商人也很多,但是同時有這幾個身份的人可能就比較少。」

但這裡面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抄襲。

早在他20歲時,就有抄襲的醜聞了。

他的第一部小說《幻城》,一直被指抄襲日本動漫,他的第二部小說《夢裡花落知多少》,甚至都被法院判定確實是抄襲了作家莊羽的小說《圈裡圈外》,但他堅決不服,拒絕道歉。

2005年,郭敬明在馬東主持的節目中被提問抄襲,郭敬明以上廁所為由暫離現場。

現場的年輕粉絲們對他表示支持,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彪悍的郭敬明拒絕道歉。

他在博客上寫:

「我會嚴格執行賠償和停止銷售,那是我出於對法律的尊重,但我絕不會道歉。哪怕那只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但我也不會迫於壓力放棄了自己的原則,放棄了曾經創作時的辛苦。」

粉絲為他痴狂,為他搖旗吶喊,青少年們奉他為偶像。

他吃盡了時代的紅利。

他的崛起來自於市場,打擊也來自於市場。

2015年,郭敬明收購樂視股份,逐步推出電影《爵跡》。

雖然有無數粉絲的支持,但現實中,他票房慘澹,又添樂視暴雷。

郭敬明頭一次,被市場的漩渦套住。

他開啟了賣慘的哭訴,「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

郭敬明的同事和員工逐漸爆料,說他說話刻薄,常常把員工罵哭。

郭敬明自己也說,「我就特愛找那種尖酸刻薄的話來講,我知道怎麼說別人,別人最痛苦。」

2016年開始,郭敬明頻繁上綜藝,不但上綜藝,還進化到上演技綜藝,以導演的身份跟陳凱歌這樣的大導演平起平坐。

他的態度相當之好為人師且亂髮S牌,觀眾也樂見他被批評,因為感覺「他不配!」

他的語言武器又確實非常狡猾,他擅長將所有的攻擊,都包裝成不樂意聽取不同的聲音。

2020年底,一份由111名影視編劇聯合簽名的文章《抄襲剽竊者不應成為榜樣》引爆網絡。

文章點名郭敬明、於正兩人,呼籲對這兩人以及其作品進行抵制。

簽名的人員里有瓊瑤、莊羽、《戰狼》的編劇劉毅、《甄嬛傳》的編劇王小平。

媒體跟進報道,引起的輿論似山呼海嘯。

12月25日,郭敬明執導的《晴雅集》上映,抵制聲不絕於耳。

12月31日,郭敬明終於低下了高昂的頭。

他在微博發出這封遲到了15年的道歉信:

但他依然避重就輕,並沒有承認抄襲。

不過,這件事有個後續說法,那就是,郭敬明之所以在《雲之羽》里署名顧曉聲,不是因為自戀,而是因為,他就是不被允許使用本名(咱也不知道是否屬實)。

《晴雅集》的失利,讓郭敬明再次蟄伏。

然後,他選擇了,拍電視劇!!!

不得不說,拍電視劇是個比拍電影風險略小的操作。

郭敬明有IP,能寫劇本,拍過電影,打通過發行和各種渠道,現在轉頭拍劇,只需要拍完賣給平台,後續專注營銷,不需要承擔太多票房失利的責任,還能推出自家的新藝人,簡直是一本萬利。

在這樣的操作下,《雲之羽》播出了。

開拍前以流量和美顏貸款營銷。

開拍後以狗血和拉扯,二創安利。

當年的小時代1234都能行,現在的《小時代5:封建時代》也能行。

雖然差評如潮,而且說的都還挺準確,

雖然被主角粉絲罵蹭熱度、騙流量,但他推出了自己的新藝人,也炒紅了別家的配角藝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郭敬明在四十歲的時候,再度使用青春疼痛大法,華麗翻身了。

中二的名字,老套的人設,小學生的陰謀,土味又奢華的美學。

郭敬明永遠都是那個郭敬明,不會變的。

至於他是否能一直這樣走下去?

那還是要看觀眾會不會一直買帳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81d9485b951741f03204a69094dc6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