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被凱雷「改命」的獨角獸,第三次遞交招股書了

2023-03-10     投中網

原標題:一家被凱雷「改命」的獨角獸,第三次遞交招股書了

ICL市占率最大的四家公司中,迪安診斷與金域醫學分別在2011年、2016年A股上市,時間相差5年,彼時艾迪康的市場份額都在15%以上,雖然與金域還有一定距離,但與迪安診斷差不多。

但又是5年過去,2021年金域依然穩坐老大位置,迪安沒什麼變化,反而艾迪康市場份額掉了約10%,這自然與艾迪康動盪的股權關係不小,凱雷於2018年入主,好在讓艾迪康穩定下來,只是這到底是不是一次成功的併購,還得看IPO的結果了。(投中BBKing)

當新冠對大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降低,一些與新冠檢測業務相關的、有意願IPO的企業也迅速調整了自家招股書中的言辭風向。

今天想討論的企業名叫艾迪康,是一家獨立醫學實驗室服務提供商(ICL),這家公司曾憑藉核酸檢測這項業務兩年內完成收入超20億元,2022年該項業務收入比重占據總營收的47%。

在它的招股書里,艾迪康對新冠核酸檢測著墨不多,而是著重談到了ICL在中國發展的有利前景,如中國對醫療保健的改革給予了ICL企業發展的土壤。值得一提的是,在招股書的開頭艾迪康就提到了自己是中國三大獨立醫學實驗室服務提供商之一,據了解其餘兩家分別為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兩者都已在A股上市。

3月3日,艾迪康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其第三次申請,前兩次分別是2021年和2022年,皆為遞表失效後的重新申請。顯然,艾迪康沒有放棄過IPO的計劃。

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凱雷是第一大股東

先簡單介紹下艾迪康。根據公開資料,艾迪康的主要業務就是對外提供高質量的檢測服務,其客戶主要包括公立醫療機構、民營醫療機構,其中民營醫療機構包括醫院、診所、體檢中心。

ICL聽上去很高大上,但作為一家成立於2004年的ICL公司,艾迪康真正開始步入發展正軌要多虧凱雷在2018年的收購。在此之前的14年里,艾迪康旗下的15個實驗室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2018年,凱雷聯手美年健康入股艾迪康,後者估值4.4億美元。凱雷以39.87%的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控股股東。3年後,艾迪康再次完成了88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金,躍升獨角獸。

招股書中也提到,凱雷對艾迪康的改革是徹底的,「得益於控股股東自2018年以來實施的變革,我們取得快速增長」。同時,艾迪康的兩位創始人也退出了管理團隊,僅分別通過Corelink和Mega Stream各自持股12.45%。

創始人退出後,截至2022年12月31日,艾迪康有18個實驗室通過ISO15189認可。據招股書介紹,截至2022年12月31日,艾迪康的檢測組合包括4000多種醫療診斷檢測,其中包括1700多種普檢及2300多種特檢,2021年公司的檢測量達8050萬次。截止報告期內,公司運營戰略性遍布中國各地的32個自營實驗室,在30個省市提供檢驗服務。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內容,艾迪康的發展速度不慢。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公司的總營收分別約為27.42億元、30.80億元和48.6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3.1%;凈利潤分別約為2.89億元、3.22億元和6.8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3.8%。相應的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3.67億、4.51億和5.999億元人民幣。

儘管除了醫療診斷檢測服務之外,艾迪康還提供醫療產品銷售服務,但公司的絕大部分收入依然來自前者,營收占比超過總營收的90%。報告期內,艾迪康的醫療診斷檢驗服務收入分別為25.13億元、31.45億元和44.01億元,占比分別為91.7%、93.1%和90.5%。

靠新冠2年賺20億,營收占比達47%

相信對任何一家醫療檢測公司來說,這兩年的收入大頭大機率就是來自新冠檢測。

受益於新冠核酸檢測業務,艾迪康2020年至2022年營業收入從27.42億元升至48.6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3.1%,凈利潤從2.89億元升至6.8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3.8%。三年間,核酸檢測業務收入分別為9.24億元、12.32億元、22.85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33.7%、40%、47%。

因此隨著中國在新冠政策上的放寬,這筆收入很可能隨之成為艾迪康收入增長疲軟的關鍵因素。艾迪康也在招股書中坦言,2022年12月中國政府放寬動態清零政策,並取消此前於全國各地實施的大規模檢驗。這大幅減少了公司在全國範圍內的COVID-19相關檢驗服務需求,並預計導致未來該等服務產生的收入大幅下降。

有趣的是,艾迪康同時也表明新冠的限制取消也為他們的基礎檢驗服務提供發展空間,原因是這項需求正是因為新冠干擾而受到了抑制。

撇開新冠檢測的收入波動,招股書中也披露了公司在公立醫療機構和民營醫療機構方面的收入占比。

報告期內,艾迪康來自民營醫療機構的收入分別為8.99億元、11.99億元和14.04億元,占比分別為32.8%、35.5%和28.8%。來自公立醫療機構的收入分別為12.30億元、14.01億元和17.22億元,占比分別為44.9%、41.4%和35.5%。

這裡頭暗藏了一些信息。第一,艾迪康在公立醫療機構上的收入在逐年降低。第二,在2022年,來自「其他」機構的收入大幅提高,從2021年的23.1%跨升至2022年的35.7%。

在備註里,「其他」被簡單的解釋為指代製藥公司及CRO(醫療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以及用人單位及個人。此外,艾迪康在醫療診斷檢測服務的毛利率也在2022年跌破40%。

真實的中國ICL市場

簡單來說,在數據上,中國ICL市場是大有可為的。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該市場由2017年的人民幣147億元增至2021年的22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0.9%,預計將於2026年達到51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8.2%。

但目前來看,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ICL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於2021年,按ICL檢測市場規模占臨床檢測市場總規模的百分比計,中國ICL滲透率約為6%,遠低於日本的60%、德國的44%及美國的35%。中國在每位患者的臨床檢測支出方面亦較為落後,於2021年為美國臨床檢測支出的1/6。

對艾迪康而言,他要面臨的挑戰是他的前兩位老大哥市場地位很穩固。

招股書中提到,目前中國四大ICL企業的份額占據總市場的62.3%。老大金域醫學占據29.8%份額,老二迪安診斷的市場份額為18.0%。艾迪康排名第三,占比為8.6%。

根據公開資料,金域醫學的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 90% 以上人口所在區域。迪安診斷的優勢則是除了檢測收入(這是艾迪康的主要營收)之外,它的診斷產品收入占比近 6 成。

艾迪康若想證明自己的實力,首先要考慮其他收入發展的可能性。其次,就是要擺脫新冠檢測收入帶來的影響。

過去幾年,一批批新冠檢測公司乘風而來,如今風散去後,那些想要藉助新冠IPO的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市場的質疑。擺脫新冠檢測的標籤,已是大勢。如艾迪康一般著重強調ICL的市場發展,或是一條大道,但夢想旁邊如何證明自己有瓜分蛋糕的實力才是最終和最重要的考核點。

希望艾迪康不會迎來第四次更新遞表。(文/喜樂,來源/投中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cbd66a23c2bf5256afd3018af946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