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看看

2023-08-06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回老家看看

6:20齣發,北五環-機場高速-京平高速-六環路-京秦高速,到盧龍縣燕河營出口,一路暢通。從燕河營到麻姑營再到台營,是一條正在維修的鄉間公路,雨後,路上很多水坑,路面坑窪,有些後悔沒有開SUV出來。小心翼翼的跟在一輛農用車後面,到了麻姑營下車問路,發現全車都是泥點子。

父親95歲了。這兩年一直念叨著回老家看看,前兩年疫情那也去不了,現在可以動了,又怕父親身體受不住,畢竟95歲的老人了。我對老家沒有印象,只記得母親和我講過的故事。2歲時,母親帶我回老家,火車換汽車然後是毛驢,母親抱著我。母親說我小時候很乖,不哭不鬧,眼睛亮亮的四處看。不過糗事馬上就來了,我在驢背上拉屎了。母親說那個臭呀,臭了一路到了麻姑營。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麻姑營村是我的老家,現在那裡還住著很多姓董的,大概都是親戚。我在村口路邊問路時,一個老人還知道父親,他讓我叫他叔(老家口音是三聲shu,近似熟的發音。這與小時候聽父母與老家來人說話時的音韻一樣,知道找對了地方問對了人)。叔告訴我怎麼去祖屋,我也沒聽明白,大致方向有了,進村再問吧。轉了兩條街巷,在一個寬敞的地方停好車,轉彎處有四個婦女納涼聊天。上前打招呼,還真遇到了本家親戚,敘論了一下,我該叫她三嫂。三嫂很健康,年紀比我大,看上去比我年輕,顯然老家這些年的日子過的不錯。回家可以告訴父親,讓他放心。

三嫂領著我們去我家祖屋,路上遇到了他二哥,我也要叫二哥的。我們應該是沒出五服的堂兄弟。二哥和我家很熟,知道我哥哥的乳名,哥哥的乳名很多年沒人叫過了,本家二哥「你二哥小胖」一出口,我幾乎落淚。這一刻,故鄉、親情、血緣、童年一下子被這一句話激活了。我怔怔的看著二哥,念叨著親二哥的名字。

祖屋現在沒人住了,鄰居用來養牛。找來鑰匙開門進去,牛棚里有三頭奶牛。因為沒人住也就沒有維修,耳房塌了,廢墟上青草有半米高。正房還算規整,顯得有些低矮。老家二哥說,沒人住,有點下陷,以前可以全村數得著的好房子。唉,還得是有人呀!有人氣房子都會老的慢一些。

二哥、三嫂留我們吃飯,因為沒有吃飯的計劃,又要趕去台營看看母親的老家,告別了祖屋和親戚,開車去了台營。依然是坑窪不平的積水路,不由得收拾激動的情緒,緊盯著路面。台營也在修路,街道亂鬨哄的,隨處可見水坑污泥。母親嫁到麻姑營後,跟著父親去了瀋陽,又來了北京,姥姥只有母親一個孩子,也從台營來北京,三哥、我和弟弟都是姥姥帶大的。台營老家沒有親戚了,姥姥和母親離開這裡70多年了,也不知道找誰問,我們穿鎮而過,在烈士陵園處稍作停留,懷念我最愛的姥姥和母親。

出了台營又走了2公里,開始走柏油路了。我們決定去撫寧吃午飯,然後走京哈高速回京。不敢原路回去了,台營到燕河營那段泥水路實在太難走,寧可繞路多走幾十公里。撫寧原來是縣,後來升格為區。開車到新區那邊找了家餃子館,一眼看到了燜子,馬上要了一份。老闆問我蒸還是煎?我脫口而出:「煎。」坐下等菜時我還琢磨這件事,很久很久沒吃過嫩子了,小時候喜歡吃煎的,亮晶晶油汪汪外脆內軟,香香的有嚼頭;後來喜歡蒸的,可以吃到燜子本身的香味,和白菜一起煮著吃也是很好吃,而且還健康。可是為什麼到了撫寧見了燜子第一反應是煎著吃呢?聽著陸陸續續走進餃子館客人的口音,我想要的是小時候眼巴巴渴望的味道。姥姥、母親都是給我們煎著吃的。家呀,故鄉呀,媽媽的味道。

燜子入口,讓我想起了姥姥,就是這個味呀。。稀缺而美妙的東西總是容易被印在記憶里的,姥姥做的燜子就是這樣留在我的味覺記憶中。每每想起那盤油汪汪香噴噴的煎悶子,香氣氤氳中,依稀還有姥姥挪著三寸金蓮忙碌的背影~

燜子好吃,直接打包了一份原料帶回家給父親。我們要了兩份餃子,一份茴香的,一份酸菜的,又要了一個爆炒圓白菜。涼菜有幾種,15元一盤,你能裝多少就看本事了。以前有pizza店這麼賣過沙拉,這家餃子館這樣賣涼菜還真受歡迎。

幾片燜子,幾個餃子,就吃飽了,剩下的打包,準備晚上回家吃。結帳139元,真挺便宜的,關鍵還挺好吃的。北京掙錢這裡花,根本不用在家做飯了。

撫寧區紫荊山公園

洗了車上高速回家,200多公里3個多小時,高速上堵了一會兒,主要是四環五環堵車。先到父親家彙報這次老家之行,他很開心,很高興,問了很多很仔細。把燜子給他,彙報這次老家行。父親很高興,問了很多,問的很仔細。父親說,那個房子是他的爺爺蓋的,算起來要有100多年了,看來老董家當年還是有點錢的。我說準備給我爺爺在祖墳那裡立個牌位,父親沉默了好一會兒,喃喃說:「墳頭都找不見了。」唉,那個該死的年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aa486019ed456af8c12cb797af67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