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外僑家讀懂哈爾濱丨解碼活化歷史建築賡續城市文脈的樣本

2024-10-03     新晚報

中西文化交融,一城煙火漫捲

如何讀懂哈爾濱?

宋興文給出最新答案——

住進百年前俄僑的家

「十一」假日,哈爾濱首個老俄僑民宿開門迎客。至此,中央大街與端街交口處,老俄僑菜館、老俄僑咖啡館、街道歷史博物館、老俄僑民宿共同完成了首個「老俄僑文化復合體」。

哈爾濱在東北,但「東北大花」不是哈爾濱文化。哈爾濱是外僑曾達到城市人口一半的國際之都。國內唯一。開放包容,時尚優雅是這個城市的基調。

老俄僑民宿。

城市愈闊步向前,底蘊愈深厚綻放。在中央大街這座「萬國建築藝術博物館」,眼下,又復原了能讓人們住進來、留下來的百年前的俄僑的家,可以觸摸到「哈爾濱底色」。

賡續城市文脈。哈爾濱人宋興文用7年摸索出文化復合體模式: 「哈爾濱還留存有不少歷史建築,我想為其活化利用『打個樣兒』,希望更多人加入進來,用老房子講述哈爾濱的優雅、格調和底蘊。」

一室橫穿世界風華

用俄僑家解讀百年名城

坐在二樓露台喝著咖啡,俯瞰中央大街繁華,回眸是一室的典雅寧靜:鋼琴和留聲機、茶炊和搪瓷花瓶、書架和古董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羅斯人在哈爾濱的家細節滿滿。

坐在露台喝咖啡俯瞰中央大街,綠樹掩映又保持了室內靜謐。

51歲的宋興文是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傳承課題研究工作組成員。尋舊訪古近20年,收集到大量哈爾濱城史文物。

復原上世紀20年代俄羅斯僑民奧謝金斯基的家,宋興文厚積薄發: 「老建築的修繕不難,只要本著尊重歷史、恢復原樣、延續建築生命的原則。」

拆除掉房屋內後加的石膏板、吊棚後,宋興文驚喜發現,棚高近4米的幾間臥室都是全屋油漆,其中一間還彩繪有牆花和棚花——這是一所高級住宅。

復原完整的俄僑家牆畫和棚花。

保持高級感,宋興文花了正常裝修的幾倍代價——原來的木門沒有換,而是退掉幾層油漆後打磨修復再刷漆;門把手按實物原樣訂製;成組的狹長木窗把手是來自歐洲的「天地鎖」;窗玻璃用膩子抹縫;陶瓷的燈開關……

烏瑟馬克爐、俄式壁爐、火牆都恢復原貌——人們走進來就了解了俄僑取暖的三種方式,成為「取暖方式的活化石」。

烏瑟馬克爐。

古董櫃里有產自沙俄時期和世界各國的器物。古董柜上是俄僑家必備的搪瓷花瓶和茶炊

「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結構、裝飾。」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宋興文又用家具、陳設復原了百年前哈爾濱國際之都的繁榮、音樂之城的特色。

成組的俄歐家具、俄僑喜歡的鐵床、鋼琴、手風琴、打字機……展示櫃里陳列的茶壺、小奶缸、咖啡杯等一系列器物都來自宋興文多年搜集,有的刻著沙俄時期雙頭鷹圖案、有的印著波蘭製造,落地檯燈、小板凳等物件也是上世紀或19世紀法國制……百年前,哈爾濱匯聚萬國商行,中央大街更是世界「尖貨」彙集地。

法國產衣櫃和檯燈。

俄僑家的鋼琴。

老俄僑家再現了上世紀哈爾濱知識份子有品位的國際生活,也處處體現「音樂之城」特色:留聲機放的唱片是曾在1908年哈爾濱奏響的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窗簾盒子上雕刻著音樂圖案、鋼琴上擺著端街16號「塔伊洛夫樂譜出版公司」出版的樂譜,手風琴是必備的……宋興文還在幾個書架上放上了他挑選的書:《哈爾濱俄僑史》、《松花江畔紫丁香》……「住一宿讀懂真正的哈爾濱」。

放著柴可夫斯基唱片的留聲機。

發現「奧謝金斯基」

一條街的國際史被「喚醒」

一個老哈爾濱人也未必全然了解中央大街,歷史建築專家也是。

中央大街南側建築,相對於聞名遐邇的松浦洋行、馬迭爾賓館,更顯「沉默」。像與端街交口處的一座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築,其二樓曾經一直在閒置。

3年前,宋興文第一次走進這座樓。天棚、牆面、門窗破損,部分地面塌陷,但基本格局卻未改變,樓里還保留了俄式樓宇中典型的取暖設施「烏瑟馬克爐」,尤為難得。宋興文決定「救」下來這座樓。簽下長期租賃合同後,一邊按修舊如初的原則修繕,一邊搜集挖掘歷史信息。

烏瑟馬克爐。

一座樓的記憶由此被「喚醒」: 1901年俄國人奧謝金斯基與妻子來到哈爾濱生活,1918年退役後,回到哈爾濱,1919年投資興建了這座兩層的、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築。除了自住部分,出租給了德國、英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商人開店,各種商鋪匯聚。其中,「里拉樂器店」是上世紀哈爾濱著名樂器店,還銷售歐洲最新的樂譜。

「與中央大街其他著名建築比,它雖顯得普通一些,卻吸引了多國商人在此經營,繁榮一時。」宋興文說,一棟樓濃縮了哈爾濱百年歷史變遷,更是哈爾濱文化的縮影。

俄僑咖啡館。

一條街的歷史也得以再現: 奧謝金斯基大樓所在的端街,全長僅240米,初名「短街」。街道雖短,卻很是繁華,除了俄國人建造的房屋,還有日本人創辦的商會、德國人開設的洋行、中國人經營的浴池等。

「如果你100年前來到端街,多半可以買到巴黎當月最新款的時尚產品,奧謝金斯基大樓內就曾有一家專門批發時尚用品的商店。」宋興文說,哈爾濱是當時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長途樞紐:從上海經哈爾濱坐火車去歐洲只需要兩周時間,走海路則要一個多月。奧謝金斯基大樓的鼎盛時期,也正是哈爾濱外國僑民最多的時候——1922年,哈爾濱近40萬常住居民中,有超過一半的外國僑民,既有政商名流,也有普通勞動者。在20世紀上半葉風雲激盪的世界格局中,他們漂泊至此,將哈爾濱視為第二故鄉。 「哈爾濱不存在租界區,當時中外居民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生活,沒有身份高下之分,多元而包容。」

活化建築「史書」

走進「史頁」識底蘊

用奧謝金斯基大樓講述開放包容的哈爾濱,宋興文花了三年多時間,一步一步充分發揮了它的歷史價值。

2021年10月1日,一樓老俄僑俄僑菜館正式開業,由70多歲的俄僑後裔娜塔莎擔任主廚,其家族傳承三代的「牛肉粉絲餡油炸包」,被稱為「舌尖上的歷史」。

沿著有鐵藝欄杆的樓梯上到二樓西側,是俄僑咖啡館和古舊書屋。咖啡館裡的咖啡,是當年俄僑常用的鍍銀咖啡壺煮制,需要搭配糖和鮮奶飲用。

俄僑菜館的後院,在四面建築合圍而成的庭院,做成了全國首個街道歷史博物館--端街博物館。

今年7月,更為重要的大樓東側、奧謝金斯基一家的住宅區開始修繕,至9月底,四間老俄僑民宿完成。10月1日正式接待客人。剛一掛到網上,就被搶訂。

「老建築的價值在外立面,更在於內里的歷史。真正的活化利用是內在外在統一,而靈魂是在裡面。」宋興文說, 「店裡主流消費群體在20—40歲之間,他們非常喜歡與哈爾濱的特殊歷史文化底蘊『面對面』。」

從江畔餐廳到同盛泰大樓,宋興文是哈爾濱多處歷史建築活化的背後推動者。活化後的幾處老房子都實現了盈利和可持續發展。他總結出一套「文化復合體」模式:以歷史建築文化內涵為基底,依託「文化餐飲+博物館」的文旅商融合業態,打造沉浸式歷史文化體驗空間。

「歷史建築是有商業價值的,但我不想過度商業化,還是要犧牲一些。」宋興文說,我也是老房子的暫時使用者,目的是「救活」它們,未來也能延續下去。

9月,《瞭望東方周刊》刊發了《宋興文「救」樓記》,與北京、上海的同類情況一起組成了三個城市的《歷史建築「活起來」》系列專題。

在此前,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於6月起草了《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實施意見》,鼓勵社會參與歷史文化建築租賃,實現「共有、共建、共享、共贏」的歷史文化建築活化利用新模式。

宋興文希望自己的實踐激勵更多人投身於活化歷史建築: 「哈爾濱的老建築資源豐富,目前統計有621棟。一些百年建築還處於空置浪費狀態。以中央大街區域為例,23條輔街中有20餘棟保留了原真性的歷史建築亟待『喚醒』,閒置時間越長越難修繕,時不我待。」

奧謝金斯基大樓是中央大街上唯一樓頂矗立有立體雕像的大樓。宋興文已找友人按老照片復原出雕塑原樣,正在找雕塑師恢復,經過市政審批後,希望能讓雕塑重新「上樓」。宋興文說:「遊客不可能每次來中央大街看到的都是一個樣子,它是在尊重歷史中發展完善的。這條街的歷史其實保存的比較完整,活化哪個建築都能找到線索,奧謝金斯基大樓就是鮮活的證明。」

中央大街與端街交口、建於1919年的奧謝金斯基大樓。

正如家鄉作家遲子建小說所寫:

哈爾濱最迷人之處

就是各城區的老建築

它們是散了頁的建築史書

每一頁都是輝煌

支持更多新聞 期待更多點贊

來源哈爾濱日報記者 鞠紅梅 文/攝

編輯丨翟曉晨

責編丨郭啟迪

審核丨馬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6cd51dbe4284a2b152684322d76f4fc.html


















孫穎莎退賽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