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長津湖》以57.75億的票房成績創作了中國影史第一名,為冷淡的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沒想到第二部《長津湖之水門橋》緊隨而來,成為春節檔的領頭軍。
《長津湖之水門橋》預售成績達到了2. 4億元,截至目前,這部電影的總票房成績已經突破了5億元,成為春節檔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
《長津湖》圍繞著東線新興里和下碣隅里的戰鬥展開,《長津湖之水門橋》則是在此戰鬥之後一場更為艱巨和緊迫的任務:炸毀美軍撤退必經之路水門橋。
那些人物情感沒有充分展示的劇情全部融入了第二部,看完讓人感動不已。
在《長津湖之水門橋》中,整部電影不僅戰鬥場面更加震撼,對人物情感的刻畫也越發細膩,在死亡面前,每一位志願軍戰士都不畏艱險,衝鋒在前,將生的機會留給別人,將死的威脅留給自己,這種濃濃的溫情與殘酷的戰爭形成強烈的反差,更彰顯出人物的血性與勝利的來之不易。
三炸水門橋體現出志願軍戰士不怕犧牲的壯志
1950年11月27日開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20、27軍對美國陸軍陸戰一師和第7師發動突襲,在此情況下,西線部隊人數為5個軍,而東線則人數較少,只有兩個軍多點。
在經過長津湖戰役之後,美國陸軍一師和美7師不得不承認失敗,制定出一個詳細的逃跑計劃,從開闊的長津湖地區撤離到有簡易機場的下碣隅里集合,等待空中補給和火力支援。
隨後,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美軍1.4萬主力部隊準備從興南港乘船逃離,前往朝鮮南部。水門橋是位於古土裡附近水力發電站的一座便橋,寬不過5米,長不到10米,可它卻是美軍撤退路上的必經之路,距離興南港僅有60公里。
正是因為水門橋的位置如此重要,《長津湖之水門橋》的戰爭慘烈程度超乎大家的想像,將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搬上銀幕需要智慧,在忠實呈現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並非易事。
進攻水門橋的志願軍只有7連和9連,兩連之前就有損失,面對敵人的居高臨下,取得勝利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考驗著我軍的意志。
影片149分鐘片長,完整還原了12月1日、12月4日和12月6日三炸水門橋的過程,從美軍、我軍兩個不同側面進行了全方位地展現,更讓觀眾能理解決策者與參與者的心情。
炸毀水門橋對於志願軍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沒有了現代化的運輸方式,大量的美軍傷員只能向志願軍投降,而美軍師長史密斯也非常清楚,陸戰1師代表的是美軍的榮耀,決不能被中國軍隊圍殲在長清湖地區,否則會成為世界笑柄。
對於美軍總指揮麥克阿瑟而言更是如此,他已經丟失了美國最為精銳的北極熊團,如果全師被圍殲,他將顏面無存,甚至名譽掃地,因此他考慮的已經不再是如何贏下戰爭,而是如何更加體面地承認失敗。
水門橋戰鬥是整個長津湖戰鬥的重中之重,可與美軍戰略物資的充足相比,我軍單衣薄褲,連凍土豆都吃不上,戰鬥力嚴重摺損,在如此情況下,我軍如何炸毀水門橋,其中既有相互間的配合,又體現出不怕犧牲的意志。
《長津湖之水門橋》對於這段歷史的還原程度很高,體現出兩軍裝備、補給、空中實力的差距,更體現出小米加步槍不怕犧牲的精神,在敵我實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我軍向美國最精銳的部隊發起了進攻,這個壯舉值得所有人敬佩。
在氣溫零下40度、忍飢挨餓的情況下,志願軍戰士從未退縮,他們把完成任務看得高於一切,就是死也要完成任務後死,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恐怕早已經不能用語言去形容。
延續《長津湖》的豪邁,場面更加宏大,真實中蘊藏濃濃溫情
《長津湖之水門橋》使用了長津湖中的原班人馬,具有很強的延續性,雷公的犧牲就像一根導火索,點燃了所有志願軍戰士戰勝敵人的意志。
就像美國陸戰一師作戰處處長保澤上校在回憶錄中寫到的,「陸戰一師是僥倖生存,幸虧志願軍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和通訊設備,否則陸戰一師絕不可能逃離長津湖」。
當時戰況非常的慘烈,既有像冰雕臉這樣的無名英雄,也有像楊根思這樣死守在長津湖畔1071.1高嶺高點的英烈,如何以小見大成為影片制勝的關鍵。
從呈現效果來說,《長津湖之水門橋》比上一部更加的恢弘豪邁,人物情感遞進層次更強。
影片給我們展現出真實歷史的殘酷,志願軍戰士冒著風雪,長途奔襲,凍得瑟瑟發抖,攜帶的食物和彈藥並不多,他們在珍惜每一個炮彈的情況下,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戰友。
伍千里在第二次戰鬥中被壓在石頭中,腿部受傷,他直接吹響了魚鷹哨讓其他人撤退。此時究竟退不退?如果換作別人肯定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可當這個人是他親弟弟伍萬里時,他究竟該怎麼做呢?顯然親情勝過一切。
伍千里在撤退時還不忘破壞周圍可用的木材,志願軍戰士已經做到了他們可以完全的事情,但面對支援部隊的到來,兩個連的戰士依然太過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還剩一人,戰士們都不會放棄,這種精神讓人頗為感動。
余從戎在危機時刻保護了伍萬里,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頭部,可余從戎很幸運,鋼盔救了他的命,雖然這是非常巧合的幸運,但在隨後的鬥爭中,余從戎依然沒有逃過敵人飛機的炸彈,他最後一句話是「再見了,7連的戰友們」。
犧牲前依然念及戰友情,寧願犧牲自己,也想保全戰友,在死亡面前體現人性的光輝。
平河是狙擊手,在危機時刻,他抱著炸藥桶、眼含熱淚沖向了敵軍的坦克,為了完成任務,他向伍千里喊道「開槍」,他不怕死嗎?當然怕,可他的犧牲能夠保護祖國人民,他就義無反顧。
梅生告別妻子,成為全連最後參戰之人,他的眼睛在戰爭中受傷嚴重,視力變得相當的模糊,但即使視線受阻,他依然堅守陣地,指揮著一場又一場的戰鬥。
哪怕最後時刻,他口中銜著女兒的照片,也要衝入敵軍,他是懷著必死的心情駕駛汽車沖向了敵人的陣地,這種精神不是僅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幾乎每個人在影片中都有十分飽滿的形象和溫暖的感動。
志願軍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從小家到大家,每一位志願軍戰士都在努力拚搏,付出全部,即使看不到明日的朝陽,他們依然無怨無悔。
伍萬里的成長烘托出影片的主旨,提醒人們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戰爭越殘酷,人物的成長也就越明顯,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是本片唯一的成長性人物,從懵懂、倔強的鄉村小孩,伍萬里逐漸變得組織性強、榮辱感強、有大局觀。
當余從戎問他,「你現在殺了有20個吧」伍萬里回答的是「現在已經不重要了,我要帶著你們活著回家」。
當平河在戰鬥之前向伍萬里道歉「你哥是我害死的」,伍百里因為掩護平河而犧牲,平河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可伍萬里卻說,「如果換做我,我也會掩護你撤離」。
伍萬里的成長是迅速的,他踏上戰場最初希望能像哥哥一樣成為令人尊敬的人,但他並不知道這背後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可隨著戰爭激烈程度的加劇,伍萬里的思想也得到了升華,他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戰,而是為了國家而戰。
在出發前,每一個戰士都面向祖國的方向,迎接著冉冉升起的旭日,祖國是他們堅實的後盾,正是因為我國與朝鮮僅一江之隔,所以我們必須要參與韓戰,而且必須打贏這場戰爭,每個人都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參與的戰爭,可遺憾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活著看到戰爭的勝利。
七連一共有157人,伍萬里留給我們一個希望的火種,傳承著鋼鐵的意志和不屈服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無法被打垮的,只要有一個人活著,星星之火也足以燎原。
伍萬里已經不再是只關注小我,而是成為像兩位哥哥一樣關注部隊其他戰士,關注戰局,努力迎接勝利的真正戰士。
每一位犧牲的戰士有血有肉,影片中念到的每一個名字都值得尊敬,這種真實的溫情頗具力量,讓每位觀眾都眼含熱淚,感動良久。
《長津湖之水門橋》拍出了志願軍的傳承精神,在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都應該了解先輩們的這段歷史,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傳承,讓我們走得更遠活得更好。